![]() 作者:林曦
林曦的畫作樸拙天真、細(xì)膩靈動,尤其喜畫花朵、孩童、案頭玩意等美好小景。畫集是林曦對自然、藝術(shù)、生活等的一份內(nèi)心獨(dú)白,以“花”和“童”為主題來反觀日常生活中細(xì)微的美好、感動的瞬間、爛漫的時刻。在花間尋天真,重拾寧靜美好的天然本性;于童心得熱忱,找回生命中珍貴的持有。 全書共分為“花間集”“童心說”“問答錄”三輯,小桃本以為,她的故事,早已完結(jié)于那白衣消散處。未料一朝相逢,故人依舊,她的心,卻已被留在另一個夢里。故園春暖,桃花紛飛,半夢半醒的渾沌里,那人曾給過她此生難得的安穩(wěn)與快樂。到后來,連她自己也無法厘清,她愛的是那白衣,還是甘為她披上白衣的他。戰(zhàn)火烽煙,國事紛爭,她與他之間,誤會重疊,命運(yùn)相催,咫尺天涯……重歸南唐,從備受唾棄的官妓到百姓擁戴的俠義桃娘,跌宕命途,逆流而上,她一步步認(rèn)清自己的使命。然而她的心,在萬水千山過后,能否得到所愛之人一句“懂得”……
《花與童》讀后感 第(1)篇
四季一直在交替著變化,但是花一直有;一個人無論多大,但最初都是孩子,畫花與童,有保持初心也有熱愛生活。 【文摘】
《花與童》讀后感 第(2)篇
我承認(rèn)我應(yīng)該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標(biāo)題黨,常常被書名所吸引,會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這本書的名字就很美好“花”與“童”,皆為世間稚嫩純真之物,想必書里的文字亦溫暖美好。果不其然,此書未讓我失望。這本書是女作家/畫家林曦的作品,算是隨筆吧。文字清新散淡,畫作意趣盎然。全書共分為:“花間集”,“童心說”和問答錄”三輯。
如書中寫道:所有的安靜、美好、圓滿,都具足在我們的內(nèi)心,從心外去尋,從來都是徒勞?!?坦白說,這么簡單兩句深得我心。故順帶也喜歡此書作者多了三分。說是犬儒主義也罷,說沒有鴻鵠之志也好,我始終認(rèn)為內(nèi)心深處的平和、寧靜大概是古今中外所追求的“殊途同歸”。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的痛苦都來源于一個原點(diǎn),那就是相信自己的故事是特別的,自己是“偶然”地在受苦,或是自己是特別幸運(yùn)的那一個。” 那么,把自我放“小”一點(diǎn),把心放“大”一點(diǎn) 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或者至少減輕許多無謂的痛苦。少年時代看到引進(jìn)的紀(jì)錄片“探索頻道”,某昆蟲專家對著鏡頭靦腆地就一個地球上99.99999% 的人都不知道的某一種微小昆蟲娓娓道來。說真的,我驚呆了;不會覺得無聊么?研究一個小昆蟲研究了幾十年...,這怎么能實現(xiàn)名利雙收?怎么改善生活,改變世界?!后來明白: 喜歡做什么就去做,這樣已經(jīng)足矣。他是不是痛苦于沒有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我不知道,但我能確信的是:了解那脆弱的小生命讓他得到快樂。他得到的快樂也許已經(jīng)讓他克服了物欲所帶給他的浮躁與焦灼。 蕓蕓眾生,我只是滄海一粟。年紀(jì)漸長,我開始焦急于自己對世界的改變?nèi)绱嗣煨∩跷?。但是,也許我能做的恰恰是我擅長的,以自己去影響身邊的一切。恰如花與童一樣,存在即為存在本身,心情而隨之改變,因其而激勵自我奮發(fā)的是自己?;ú菀廊灰患疽婚_敗,天真的兒童終長大成人,或汲汲營營或庸庸碌碌或一飛沖天,可是你看見的美好始終還是存在。所以,永遠(yuǎn)不要忘記當(dāng)花朵綻放時帶給你的那一份喜悅;永遠(yuǎn)不要忘記孩童們當(dāng)初帶給你的那份感動與溫暖。 “很多人會說:我看不懂藝術(shù)。藝術(shù)不需要懂,藝術(shù)是一種感受?!?你看,作者說得多好。其實,那些所謂的高大上的各種展覽,于我而言,其實就是感受。無須背上“我看不懂那些畫,看著它們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心理負(fù)擔(dān),也不必?fù)?dān)心開口就會遭人恥笑。誰說我看見的每一幅畫都必須是用那些華麗詞藻來表達(dá)對它的激賞。誰說,我佇足停留在這個雕塑前就必須侃侃而談地談古論今說背景,專業(yè)而內(nèi)行地談?wù)摼€條,造型。