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楠文圖 《 中國城市報 》( 2019年04月22日 第 18 版)
“他把臉孔埋在手里。這是他第一次哭泣。他立著,哭得全身抖動,比跪著還要凄楚可憐,他這樣哭了好一會兒?!边@是出現在法國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段描述。2019年4月15日下午,這段情景真實發(fā)生在巴黎街頭。望著火光中的圣母院,無數男女閉眼祈禱、淚流滿面。 “巴黎圣母院著火了!”一時之間,世界各地的媒體群、社交平臺都重點報道此事。這座連接文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人類文化瑰寶,這座象征著法國與歐洲歷史藝術的古典建筑,被熊熊烈火焚燒著,大火亦灼疼了人們的內心。 面對尖塔墜落、花窗破損等不斷傳來的消息,法國總統(tǒng)表示事后將會重建巴黎圣母院,但一些歷史學家對巴黎圣母院能否完全恢復雄偉原貌感到擔憂。 歷史上,法國的啟蒙運動、中國的百家爭鳴思潮都對世界的思想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此外,在歷史發(fā)展、城市建設、生活模式等方面,中法兩國亦極具相似之處。所以,此次巴黎圣母院的災難激起了眾多國人的共鳴和同情。 對巴黎圣母院的認識,大多國人可能都源于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這部首次發(fā)表于1831年1月14日的長篇小說,通過浪漫主義的手法,描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5世紀法國的跌宕故事,營造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文學對比。 后來,美國迪士尼公司在1996年將《巴黎圣母院》改編為動畫電影《鐘樓怪人》,影片在保持原作故事架構的基礎上,提取了其中的一個片段改編講述。這部動畫電影成為了許多小朋友初識巴黎圣母院的重要途徑。 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巴黎圣母院除了在小說、影視作品中不斷出現外,還通過各種藝術載體展示風采。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與其象征和平的內涵。 3年前,我曾前往法國,參觀了巴黎圣母院,為其輝煌的哥特式建筑與精美的展館藏品所深深折服。 這座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施行主教制的基督教派在教區(qū)中設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堂)。每年都有大量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游客,所以,圣母院的安保非常嚴格,對游覽人數實行定量限制。 當地時間下午六點,老遠就能聽到大教堂方向傳來“鐺鐺”的鐘聲,清脆而規(guī)律。鐘聲響起后,本來嘈雜喧鬧的街道突然安靜下來,路上的游客駐足留步,酒館內的食客、酒客放下刀叉和酒杯,路邊表演的藝人收起琴弓……大家側耳傾聽,很快,更多的鐘聲融進來,有的節(jié)奏快,有的節(jié)奏慢,聲音時大時小,給人一種歡悅而奇妙的感覺,就好像素描畫板上,不經意潑上的五彩顏色。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于1163年決定興建的,經過180多年的建設,最終在1345年完工建成。 進入圣母院后,室內溫度驟減,相對于外面的酷熱和焦躁,一切變得清涼和寧靜。室內的空氣中彌漫著歷史的氣息,那是石頭與木頭沉淀多年后散發(fā)出的香味。在這莊嚴的空間里,許多人整好服飾,摘下帽冠以示尊重。 圣母院內部光源不多,除了橘黃的燭光外,就是陽光穿過花窗映射在地上的五彩光影。主教的低聲吟誦,伴隨著低音大提琴和管風琴悄然入耳,游覽的人們停止了腳步,跟隨長椅上坐著的教徒一起輕聲吟唱,整個氛圍莊嚴而神圣。 幾個世紀以來,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國宗教活動、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在法國人乃至歐洲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是“溫暖親切”的代名詞,每逢周日,很多人都會來這里做彌撒,聽音樂。 由內部陳列的模型可見,整座圣母院建筑形體方正,儀態(tài)莊嚴。正面朝西分三層,底層并排三座桃形大門洞,分別是圣母門、圣安娜門,門上布滿了雕飾,描述《圣經》里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的一些古典建筑、文物同樣會雕刻上文字,作為后人了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窗口。 長條壁龕上放置著著名的古猶太和以色列28王的雕像,據說雕刻的是圣母的祖先和猶太的歷代國王,被稱為美王之廊。 到來、停留、離開,在巴黎圣母院花上一整日時間也難以一睹其全貌?;馂暮笾亟ㄆ陂g可能會實行閉館,再想游覽巴黎圣母院可能要等待數年甚至更久。 但就如雨果曾說的:“一磚一石,日復一日,一世紀接一世紀,愛從未消逝?!弊鳛閾纹鹦叛龅拇蠼烫?、表現豐富文化的圣母院,有一天終將再為人們講述曾經發(fā)生的故事,展現她的獨特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