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總說“活在當下” 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 其余皆為虛妄 △主播/ 夏萌,配樂/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讀博已經(jīng)第四年,為了生活,我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撰寫博士論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還要擠出時間,讀完200多部專業(yè)文獻,撰寫幾十萬字的宏篇論文。此外,作為簽約作者,我還要定期為公眾號寫稿,維持高強度的閱讀、寫作、輸出的狀態(tài)。 我不僅犧牲掉幾乎全部的休息時間,還時常左支右絀,捉襟見肘,精疲力盡。 于是,濃濃的焦慮情緒,便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了。 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斷熬夜,精神持續(xù)緊張,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頭疼,壓力得不到緩解,身心疲勞,睡眠差,精神萎靡,頭發(fā)大把大把掉,皮膚失去光澤,頓頓吃垃圾食物,體重開始飆升,免疫力卻嚴重下降,常常動不動就感冒。 我變得消極悲觀,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動力和效率都變得很低,愈拖延、愈焦慮,仿佛陷入了死循環(huán),無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樣子,我爸對我說,其實你可以試試打坐和冥想。 數(shù)十年來,他每天都堅持打坐,六十多歲的他,沒有一根白發(fā),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這個年輕人都好。 剛好那天我偏頭疼發(fā)作,什么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調(diào)勻呼吸,讓自己什么都不想,把心騰空,進入冥想狀態(tài)。 第一次體驗冥想是很新鮮的感覺,一開始思緒紛雜,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地,心神開始漸漸收斂,我體會到一種深沉的松弛感;二十分鐘后,我睜開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寧。 神奇的是,我的偏頭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從那天開始,我就對禪修有了極大的興趣。 我去書店買了很多書來閱讀和學(xué)習(xí),一行禪師、鈴木大拙、格瑞·雷納……我發(fā)現(xiàn)禪修的背后,竟然包含著如此精彩深奧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覺得,所謂的禪修,是一種靈修的法門,跟宗教連在一起。 直到親身體驗,才明白,禪修其實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來排解焦慮的絕佳方式,與宗教無關(guān)。 我慢慢嘗試按照禪修的法則,開始生活與工作的自律——我把這樣的方法稱作“佛系自律”。 在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從容面對紛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決,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治愈了我的焦慮成癖。 02. 使我焦慮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專心致志。 在如今這個“精神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都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工作一會兒,就想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么新消息,去網(wǎng)上關(guān)注下娛樂新聞、明星八卦、社會熱點,或者點開小視頻軟件,一個接一個地不??聪氯?。 大腦在不知不覺間疲憊、鈍化、超出負荷,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雜念紛呈,行動力變得低下,對該做的事情無限拖延。 現(xiàn)在的人們,越來越無法潛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過,不耐煩、浮躁,成為內(nèi)心的常態(tài)。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沮喪、焦慮、煩亂,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網(wǎng)中被粘住的飛蟲。 佛系自律,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藥。因為,禪修最重要的原則,即“活在當下”。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跡》中寫道: “洗碗時,你也許會想著待會兒要喝茶,因此盡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來喝杯茶。 但是,這意味著你在洗碗時,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在你洗碗時,洗碗應(yīng)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當你喝茶時,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廁時,如廁就是你最重要的事?!?/em> “專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關(guān)注“此時此地”,收斂紛飛的思緒,將“心不在焉”的狀態(tài)恢復(fù)到“心系當下”的位置。 當你專注地活在當下,會進入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tài),不被各種誘惑、情緒和思想困擾,獲得對大腦的控制權(quán),產(chǎn)生巨大的安詳與喜悅。 在生活中,我時時處處都在刻意練習(xí)這樣的“專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從看劇、看綜藝、上網(wǎng)這樣耗費腦力、降低專注力的娛樂活動,改成了散步、做家務(wù)、陪貓玩耍。 我喜歡獨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園或操場上,放下全部思慮,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觀察,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溫度、泥土的濕潤,鳥鳴、花香、綠蔭……行走的每一步,都關(guān)照呼吸,保持專注,享受生命的奇跡。 每次散完步,我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煥然一新,內(nèi)心生機勃勃,有說不出的愜意與滿足,疲憊一掃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時做家務(wù),專注地洗碗、拖地,整理書架上的書,輕松從容,全神貫注。