沒理由,我喜歡! “二元對立是一種根植在我們思維深處的慣性,即贊美此就要貶低彼,推崇善就要嚴(yán)懲惡,喜歡中醫(yī)就要管別人喝涼水,二元對立是累積壓力的根源。世間所有的方法,養(yǎng)生的、修道的、治病的,都是一個目的,讓人天然自由?!?。所以,少一點(diǎn)標(biāo)簽化,少一點(diǎn)符號。從我自己開始。 我確實越來越喜歡清淺的文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覺得其實很多的云淡風(fēng)輕、輕描淡寫都是因為已經(jīng)有了波瀾跌宕起伏的真實人生。 這本書還有一個可愛之處的是:作/畫家的諸多典雅畫作穿插在清淺的文字間。文如其畫,畫如其文,簡單,雋永。 書,其實已經(jīng)看完很久,但閱讀當(dāng)時所獲得的快樂,未忘。 《花與童》讀后感 第(3)篇
《花與童》書摘
◆ 代序一:永日如花好 >>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 代序二:讀林曦的三個矛盾統(tǒng)——馮唐 >> 金圣嘆臨死前在獄中給兒子的遺囑一共十二個字:花生與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 其實,別管世人,別管短期,把這些當(dāng)成浮云。耐煩,耐勞,不要助長,溫不增花,寒不減葉,白楊樹就是白楊樹,黃花梨就是黃花梨。爬上古人堆成的昆侖山巔,長出比昆侖山巔高出一尺的自己的那棵草。 ◆ 供養(yǎng)自己的插花之道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 張岱說的那一句,“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 人在解決完一些基本需求之后,應(yīng)該盡量地減少“一定要”和“不得不”的比例,因為這兩個東西會產(chǎn)生“壓力”,而壓力是比任何毒藥都可怕的身心健康危害物。 >> 所謂幸福,其實是一種“空性”的狀態(tài)。并不是說幸福不存在,而是你要了知,幸福是你的感覺,你的感覺來自你心靈的狀態(tài)。如果你的心靈隨時處在滿足和喜悅中,那么不管處于什么樣的狀況,不管在什么樣的人群中,你都是最容易獲得幸福的。大多數(shù)時候是一些所謂的“壞事”破壞了我們幸福的感覺,當(dāng)你清楚地了解“空性”的道理后,你就會換個角度觀察“那件壞事”。境無苦樂,從心而起。古人說得更明白,“今日之脫灑處,皆從先年之不如意處得來,今日之不如意處,安知非異日之脫灑乎?” >> 一位老師告訴我,除了你感興趣的,你也需要了解你不感興趣的。前者幫你挖掘深度,后者給你廣度。另一位我在北大時教我馬克思主義宗教學(xué)的老師跟我說,如果你覺得一門學(xué)問無聊,一定是你的背景知識很差。這兩位老師的話時刻提醒我,讓我了解我的無知,鼓勵我繼續(xù)努力。 >> 任何的雅變成了一種認(rèn)真都會膩著,雅致的根本還是一種造作。要盡量回到天然,像野草花朵一樣與土地在一起生長,然后時不時地游戲一下,“空花佛事,水月道場”。 >>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 很久之前看過一本書,里面有四個字對我影響很大——“人到心到”。我一直用這四個字檢查我對人、對事是否盡心。世間無常,四大皆空。我們能做的,唯有人到心到地投入當(dāng)下,問心無愧,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細(xì)膩的空間。 >> “蓮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 ◆ 天然的鄭重與天然的不忽略 >> 如同孫過庭所說的“平正,險絕,復(fù)歸平正”的書法練習(xí)過程,梁先生認(rèn)為,人生態(tài)度有三種,第一種是被外在力量推動的逐求,第二種是對苦領(lǐng)悟之后產(chǎn)生的厭離,第三種是從當(dāng)下產(chǎn)生力量的鄭重。 ◆ 童子 >> 選擇朋友和伴侶的第一條標(biāo)準(zhǔn):你是否喜歡和他在一起的自己,也就是說他是否令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 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 我想要留一片青苔 >> 待客如獨(dú)處,獨(dú)處如待客。 >> 惜物,人還是物的主人,或者人和物是平等的。物高于人的時候,其實人是很累的,容易為它所苦。物能留存世間的時間比人要長,所以就像王羲之說的那一句話:欣于所遇,暫得于己。 《花與童》讀后感 第(4)篇
