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18日下午,河南大學首屆“夏文化”暑期研討班第六講在河南大學舉行。本次講座由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張立東教授主講,題為《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的年代與性質》。來自國內外各高校的研討班學員聆聽了此次講座。以下為講座紀要。 壹 概況 1 1 1 鄭州商城 1.發(fā)現與研究歷程 (1)韓維周與鄭州二里岡文化的發(fā)現 韓維周先生是鞏縣人(圖一)。在開封的“國學專修館”(相當高中)畢業(yè)后,被河南古跡研究會錄用,參加了一些田野考古工作。新中國建立后在鄭州市南學街小學任教期間,他經常到鄭州城外的施工現場進行調查。1950年秋,他在城南二里崗一帶發(fā)現了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并初步推測這些陶片應是商代遺存。由于事關重大,他立即向省文化部門匯報,請求深入調查。
當年12月趙全嘏、安金槐和裴明相三位先生前往調查,也發(fā)現一些遺跡遺物,其中卜骨卜龜白陶和石戈與殷墟文化有直接密切的關系1。稍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也在鄭州附近進行了調查,在南關外撿拾了一些陶片做標本。安志敏先生斷定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的年代可能早于安陽小屯期2。 (2)安金槐與“鄭州商城”的發(fā)現 1955年,安金槐等先生發(fā)現大型夯土城墻,并推定為商代二里崗時期。1972年秋,又對商城城墻進行鉆探復查,得知周長約6960米,其中東、南墻長1700、西墻長1870、北墻長1690米3。 (3)外城的再發(fā)現、勘查與研究 鄭州商城外城的勘查與研究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外城的再發(fā)現和確認到1993年一系列田野工作和研究成果的發(fā)表4;第二階段截止于2004年又一批田野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公布5;第三階段截止于2010年12月10日,在“紀念鄭州商代遺址發(fā)現6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并大約同時發(fā)表的鄭州商城總體規(guī)劃為“外圓內方”說6。
2.營建過程 過去對鄭州商城建設的動態(tài)過程重視不夠。三重城圈的格局是沒有問題的,但最早建設的是內城還是宮城? 或者二者是同時興建的? 1985-1986年,在黃委會青年公寓建設工程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一道“二里崗下層”時期的夯土墻。該墻位于順河路與順河東街交叉口的西南側,鄭州商城宮殿區(qū)內。經過鉆探和發(fā)掘,已知的長度為80米左右,寬度為7米,其東、西、南三面都發(fā)現有宮殿基址。發(fā)掘者認為該夯土墻基可能是鄭州商城宮墻的一部分,方向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北方向的延長線與鄭州商城內城的北墻東段接近垂直。 后來又發(fā)現一段城墻,方向為23度,向東北延伸約30米,與上述在黃委會青年公寓發(fā)現的夯土墻相連;西南端基槽斜向上內收,不再向南延伸,邊緣清晰可辯。形成這種現象有如下幾種解釋:一是這個位置夯土墻基存在一個缺口,但因為后期破壞嚴重,這種說法在向南發(fā)掘后亦未得到證實;二是由此處向南再無基槽或基槽變淺,已被后期破壞殆盡;三是夯土墻基確實到此為止,不再向南延伸??梢詳喽ㄟ@兩段夯土墻應屬于一個城墻。 我曾就這段城墻的內外問題請教侯衛(wèi)東老師,他說:“墻西北應是墻內”。依此并結合這段城墻的走向,或可推測其為最初的小城的東南城墻。有意思的是,我們推測出的這段城墻的長度正與“內城”北墻西東兩段的結合部到這段城墻與內城北墻的交接點的距離大略相當,由此可以大致擬構出“小城”的范圍。更有意思的是,早年在內城北墻東段發(fā)現的缺口恰好位于我們推測出的東北城墻的中部(圖三)。這座小城的規(guī)模約與二里頭遺址的“宮城”相當。當然,這座小城的范圍和年代還有待于將來的正式發(fā)掘。
弄清鄭州商城最早的小城之后,可以大致推斷鄭州商城的營建順序為:小城→內城→外城(圖四)。