總會抽出時間陪貓貓玩耍,跟它說話,逗它開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動物的相處之中,體會那種恬淡無邪的愉悅。 擁有了“專注”的能力,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在吃飯時專注地體會到食物的味道,體驗到“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的喜悅,從而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跡》中所說的那樣: “只要試著培養(yǎng)自己的定力,創(chuàng)造內(nèi)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nèi)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shè)性的回應(yīng)?!?/em> 帶著這樣的專注,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充滿效率,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當下的片刻是真實的,其余皆為虛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來稱呼那些不求上進,對生活目標不怎么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年輕人。 我想,制造這個詞的人,一定對“佛系”存在著重大的誤解。 沒有誰比修佛的人更加嚴格精進的了: 每天五點半起床,晨昏定省,誦經(jīng)念佛,磕大頭,聞思修,嚴格行持戒律……我身邊的“佛系人士”,簡直是我見過的最自律和上進的人。 在決定采取“禪修”法則生活之后,我開始效仿學(xué)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滿儀式感。 清晨起床,先花半個小時做冥想。因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飲料,不靠這些飲品來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飽滿。隨后,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家里的黑板上,分門別類,盡量細致,做到對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數(shù)。 然后心懷感恩與期待地開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靜與專注,將一舉一動看作典禮和儀式,用每一個行動來滋養(yǎng)內(nèi)心專注的力量。用恭敬、認真、一絲不茍地態(tài)度,去完成每一項應(yīng)做的任務(wù)。 夜晚時分,簡要回顧一下當天發(fā)生的事情,積極和消極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從這些事情中都學(xué)到了什么。如果這天確實有很不好的事情發(fā)生,那么下一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想清楚要如何處理。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里,我將每一天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來,就是一個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規(guī)劃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樂,每一項都認真對待,盡情享受。 晚上臨睡前,回味一天的點點滴滴,猶如臨死之人回憶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后閉上眼睛,通過冥想,將身體和心靈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這樣的生活方式,成為了治愈我焦慮心理和消極情緒的良藥。 我開始享受并且期待每一天的來臨,憧憬著會有什么新鮮事的發(fā)生,哪怕是困難和繁重到令人焦慮的工作,我也會保持一顆開朗而積極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認真對待。 04. 之前常常覺得自律是一種道德行為,只要做了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來講,當我們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惡”價值觀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把這件事情貫徹執(zhí)行——因為有善必有惡,大腦認為做了善事,潛意識中就需要作點惡來補償,也就有了放縱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種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一種需要每天操持的儀式,那才有長期堅持的可能性。 如何用最簡練的話來概括這種“佛系自律”? 日本哲學(xué)家西田幾多郎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答案: 所謂的禪修,就是拋棄雜念、專注當下,在日常的儀式感中,實現(xiàn)對自我的覺醒。 “自我的覺醒”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采銅在《精進》中也寫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獲得一種豐盈、獨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擺脫內(nèi)心的禁錮,以更勇敢、更開闊的方式去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并不是那些與欲望掛鉤、卻轉(zhuǎn)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錢、名聲、權(quán)利。 只有自身的成長實感,才是構(gòu)成“生命意義”的源泉,才能帶給我們最充實、最實在的幸福和愉悅。 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你需要練習(xí)一切,用身體,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 約瑟夫.坎貝爾把一生的成長稱為“英雄之旅”,王陽明在臨死之前說,此生內(nèi)心光明,心外一無所物。 不要皈依他人,要以自己做舟。佛經(jīng)中寫道,你的身體里蘊含著十萬道光芒。要靠自己的力量,將它找尋出來,發(fā)揮出來。 李欣頻說的一句話我非常贊同,要把現(xiàn)在的生活過得特別精彩,甚至有一種不想抽離的狀態(tài),才會持續(xù)地吸引來更多美好的生活 當你用儀式感和專注的力量,馴服了內(nèi)心的怪獸,培養(yǎng)了全新的生活習(xí)慣,獲得了嶄新的人生,你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自由與開闊。 專注當下,不陷入于過去,不迷茫于未來, 當你獲得了這一切的洞見, 你會變成一個真正內(nèi)心強大的人。 本文作者:胡小鶴,法國文學(xué)博士,寫作、翻譯為生,喜歡閱讀人,熱衷于探索事物中蘊含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