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磬簫管間:韶樂和“和” 周夢蝶 相傳,舜制作出一種叫簫的樂器,形狀與鳳的羽翼相似,長二尺,聲音委婉悅耳。后來,他又與名為夔的樂師創(chuàng)作了樂曲《簫韶》,用簫吹奏,聲音清揚婉約,像天上的百鳥歌唱,連鳳凰都會飛來翩翩起舞。 傳位給大禹后,舜僅帶幾個隨從南巡,途中被世居南方的苗民圍攻。舜不慌不忙,坐地奏起韶樂。隨著音樂聲,鳥飛來了,鳳凰飛來了,苗民放下了刀槍…… 孔子有言:“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倍Y樂禮樂,所謂禮是夏之時、殷之輅、周之冕,樂則是舜帝南巡時所奏的韶樂。 可惜的是,這曲讓孔子聽后“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樂在隋唐之后逐漸失佚。所幸,近年來經過韶關學者的努力,對韶樂的復原研究已經取得豐富的成果。如今,他們也將韶樂列為具有韶關地域特色的韶文化的一部分。 “樂之初,擊柷以作之?!彪S著樂師敲擊“柷”這種中國傳統(tǒng)宮廷樂器,韶樂悠揚奏起。 在“韶文化研究叢書”中,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院長宋會群教授與韶關學院音樂學院講師梁李婷合著的《韶樂研究》系統(tǒng)地還原了九章韶樂的樂理、樂章、樂器組成、樂譜、舞蹈、服飾等,讓這一曲韶樂不再流于文獻記載,而有了實際演奏的可能。 九章韶樂,能讓孔子食不知味的,除了歌舞,還有它所敘述的關于人類的過去,也就是它背后的政治含義和文化內涵。 宋會群認為,每個時代的韶樂都具備著不同的特征。三代以前,韶樂“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宮廷化弱,民俗性強、樂器舞蹈簡單明快;廟舞祭祖、等級宴饗性弱,崇拜四方神祇、頌揚舜帝即文化先進性強。反映了'以文治國’,以文明成果對野蠻民族進行教化”。 春秋韶樂的特點是“初步程序化和標準化,反映了禮樂的等級制度”。漢魏韶樂則已“完全程序化、標準化,功能增多,等級制度嚴格”。 所謂禮樂,其實就是治國和維系國家權威的秩序?!胺蚨Y樂者,為治之大本也”。所以荀子會說:“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韶樂的鐘磬簫管間,圣人得以移風易俗,教化人倫,“君臣莫不致敬”“長幼無不從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