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拳圣澤井健一曾被日本武術界評為“20世紀武術家最強的十人”之一,他自已自詡是人類第二強,這還真不是吹牛,他先后擊敗日本武術宗師,即便到60多歲的時候,他還與當時30歲的大山倍達(日本天王級高手)打了一場比賽,結果是略占優(yōu)先。 ![]() 在澤井建一心目中,他的中國師傅才是地球實戰(zhàn)第一人,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個中國人呢?竟然能稱得上拳圣的師傅。 他叫王薌齋,是意拳(也稱大成拳)創(chuàng)始人,當代實戰(zhàn)拳法大師,被譽為近代拳圣。王薌齋的武學淵源很深,他是晚清武學大師郭云深的弟子,而郭云深是形意拳大師李洛能的弟子,李洛能是在學習心意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形意拳,而心意拳創(chuàng)始人據(jù)傳是岳飛。 很有意思的是:李洛能是在37歲才開始在山西學習心意拳(原來37歲開始學武還來得及),十年藝成。他在心意基礎上,吸收道家的養(yǎng)生觀點和哲學思想,創(chuàng)造出形意拳。 而他的弟子郭云深是個武學奇才,還是個武癡,因行俠仗義入獄,卻在獄中自創(chuàng)出了讓他后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半步崩拳。 所以意拳源于心意拳,與形意拳是一脈而來。形意拳要求做到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隨意轉,王薌齋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chuàng)立了意拳,意拳按‘意’設‘站樁功’以練‘內氣’,而不拘于外形的完美,去掉了形意拳的‘形’。 ![]() 王薌齋一生罕遇敵手。 1929年,王薌齋在滬期間擊敗了匈牙利籍世界輕量級職業(yè)拳擊冠軍英格,英格后在英國《泰晤士報》發(fā)表了《我所見到的中國武術》一文,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在與王薌齋比試接觸瞬間如被電擊一般。 1940年初,王薌齋在北平以武會友,日本柔道、劍道名家澤井健一、渡邊、八田、宇作美、日野等人曾先后到中國與王薌齋比武,都是失敗而歸。 澤井健一后來回憶:我在與王薌齋先生交手被擊敗的一瞬間完全喪失了所有的自信,眼前變得漆黑一片。 八田一郎是代表日本參加1936年第11屆奧運會的柔道六段選手。 日野是日本當時駐京1420部隊柔道六段教官。他剛一接觸王薌齋先生手腕,即被摔在院中一棵大樹杈上,掉下來后便昏了過去,醒后高呼:“魔術、魔術”。 意拳為什么這么厲害? 意拳無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強調“意”在拳術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一次重大革命,意拳有自己獨到的理論,就是恢復自然本能,王薌齋認為拳術是一種養(yǎng)生運動,練者首先憋氣緊張不利于養(yǎng)生,用之御敵則毫無用處。 站樁本來是武林的不傳之秘,意拳將它提高到了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王薌齋指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臟腑機能失去平衡所致。而站樁氣功的理論就是通過練功來調整人體的松緊、動靜、剛柔、虛實、上下、前后、左右的平衡,增強人體的調節(jié)平穩(wěn)與控制平衡能力,以達到治病健身目的。 所以站樁能培養(yǎng)精神氣質、強健身體,如果持之以恒還能快速提高功夫。 現(xiàn)代人不要說要練到王薌齋那樣的程度,即便是能練好養(yǎng)生樁,也已不錯了。因為真正的功法要花時間,要流汗水,以及自身要有悟性,練功是一種受罪,沒有頑強的毅力、能吃大苦、耐住寂寞和有充足時間的人是萬萬練不出來的。 王薌齋每天站技擊樁二個時辰,即四個小時,收功后鞋子能倒出水,腳下淌的汗水有一大攤,然后才練其他的功法,下的功夫是常人無法做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