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多算多勝 原文:“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計篇》 譯文:開戰(zhàn)之前預計能取勝的一方,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zhàn)之前預計不能取勝的一方,是因為籌劃不周密,勝利的條件不足。 解讀:“算”字有兩層含義:“廟算”中為計算、預測、分析,“得算”中為勝利的條件。在打仗問題上,如果不能預見勝負,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準備。打還是不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就無法確定。所以,在開戰(zhàn)之前,一定要先計算清楚狀態(tài)和力量,預見戰(zhàn)事吉兇和勝負,然后再做決定。 2,避害趨利 原文:“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zhàn)篇》 譯文:不了解戰(zhàn)爭有害的一面,就不能了解戰(zhàn)爭有利的一面。 解讀:戰(zhàn)爭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會砍到敵人,也會砍到自己。如果不想讓這把劍砍到自己,必須先看到不利的一面,提前做好預防。因為今天失去了利,明天還可能再來。而害卻可以讓我們輸掉老本,甚至徹底出局,再無翻身機會。 3,知彼知己 原文:“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謀攻篇》 譯文: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百戰(zhàn)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敗各占一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戰(zhàn)都會有危險。 解讀:每次決策,都要盡可能把敵我雙方的情況搞清楚后再行動。一切決策、措施、行動都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之上。 4,攻守之道 原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strong>—《形篇》 譯文:善于防守的人,如同藏在地下深處,使敵人不知道如何進攻;善于進攻的人,如同從天而降,使敵人來不及防守,所以他們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獲得完全的勝利。 解讀:“九地”,表示深不可知;“九天”,表示高不可測。善守的人,守得敵人一點都找不到。善攻的人,勢如破竹,攻得敵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機會和還手之力。 5,擇人任勢 原文:“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勢篇》 譯文:善于作戰(zhàn)的人,總是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的態(tài)勢,而不苛求部屬拼命死戰(zhàn),所以能選擇合適的人去創(chuàng)造和利用態(tài)勢。 解讀:我們并不能完全決定自己身處何種態(tài)勢,但是仍然可以主動出擊,提前謀勢,積極造勢,從而不斷改善和優(yōu)化自身所處的態(tài)勢。 6,避實擊虛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虛實篇》 譯文:用兵的規(guī)律好像水的流動,水流動時,總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作戰(zhàn)的規(guī)律也是要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攻擊敵人虛弱的地方。 解讀:戰(zhàn)爭的目的,是以最小的傷亡、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勝利。如果硬碰硬,吃虧的肯定是自己,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專攻敵人虛弱的地方。 7,奪氣奪心 原文:“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軍爭篇》 譯文:對于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其士氣;對于敵人的將領,可以攪亂其決心。 解讀:面對強大的敵軍,不要在其士氣旺盛時發(fā)起進攻,而要首先想辦法挫傷其士氣,使其衰竭,然后再攻打;面對睿智的敵軍將領,不要在其頭腦清醒時發(fā)起攻擊,而要首先想辦法攪亂其心理,使其亂了方寸,然后再進行攻擊。 8,攻其無備 原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 譯文:用兵的原則,關鍵在于迅速,趁敵人措手不及,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解讀:進攻作戰(zhàn),要想一招制敵,一下子把敵人打倒,慢了可不行。要打閃擊戰(zhàn),突然的進攻,能打亂敵方部署,有助于奪取戰(zhàn)爭主動權,為最終的勝利創(chuàng)造條件。 9,慎重決策 原文:“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火攻篇》 譯文:不是有利就不要行動,不能取勝就不要用兵,不到危急關頭就不要作戰(zhàn)。 解讀:戰(zhàn)爭決策要慎之又慎,一切軍事行動都要以利益為導向,決策者要冷靜權衡利益大小,不要被小利牽著鼻子走,緊盯核心大利。如果面對生死攸關的大危機,要當戰(zhàn)則戰(zhàn),毫不猶豫。 10,先知者勝 原文:“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用間篇》 譯文:開明的國君、賢良的將帥,之所以一采取行動就能戰(zhàn)勝敵人,成功超出眾人,就在于事先了解情況。 解讀: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敵人的用兵規(guī)律,才能縱橫取勝。 參考書:薛國安《薛將軍精解孫子兵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