3. 規(guī)劃布局 (1)基本概念 在《漢語大詞典》中,“布局”本指下棋時從全局觀點出發(fā)進行布子,引申為對事物的規(guī)劃安排;“規(guī)劃”則是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fā)展計劃,例如十年規(guī)劃。規(guī)劃的字面原意是用規(guī)進行畫,意指紙面的計劃或藍圖。布局則是比較實際的安排。 現代漢語中的“城市規(guī)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fā)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fā)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逐漸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領域,它是城市規(guī)劃、城市考古、城市歷史、城市地理等學術領域的交叉學科。 (2)如何研究 鄭州商城地處現代鬧市區(qū),幾乎無法進行主動發(fā)掘。配合基建的被動發(fā)掘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考古發(fā)掘難以高質量地完成。由于不能進行有計劃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導致發(fā)掘資料比較零碎,很難統一整理。 目前的資料情況下,可以采取以下三種路徑進行研究: 第一,田野實證法:通過田野考古工作,包括勘探、發(fā)掘等發(fā)現古代城市的遺跡與遺物。 第二,遺痕分析法:徐蘋芳先生指出:“在古今城市重疊的現代城市中,一般地說都保留著古代城市的遺痕。所謂‘遺痕’,是指古代城市的城垣、河湖、街道和大型建置所遺留的痕跡,它反映著城市本身的歷史變化。在古今重疊的城市內,對古代城市遺跡不可能進行大面積的考古發(fā)掘。因此,要研究古今重疊的城市,唯一的方法便是考察分析現代城市中所遺留的古代城市痕跡,并據以復原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規(guī)劃和布局?!?sup>7 第三,圖像復原法:根據考古發(fā)現、城市痕跡等對古代城市進行復原之后,即可對城市復原圖進行觀察分析,想像、推理出沒有任何實證的“遺跡”。或許是因為此法的主要手段是看圖說話、望文生義,所以雖然很多學者都在或多或少地使用,但尚未有人對其進行總結和提倡。實際上,這種方法十分重要。不僅是對殘缺資料進行復原研究的必要手段,也是非常體現研究者水平的方法。 對鄭州商城布局規(guī)劃的認識大概有以下幾個階段: 最早對鄭州商城布局規(guī)劃的認識主要針對現在所說的內城:形狀近長方形,東北角斜切,宮殿區(qū)集中在東北部,手工業(yè)作坊散布在城外各處。 1990年代在內城之南、西發(fā)現外城城墻之后,原來城外的手工業(yè)作坊和墓葬基本都分布于內外城墻之間,外城以外幾乎沒有同時期的遺址。 本世紀初在內城之東發(fā)現當時的湖泊。外郭城的護城河向西北方向延伸,出現一個大轉角,在西北角外城之內,發(fā)現大量同時期遺跡。 后來在內城西北側發(fā)現一道西南東北走向的城墻,于是研究者認為外郭城的形狀大致為圓形,內城形狀可大致看做方形,二者構成外圓內方的布局。 現在看來,鄭州商城為三重城垣,可能從里到外依次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鄭州商城內城的城門和街道布局應是六門三街式,即東西墻各兩門,南北墻各一門。假如相互對應的兩座城門間都有一條主街,那么內城應是“六門三街式”格 局8(圖五)。
通過對平面圖的觀察及對田野資料的復核,我們認為鄭州商城的外城是不規(guī)則的八邊形,而內城則是略扁的正方形,因此鄭州商城的總體格局應是內四(邊形)外八(邊形)(圖六)。鑒于仰韶時代已有八方的劃方,可以肯定鄭州商城的總體格局與四面八方的空間劃分有關。這樣的規(guī)劃增強了鄭州商城作為天下之中的都城的審美效果,有利于中央權力的加強。至于東部湖泊地帶,當時可能規(guī)劃有防波堤之類的設施。
4.文化內涵 首先,鄭州商城發(fā)現有三重城垣,城址規(guī)模巨大。 其次,鄭州商城的宮殿區(qū)位于內城的東北部的“宮城”一帶,其中C8F15仍是迄今最完整的一處宮殿基址,但東部界限還不清楚,目前東西殘長65米,南北寬約13.6米(圖七)。
第三,內城很少發(fā)現平民的生活遺跡,類似于后來的皇城,應是貴族的居住區(qū)或官衙所在。 第四,鄭州商城幾乎所有的手工業(yè)遺存都分布在內外城之間,反映了當時的平民主要居于內外城之間,而所謂的“外郭城”大略相當于后世的都城。
第五,鄭州商城有比較成熟的給排水系統。例如修建的比較華麗的水井(圖八)、石砌輸水管道、排水用的陶水管(九)和石砌蓄水池。其中蓄水池平面為長方形,已知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20米,略呈東南—西北向9。
