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食堂吃飯,正排著隊突然聽到后面一陣喧嚷?!皯{什么我就不能坐這里!你個小姑娘!信不信,我揍你……”隨之一串兒的臟話脫口而出。引來周圍人的側目,仔細聽了聽,無非就是女孩兒說了一句“這里有人了”,老爺子就不開心了,馬上開罵。旁邊人勸說也無效,你越勸,他罵得越兇。 生活中因此類小事而破口大罵的人似乎不少,上新聞的都是釀成了大禍的事件,之前報道的“路怒族”,或者因為一碗漲價的面…… 都是憤怒之后的攻擊行為,帶來非常惡劣的后果,而且并沒有解決當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情緒,并學會管理它。 你會憤怒嗎? 會的。我們都會憤怒。憤怒是一種天生的、自然的,也很正常的情緒。壓力大的時候,我們都容易憤怒。但是我們提倡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任著自己憤怒的情緒發(fā)泄,可能帶來的后果是惡性的。而且常常情緒發(fā)泄了出來,真正的問題卻沒有解決。 那是提倡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嗎?不是,是要正確地管理。 如何正確地管理呢? 首先,學會意識到自己“憤怒”了。 你憤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么變化?比如臉紅了,心跳快了,手掌出汗了,頭腦發(fā)暈了,拳頭握起來了,下巴緊縮了,肌肉緊張了…… 這個時候提醒自己,我憤怒了,要開始控制情緒了。 其次,學會理解自己為什么會憤怒。 憤怒往往是一個表象,憤怒的背后,其實藏著很多我們自己看不到的深層原因。比如:被冒犯、被拒絕、被威脅、被忽視、不被信任、對自己或對別人失望、難堪、屈辱、害怕、傷心、愧疚、孤單、無助、挫折、擔憂、嫉妒、身體不舒服、感到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缺乏安全感,等等…… 我猜那個老爺子那么憤怒,大概是覺得別人說“這里有人了”,讓他感到被冒犯了或者有種被拒絕的感覺,也許還覺得尷尬。 如何解決這樣的原因所帶來的憤怒?練習快速地覺察自我的感受。 第三,我們都需要知道并遵守“憤怒”的基本社會行為規(guī)則。也就是說你可以憤怒,但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自己,不能損害周圍的物品。 那么可以做什么呢?提醒自己,憤怒的時候,給自己“降降溫”。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待一會兒;深呼吸;找點別的事兒去做,讓自己平靜下來,比如:讀書、暫停一下、聽音樂、離開這個房間、尋求幫助、走走路、喝點什么…… 換個角度看問題,不再憤怒! 第四,即使憤怒,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不要忘記解決問題才是目標。 所以我們要學習堅定、果斷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顧慮,但是不要有攻擊性。 堅定和攻擊性有什么區(qū)別呢? 堅定(assertive):說出自己的感受,語氣平靜,有必要的話能為自己的需求去談判,有能力憤怒,有能力把問題解釋清楚,有自己的立場但也能傾聽和理解別人的觀點。 攻擊性(agressive):把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進行言語或行動威脅,說不妥當?shù)脑?,拒絕聆聽和理解別人的立場和看法。 第五,隔離。某個生活事件(一個人的行為、語言或處境)可以成為激發(fā)我們憤怒的“按鈕”,隔離就是遠離那個“按鈕”。當你面對那些激發(fā)你怒氣的按鈕時,保持冷靜、保持你個人的力量很重要,為了有效地保持冷靜,你需要拿起盾牌,你的盾牌就是迅速離開這個引起你情緒的環(huán)境。 如果選擇遠離那個按鈕,你就有機會贏。但是當你同意按下那個按鈕時,你就放棄了你的力量和控制權,陷入情緒之中。 下次當你憤怒的時候想一想: 讓我憤怒的問題是什么? 對這個問題,有沒有不同看法? 下次憤怒,我的應對策略是什么? 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法?具體會怎么做…… 這種思考有利于我們做情緒的主人,讓憤怒的情緒帶來積極的、建設性的效應,真正解決情緒背后實質性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學習管理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 |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