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遼陽縣甜水鄉(xiāng)楊木村,有一塊立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的劉氏家族的墓碑,距今已163年,碑上都記載了什么內容?新寶6 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全曉紅介紹,考古人員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認定該碑記載的是劉氏家族由漢人成為旗人的過程。
所謂“旗人”,即凡編入八旗者均稱之為旗人。旗人是清朝的特權階層,是靠廣大民人供養(yǎng)的群體。清朝入關后,這些八旗官兵及其后代,過著“月賜錢糧,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生活。隨著八旗人口的不斷增長,旗人的生計問題開始凸顯。乾隆七年(1742年),準漢軍旗人“出旗為民”,由該旗直接通知該地方官收入民籍。實際上是強令資歷較淺的漢軍旗人脫離八旗組織。這批漢軍出旗,除“從龍入關”前歸附的遼東漢軍不在出旗之列外,清朝入關后歸附的漢軍旗人、原屬于三藩所部的漢軍旗人等等皆在出旗之列。
據碑文記載,劉氏始祖在清朝定鼎之際,入八旗旗籍,移居在遼陽正藍旗界馬溝處。二世祖共兄弟7人(因為進山公后人失傳未參與修墳,所以碑文中只記6人。),于康熙二十二年(1663年)奉命分旗,有的入漢軍正紅旗,有的入漢軍鑲白旗,有的入漢軍鑲藍旗。由于劉氏祖上功勛卓著,和入關后歸順的新漢軍不同,因此,乾隆七年(1742年),劉氏后人沒有“出旗為民”,仍為旗下之人。這就意味著劉氏后人得到了清朝皇室的信任,也就是成了清朝皇室當仁不讓的親信。
據劉氏家族宗親會秘書長劉恒志介紹,此碑是劉氏家族的八世祖所立。據估算,目前劉氏家族有后人4萬多人,甜水一帶的劉姓居民基本都是劉氏后人。目前,其后人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以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居多。據了解,劉氏家族每年都舉行百人以上族人參加的小型祭祖活動。每三年或五年舉行一次大型祭祖活動,參加族人達千人以上。 (記者 高紅麗) 編輯:劉欣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