從一定意義來講,以排水管道為代表的排污設施可以被視為城市的標志之一。 第六,作為早商時期的都城,鄭州商城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規(guī)格高。青銅器主要出土于窖藏和墓葬,其中的三處青銅器窖藏,分別位于內城西墻外偏北處的杜嶺、內城西墻外南部的南順城街和內城東墻南段之外的向陽食品廠。三處窖藏埋藏的主要是青銅禮器,有方鼎、圓鼎、觚、斝、爵、鬲、簋、尊、卣、盤等10。三處窖藏可能是在緊急情況下有目的的埋藏。這三處窖藏共出土方鼎8件,如果加上1990年山西平陸前莊遺址出土的一件方鼎11,那么可以組成早商時期的九鼎(圖十)。 第七,市場在古代城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鄭州商城目前還未發(fā)現市場的遺跡,但是大量手工業(yè)作坊和大量制作精美、規(guī)整的陶器、陶片的發(fā)現,說明鄭州商城應該存在專門化、規(guī)范化的市場。
第八,鄭州商城東北部發(fā)現有社祭遺跡,有可能是亳城之社,或即周代亳社的前身。 注釋(第一部分): 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fā)掘》,《考古學報》,1957年1期 2.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鄭州二里岡發(fā)掘記》,《考古學報》第八冊(1954年2期,按:半年刊),65-66頁 3.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從叢刊》,第一輯,1-47頁,文物出版社,1977年。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外夯土墻基的調查與試掘》,87-95頁,《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fā)現與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外郭城的調查與試掘》,40-50頁,《考古》,2004年第3期。 6.劉彥鋒、吳倩、薛冰:《鄭州商城布局及外廓城墻走向新探》,《鄭州大學學報》2010年3期。 7.徐蘋芳:《遠望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695頁,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8.張立東:《鄭州商城城門探尋》,79-85頁,《江漢考古》,2015年04期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234-23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代銅器窖藏》,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11.衛(wèi)斯:《平陸縣前莊商代遺址出土文物》,18-19頁,《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1 2 1 偃師商城 偃師商城遺址位于現今河南省偃師市區(qū)的西部,南臨今洛河,北依邙山,西南距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西距洛陽市約30公里,東距鄭州商城約110公里。 最早的兩篇勘探和試掘報告稱作“偃師商城”,第三篇報告則改稱為“尸鄉(xiāng)溝商城”。后來又改回“偃師商城”,并被絕大多數學術著作接受。
1.發(fā)現與研究歷程 1983年春季,為配合首陽山電廠選址,段鵬琦等先生在偃化口附近鉆探時,發(fā)現了該城并進行了試掘。當年秋季開始對偃師商城進行有計劃的勘探和發(fā)掘。兩次工作確認了西、北、東三面城垣的位置、走向、長度及保存狀況。發(fā)現四處缺口,東西各一,北墻兩處。發(fā)現南北、東西大路各一條。在城內探出三處大型夯土建筑群。有一條溝穿過東西城墻的缺口,溝內出土漢代遺物。該溝東南與城外東南側的水泊相連。水泊東西、南北均為1.5公里左右。 1995年發(fā)表的《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遺址發(fā)掘簡報》,畫出了南城墻,位于洛河以北的塔莊村內1。后來又發(fā)現小城,并斷定小城城墻的修建不晚于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一期晚段,廢棄時間始于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早段。小城與大城是前后關系,而非內外關系。發(fā)掘者推定了大城的五個城門,并推測出南城中間的城門。 2008年對西墻北段進行鉆探時,在距西北城角約160米處發(fā)現城墻向東縮進一段,而在縮進部分南北向城墻的中部發(fā)現一處城門,遂被編為西三城門。后來又在與西三城門對應的東城墻北段也勘探出一處內凹現象,遂認定此處很可能是另一座城門(圖十一)。 2.營建過程 偃師商城的許多早期文化層直接疊壓或打破原生土,僅在一些地層單位中發(fā)現有零星的早期陶片,說明偃師商城建造之前,該地并無較大的早期聚落。