桃花 我以為,春天里的事,不是耕種,而是去看桃花。 人的生命里,有很多時候都是在忙耕種一類的事,有誰真正把看桃花當(dāng)做主業(yè)?即使在生活節(jié)奏感緩慢的古代,人們也不過是“閑看落花”而已。一個“閑”字總引來我的好奇,難道春天僅僅只是為形形色色的忙碌而存在?那綻放枝頭的桃花,哪一朵不是逼盡天地荒涼、占盡生命繁華的姿態(tài),何以只配得我們路過時的驚鴻一瞥,而不是流連一世?究竟是它太短暫還是我們太執(zhí)念? 春天,不去耕作,不過是荒蕪了點(diǎn)人煙,而忘記了生命歡愉的初衷,才真正是辜負(fù)了天意。 朋友圈里,一直有一個人發(fā)著林芝的桃花,那桃花因為天域的神秘總有著一種隔世的味道。我不掩飾對他職業(yè)生涯的羨慕,但我也知道我們生來就是兩個路徑的人,一種人可以為自己的熱愛不顧一切,一種人為了所謂的生活屈就一切,很不幸,我屬于后者。當(dāng)他的桃花妖嬈了整個春天時,我只在他的入口處張望,我的大地像一張饑餓的嘴巴,等我喂食各種想象,而我,除了桃花,什么都不想種植。春天,我只想看桃花燦爛,看桃瓣落英繽紛,我只想讓生命呈現(xiàn)本來的美好,而不是春天一來就等著迎接凋零。春天里最重要的事,是賞一場桃花,跟蹤一次生命由開而落的自然軌跡。 《花與童》讀后感 第(5)篇
安住此刻,遍處凈土。 喜歡林曦畫的畫還有題的字,能感覺到是作者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矯揉、不造作。那是一種美好。 網(wǎng)上大家都說林曦是一種生活,也很喜歡聽林曦的分享,看她的生活,大概就是因為她怎么想的就怎樣做,真真切切地在生活中玩得很認(rèn)真、很享受,始終在追求一些好玩的事情。林曦的安靜大多源自對事情結(jié)果沒有太多期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不斷地去修正,而后若是你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安靜的內(nèi)在,也許會是一種很喜悅的感覺。 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已經(jīng)忘了顧及路旁的風(fēng)景。林曦說:我喜歡充分地學(xué)習(xí)、工作和玩兒,不喜歡有所保留、有所禁忌的生活,那樣感覺手腳是被束縛的,不自由。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fù),我很喜歡也相信這句話。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想,所向往的生活,而我們每個人在為這樣的生活奮斗著。 其實每個人都想要活得快樂、自由,但我們卻經(jīng)常常從別人身上尋找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遺忘在角落。做好當(dāng)下,工作的好處是可以借事磨心,一次次的錘煉讓你更篤定,克服焦慮,真正的經(jīng)歷和想象還是與巨大的差別,這也是工作對個人來說的意義所在,工作即是修行。 《花與童》讀后感 第(6)篇
怎么說呢,買下這本畫集,覺得稍貴,卻還是看完了。總體來說,畫比人好,人比文好,這個“人”不指品性,單指顏值。
第一次知道林曦,似乎是在一條生活館賣她和趙瑜共同設(shè)計的家具“山林曦照·麓”開始的。喜歡她筆下的國畫清淡而有靈氣,不過,還是有小女子的煙火窠臼,童子畫還好,花卉則還是顯得刻意,并不具備她所期待的那種渾然天成、出離超然。 就如讀她的文字,那些小清新的理被略顯生硬的辭所闡述,終究失卻真正的水乳交融、從心而出的舒適,怪不得慶山在序里說她有男子氣,說到底便是一種和她手下的畫表現(xiàn)出的柔美清潤所不同的矛盾,帶著堅定執(zhí)拗的“硬”氣。林曦年少成名,離婚再婚,各種八卦無暇去看。 但是看完畫集到底要嘆一句:成名有時真不需太早。就像另一個寫序的馮唐,天資過人成名早,卻敗在“心高造作”四字上,終是成不了大家的。林曦也是,可惜了。 但話又說回來,到底沒多少人能成大家的,何況最多的還是我們這種連“小家”都成不了的人。依著自己的心性做事,二十年如一日畫著悅己悅?cè)说漠嫞非笞约赫J(rèn)為美好的生活,足矣。所以,林曦的這本作品,還是值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