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今日健康】美患者染「耳念珠菌」近半數(shù)90天內死亡 專家3招教你抗「超級黴菌」

 EngYifang 2019-04-19

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被發(fā)現(xiàn),後來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臺灣曾在2018年出現(xiàn)一起56歲男性輕癥感染案例,且感染源不明。

衛(wèi)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患者有糖尿病和天皰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去年4月因皮膚感染,在門診採檢培養(yǎng)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才痊癒,但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也沒有引起醫(yī)院群聚或社區(qū)擴散。

雖然耳念珠菌未在臺灣肆虐,但一般常見的念珠菌感染,過去被認為對於抗黴菌藥物的抗藥性較少。如今卻有文獻指出,耳念珠菌不僅對第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甚至也有案例發(fā)現(xiàn)它對多種抗黴菌藥物也有抗藥性,不能不提高警覺。

(預防耳念珠菌,首要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應做好清潔消毒和防護隔離工作。圖片來源:陳德信)

Q1:什麼是耳念珠菌?

南投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解釋,其實念珠菌是人體的常在菌,腸胃道或口腔都可能存在,但在免疫力極度低下,例如幼兒、老年人、癌癥等重癥病患,且長期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就可能出現(xiàn)嚴重感染,引起敗血癥。

疾管署的資料也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危險因子和其他念珠菌癥相似,包括近期手術、糖尿病、使用廣效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以及加護病房病人。其中,又以入住護理之家、且有使用侵入性管路(如呼吸管及鼻胃管等)的人,感染風險最高。

Q2:耳念珠菌的傳染力很強?

媒體報導,紐約一名老年患者感染耳念珠菌後90天不治,而且這種黴菌生命力很強,遍布病房各個角落,甚至得拆除部分天花板與地磚才能夠根除細菌。

但廖嘉宏解釋,正確來說,是這類微生物可在環(huán)境表面存活數(shù)週,假設碰觸帶有這類黴菌的病患,又沒有做好清潔消毒或隔離,如果再碰觸床欄、桌椅,耳念珠菌就會移生到這些物品,一旦其他同樣免疫力差、且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接觸到,「這個病菌就有機會進一步移生?!?/p>

但羅一鈞和廖嘉宏都強調,耳念珠菌不難消滅,建議使用1000 PPM的含氯漂白水等消毒劑消毒環(huán)境。


(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應審慎管理,避免出現(xiàn)抗藥性。民眾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也要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

Q3:耳念珠菌造成的死亡率很高?

雖然耳念珠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對兩類或兩類以上抗黴菌藥物有抗藥性,治療較棘手,「但這種黴菌還沒到無藥可醫(yī)的狀況,對後線的抗黴菌藥物還是有效,」羅一鈞強調。

他指出,根據(jù)美國CDC統(tǒng)計,感染耳念珠菌的病患以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居首,大多是呼吸衰竭或住在加護病房,原本就是重癥甚至病危的患者,「這個(耳念珠菌)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在社區(qū)中遭感染就會死亡,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院內感染,而且大多是重癥病患。

Q4:如何預防這類多重抗藥性病菌?

雖然耳念珠菌屬於黴菌,但和超級細菌的預防方式相似,主要是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採標準和接觸防護,落實洗手消毒,並謹慎管理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

若要從民眾自身下手,《康健》曾諮詢多位感染癥權威醫(yī)師、學者專家,建議做對以下3方法,就可遠離身邊蠢蠢欲動的超級病菌:

1.洗手、再洗手,洗掉超級細菌/黴菌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5時機:

1.吃東西前、2.照顧小孩前、3.上完廁所後、4.擤鼻涕後、5.看病前後

應該還要加1個時機,回家第一件事:洗手,這幾乎是每位感染科醫(yī)師的習慣。還有醫(yī)師是到家先沖澡,且會把醫(yī)院帶回來的背包、聽診器等物品固定單獨置放,目的都是減少把醫(yī)院病菌帶回家蔓延的機會。

正確洗手的方法,也從過去「濕搓沖捧擦」口訣,轉為「內外夾弓大立腕」洗手7字訣,強調字字做到位,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至於酒精性乾洗手又比肥皂洗手效果來得好;但如果手部有沾到血液、黏膜、分泌物,或者手上有傷口,應該用肥皂和水清潔。

(正確洗手的方法,應「內外夾弓大立腕」,字字做到位,並且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正確洗手應指甲、指縫、手背都要徹底清潔。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2.抗生素五不原則,不生抗藥菌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要聽信別人「喫好逗相報」的抗生素,也不推薦他人吃,未經處方不自行去藥局購買,不主動向醫(y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應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一般抗生素療程約3~5天,若病情需要也可能會開到2週的藥量,病人不可以癥狀好轉或認為吃太多、時間太長而自行停藥。因為沒有吃完抗生素的療程,可能會讓體內沒被殺死的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下次再用同樣抗生素,就可能無效。

並且一定要照著藥單指示的間隔服藥,晚1~2個小時服用,就會影響體內抗生素的殺菌劑量。萬一錯過服用時間,如果只延遲一個多小時,馬上補吃;若是已接近下一次吃藥時間,直接吃下次的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2劑抗生素的量。