3.規(guī)劃布局 偃師商城的總體布局特征是三重城圈、小城四門十字街格局和大城六門三街式格局。 如果將北城門、由北城門向南的大道、“宮城”南門及由“宮城”往南的大道聯系起來考察,可以看出偃師商城有一條南北貫通的中軸線。 1996年秋季到1997年春季大城東北隅發(fā)掘的簡報,將西城墻的三座城門,修改為兩座,而且將原來的西三城門改稱西一城門。東城門僅標出與西一城門對應的東一城門?;谖饕?、西二、東一、東二和北城門這五座城門,加上對中軸線的考慮,可以推測南城墻的中部也應有一座城門,依此則偃師商城的大城也是六門三街式格局,跟鄭州商城的內城相似。 關于西三城門的建筑年代,發(fā)掘者認為“應當與大城城墻的建造年代相同”,但并沒有提出任何證據。這些新發(fā)現在我們考慮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城門格局的對應關系時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在清理西一城門的過程中,發(fā)掘者“注意到了西城墻南、北兩門之間的距離,兩者相距550米,西城墻全長1745米,從西城墻南端開始到西一城門,從西一城門到西二城門再至西城墻北端,除去城門、城墻本身的寬度,其550米的間距,恰好三等分”2。以此為基點重新審視西三城門,可以看出它應該晚于另外兩座城門。換言之,最初規(guī)劃時西城墻很可能只有兩座城門,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才在近西北城角處又增建一座城門。至于具體晚于另外兩門多長時間,由于缺乏證據,現在還無法回答。
4.文化內涵 在城址的南部以“宮城”為主體,分布有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例如四、五號宮殿基址。四號宮殿基址東西全長51米,南北寬約32米,方向188度。 在宮城西南和東北方向各有一座規(guī)??捎^的府庫遺址。位于大小兩城西南角的第Ⅱ號基址,外圍有寬近3米的圍墻環(huán)繞,其內建筑普遍有上、中、下三層,結構相同,說明早晚的功能無變化,應是倉儲之所。 在大城東北部發(fā)現大量與制陶、制骨、鑄銅等與手工業(yè)相關的遺存。 偃師商城發(fā)現有數量可觀的墓葬、房址和窖穴等遺跡,以及陶器、青銅器、骨角器、玉石器等遺物。 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及其它早商城址的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南偏西是早商至周代城址的主要方向。偃師商城四面的城墻都不是正方向。若以西墻而論,則南端偏西,北端偏東,可簡稱之為南偏西。而發(fā)人深省的是,這樣的方向并非偃師商城所獨有,與之基本同時的鄭州商城、盤龍商城和垣曲商城也都是這樣,東下馮商城的方向亦大致如此,只不過偏得更厲害3。與此相應的是,早商諸城的宮殿建筑,如鄭州商城的C8G15、C8G16、偃師商城的D4、D5和盤龍商城的F1等,方向也都是南偏西。府庫性質的偃師商城第二號建筑群遺址內的F2004、F2005等,走向亦與鄰近的西墻大體一致。如此看來,偃師商城各墻的定向當非偶然,而應是受某種觀念支配的。 二里頭遺址“宮城”的方向則是南偏東。二里頭遺址的一號宮殿、二號宮殿、73ⅢF2、80ⅥF1、80年秋至81年春發(fā)掘的ⅢF1、82ⅨF1等,都是東西走向的長條形建筑,方向均為南偏東。早年統計的方向明確的48座墓葬中,頭向北偏西者35座,北偏東者9座,南偏東者1座,東偏南者1座,東偏北者1座,正北者1座,可見二里頭遺址的墓葬方向大都是北偏西,正與宮殿方向的南偏東相合,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里頭遺址南偏東的主體方向恰與早商諸城南偏西的主體方向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了籌備1995年5月在偃師召開的“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同時發(fā)掘。會議前夕,著名建筑考古學家楊鴻勛先生曾親臨發(fā)掘現場,幫助發(fā)掘者解釋有關的建筑現象。楊先生曾在二里頭遺址當眾列舉諸多事實,用以說明兩個遺址建筑方向的區(qū)別,并認為這種區(qū)別很可能反映了夏商文化的不同。 早商諸城南偏西的方向應是刻意為之。據班大為教授研究,從二里頭遺址南偏東的定向改為鄭偃雙城的南偏西定向,當與天文學史上北極星由紫微垣右樞向帝星的轉移有關?,F在看來,北極星的“換角”應與商人的“換天改命”的政治心理相關,因為夏商之際的帝星與北極的距離還沒有紫微垣右樞近。換言之,還未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注釋(第二部分):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11期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第一卷上冊,194頁,科學出版社,2013年 3.張立東:《偃師商城布局芻議》,《中國文物報》,1999年7月7日3版 貳 分期與斷代 1 1 1 鄭州商城 鄒衡先生曾在《試論夏文化》一文中將鄭州商城分為兩期三段五組1。后來有學者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期研究,我們將鄭州商城分為兩期四段八組(圖十五)。
