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dāng)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癡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jīng)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dāng)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fā)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fā)展模式,并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guān)于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后,把“自己”的領(lǐng)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么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并沒有把“自己”領(lǐng)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dāng)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jù)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仆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后就窩在里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jù)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并不接壤。這也是為什么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zhàn)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tài),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后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chuàng)業(yè)吧。至于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板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chuàng)業(yè)。在兒子創(chuàng)業(yè)期間,老板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后來老板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后,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并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后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后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并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并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lǐng)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jù)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里能威脅到掌控關(guān)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么,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么大,為什么最后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并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guān)系。周王室后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qū)е碌模?/p>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zhì)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tǒng)治的后期先后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nèi)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后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guān)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御犬戎,內(nèi)不能安撫人心,最后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茍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于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么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于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后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tǒng)治。 后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fù)了祖制。之后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xié)。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zhàn)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并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dǎo)致周天子只能繼續(xù)分封,而不能兼并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chǎn),哪有父親吞并兒子財產(chǎn)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后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后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后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jù)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tài);而漢朝以后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