經過多年的思考,現在可以斷定鄭州地區(qū)存在比二里崗H9更早的商文化,即以黃委會青年公寓的兩件小鬲和一件深腹罐為代表的1組(圖十六)。
鄭州商城是成湯始居的亳都,因此該地最早的二里岡文化應是湯始居亳至成湯滅夏之前的先商文化。據今本《竹書紀年》,這一時段約16年。鄭州商城最晚的階段大約與鄭州小雙橋遺址同時,而小雙橋遺址是仲丁始遷,仲丁、外壬一世二王所居的隞都,故此鄭州商城最晚階段的年代約當仲丁外壬時期。據今本紀年,這一時期約19 年。自湯始居亳到河亶甲遷相,共193 年,就是鄭州商城自始建到廢棄的年代。 1 2 1 偃師商城 關于偃師商城的分期,《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將偃師商城分為三期七段2。偃師商城基本與鄭州商城相始終。最晚的第七段,或三期晚段與鄭州商城的“白家莊期”約略相當。最早的一期約與鄭州二里岡H9約略相當。 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稍晚于鄭州商城,而結束的時間與鄭州商城大略同時。 注釋: 1.鄒衡:《試論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107-11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174-18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叁 性質 兩座商城的性質是夏文化研討中的關鍵。關于夏文化的幾種說法曾被歸納為“鄭亳說”、“偃師商城西亳說”、“二里頭遺址西亳說”等。 1 1 1 鄭州商城 1.安金槐與隞都說 作為鄭州商城的發(fā)掘者之一,安金槐先生根據鄭州商城的遺址分布范圍、文化堆積程度及鄰近古滎澤等因素,很早就提出鄭州商城是仲丁遷隞的隞都1。這種觀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主流看法。 2.鄒衡與鄭亳說 1977年登封會議后,鄒衡先生提出鄭州商城為湯都亳說2。此后關于鄭州商城性質的討論,主要表現為隞都說與鄭亳說之爭。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鄭亳說逐漸成為主流觀點。鄒先生對鄭亳說的論證主要列舉四點證據:一是《左氏春秋經》的東周鄭地之亳,以及《續(xù)漢書·郡國志》的“薄亭”等古地名;二是鄭州商城出土的陶文證明東周時期鄭州商城名亳、亳城或亳丘;三是湯都亳的鄰國及其地望與鄭州商城相合;四是鄭州商文化遺址發(fā)現的情況與早商亳都相合3。 鄭州戰(zhàn)國城出土的“十一年以來”陶文提供了新證據?!笆荒暌詠怼庇∥亩嗯c“亳”字印文雙章同器,而且絕大多數壓印在作為祭器的陶豆之上,而這種豆又大量集中出土于鄭州戰(zhàn)國城的東北部等考古實際表明:帶有這兩種印文的陶豆是為紀念晉悼公十一年亳城之盟的禮儀場合特制的。循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構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這項非常重要的紀念性禮儀,證明《春秋》經傳所載晉悼公(魯襄公)十一年晉國主導的亳城之盟就發(fā)生在仍為廢墟的鄭州商城之北,從而可以基本結束關于結盟之地是“亳”還是“京”的討論。這樣就為鄭州商城乃早商亳都之說又增加了一條強有力的證據4。
有的學者認為鄭州戰(zhàn)國陶文的“亳”字為“京”字,但鄭州商城內的東周遺存都是“戰(zhàn)國中后期”的,與鄭國之“京”城在春秋時期很繁盛相矛盾。實際上當地學者都知道,春秋時期的“京”在鄭州商城之西的現今滎陽市的“京襄城”。 1 2 1 偃師商城 偃師商城的性質及其與鄭州商城的關系,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西亳:偃師商城為亳都,鄭州商城是隞都(趙芝荃、安金槐)。 2、桐宮:鄭州商城是亳都,偃師商城是太甲所放之桐宮,是早商別都(鄒衡)。 3、軍事重鎮(zhèn):鄭州商城是亳都,偃師商城是鎮(zhèn)撫夏都附近的重鎮(zhèn)(鄭杰祥)。 4、盤庚所遷亳殷:二里頭遺址是亳都,偃師商城是亳殷(鄭光)。 我們同意鄭州商城是亳都,偃師商城是早商別都的說法。首先,鄭州商城遠大于偃師商城,因此僅從考古材料而言鄭州商城更可能是當時的都城;其次,偃師商城的位置、本名、桐宮等說法,都說明具有都邑性質,但不是都城。 我們曾經梳理歷代學者對湯都亳的認識:先秦時期,人們多以鄭州商城為湯都亳,偃師商城為太甲被放之桐;西漢時期開始指認偃師商城為湯都亳,而將桐宮移往它處。 晚商:武丁曾在亳地“默以思道”三年。 春秋:襄公十一年亳城之盟。 戰(zhàn)國:韓國全面修繕內城,改名為管。 西漢:只知為管,不知為亳,但常廟古城一帶有一亳聚、薄亭等小地名。 此后直至鄒衡先生提出“鄭亳說”之前,無人知鄭地之亳。 緯書始將湯都指向洛陽,東漢班固尸鄉(xiāng)之湯都,晚期鄭玄以湯亭立亳說。 基于鄒衡先生的研究,加上自己的新思考,現在已有充分的理由斷定偃師商城之本名應為“湯”。若依甲骨文的習慣,商代很可能寫作“唐”。到了東周時期,在廣為流傳的伊尹放太甲故事中,已音轉為“桐”。后來不知什么時侯,或又音轉為今天的“塔”(莊)。鄭玄指認毫都在偃師時使用的地名“湯”,為我們還原偃師商城之本名提供了比較堅實的證據。甲骨文中的“唐宗”、商遺民的“湯社”、西周早期金文中以私名命名之宮,以及這些宮的簡稱,則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旁證。成湯滅夏之后在下洛之陽興建的離宮別館,已具有別都的性質,而太甲在此思過三年,又大大強化了其作為別都的性質。這是漢代以來由湯宮、湯都而演化為亳都的歷史基礎。偃師商城之始建與第一次擴建,與成湯始建、太甲時擴建的歷史事實頗為相合,從而為我們理解偃師商城建設過程的歷史背景提供了一把鑰匙5。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174-18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安金槐:《試論鄭州商代城址——隞都》,73-80頁,《文物》,1961年Z1期 2.鄒衡:《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69-71頁,《文物》,1978年第2期。此文后收入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xù)集),97-100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3.鄒衡:《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69-71頁,《文物》,1978年第2期。此文后收入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xù)集),97-100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4.張立東:《鄭州戰(zhàn)國陶文“亳”、“十一年以來”再考》,431-441頁,《考古學研究》,2006年。 5.張立東:《偃師商城名“湯”說補考》,225-234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八),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肆 結語 一、鄭州商城是位于現代鄭州市中心的一座早商城市;偃師商是位于現代偃師市區(qū)的一座早商城市。 二、鄭州商城是早商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偃師商城的規(guī)模遠小于鄭州商城,但遠大于已知的其它早商城市。 三、鄭州商城的總體規(guī)劃是內四外八,內城是六門三街式。偃師商城小城是四門十字街式,大城是六門三街式。 四、鄭州商城在廢棄后,又有兩次興建;偃師商城在廢棄之后,沒有再建。 五、鄭州商城的內外城墻、手工業(yè)作坊、精美銅器、原始瓷器、陶器、金器等都反映了鄭州商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偃師商城已知的手工業(yè)作坊分布在大城之內,因此最公平的對比是將偃師商城的大城與鄭州商城的外城進行對比。 六、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是商代大約1/3多時段的兩個都城,在商代歷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 七、鄭州商城是推定早商文化、夏文化和先商文化的出發(fā)點,因此可以說是夏商文化研究的樞紐,而偃師商城對于研究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具有特殊的價值。 八、鄭州商城是早商時期的都城“亳”;偃師商城是當時 的別都“湯”。 九、鄭偃雙城的方向,是商革夏命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的表述,背后則是太一居于北極的天文觀念。
整理 | 梁嘯(2017級研究生)審校 | 張立東 |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東亞史研究中國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