3.用免疫力遠離超級細菌

日常生活顧好身體防線,較能抵禦抗藥菌突襲。做法也很簡單:均衡飲食、多運動、好好睡覺,就可以保持良好免疫力。

均衡飲食是維持免疫力基本功。特別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喝優(yōu)酪乳,因為蔬果中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B群、C、β胡蘿蔔素、多酚等)、礦物質等。優(yōu)酪乳裡的活菌可以抑制大腸裡的壞菌,降低感染時細菌分泌毒素對腸道的傷害。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被發(fā)現(xiàn),後來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臺灣曾在2018年出現(xiàn)一起56歲男性輕癥感染案例,且感染源不明。

衛(wèi)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患者有糖尿病和天皰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去年4月因皮膚感染,在門診採檢培養(yǎng)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才痊癒,但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也沒有引起醫(yī)院群聚或社區(qū)擴散。

雖然耳念珠菌未在臺灣肆虐,但一般常見的念珠菌感染,過去被認為對於抗黴菌藥物的抗藥性較少。如今卻有文獻指出,耳念珠菌不僅對第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甚至也有案例發(fā)現(xiàn)它對多種抗黴菌藥物也有抗藥性,不能不提高警覺。

(預防耳念珠菌,首要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應做好清潔消毒和防護隔離工作。圖片來源:陳德信)

Q1:什麼是耳念珠菌?

南投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解釋,其實念珠菌是人體的常在菌,腸胃道或口腔都可能存在,但在免疫力極度低下,例如幼兒、老年人、癌癥等重癥病患,且長期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就可能出現(xiàn)嚴重感染,引起敗血癥。

疾管署的資料也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危險因子和其他念珠菌癥相似,包括近期手術、糖尿病、使用廣效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以及加護病房病人。其中,又以入住護理之家、且有使用侵入性管路(如呼吸管及鼻胃管等)的人,感染風險最高。

Q2:耳念珠菌的傳染力很強?

媒體報導,紐約一名老年患者感染耳念珠菌後90天不治,而且這種黴菌生命力很強,遍布病房各個角落,甚至得拆除部分天花板與地磚才能夠根除細菌。

但廖嘉宏解釋,正確來說,是這類微生物可在環(huán)境表面存活數(shù)週,假設碰觸帶有這類黴菌的病患,又沒有做好清潔消毒或隔離,如果再碰觸床欄、桌椅,耳念珠菌就會移生到這些物品,一旦其他同樣免疫力差、且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接觸到,「這個病菌就有機會進一步移生。」

但羅一鈞和廖嘉宏都強調,耳念珠菌不難消滅,建議使用1000 PPM的含氯漂白水等消毒劑消毒環(huán)境。


(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應審慎管理,避免出現(xiàn)抗藥性。民眾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也要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

Q3:耳念珠菌造成的死亡率很高?

雖然耳念珠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對兩類或兩類以上抗黴菌藥物有抗藥性,治療較棘手,「但這種黴菌還沒到無藥可醫(yī)的狀況,對後線的抗黴菌藥物還是有效,」羅一鈞強調。

他指出,根據(jù)美國CDC統(tǒng)計,感染耳念珠菌的病患以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居首,大多是呼吸衰竭或住在加護病房,原本就是重癥甚至病危的患者,「這個(耳念珠菌)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在社區(qū)中遭感染就會死亡,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院內感染,而且大多是重癥病患。

Q4:如何預防這類多重抗藥性病菌?

雖然耳念珠菌屬於黴菌,但和超級細菌的預防方式相似,主要是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採標準和接觸防護,落實洗手消毒,並謹慎管理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

若要從民眾自身下手,《康健》曾諮詢多位感染癥權威醫(yī)師、學者專家,建議做對以下3方法,就可遠離身邊蠢蠢欲動的超級病菌:

1.洗手、再洗手,洗掉超級細菌/黴菌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S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5時機:

1.吃東西前、2.照顧小孩前、3.上完廁所後、4.擤鼻涕後、5.看病前後

應該還要加1個時機,回家第一件事:洗手,這幾乎是每位感染科醫(yī)師的習慣。還有醫(yī)師是到家先沖澡,且會把醫(yī)院帶回來的背包、聽診器等物品固定單獨置放,目的都是減少把醫(yī)院病菌帶回家蔓延的機會。

正確洗手的方法,也從過去「濕搓沖捧擦」口訣,轉為「內外夾弓大立腕」洗手7字訣,強調字字做到位,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至於酒精性乾洗手又比肥皂洗手效果來得好;但如果手部有沾到血液、黏膜、分泌物,或者手上有傷口,應該用肥皂和水清潔。

(正確洗手的方法,應「內外夾弓大立腕」,字字做到位,並且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正確洗手應指甲、指縫、手背都要徹底清潔。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2.抗生素五不原則,不生抗藥菌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要聽信別人「喫好逗相報」的抗生素,也不推薦他人吃,未經處方不自行去藥局購買,不主動向醫(y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應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一般抗生素療程約3~5天,若病情需要也可能會開到2週的藥量,病人不可以癥狀好轉或認為吃太多、時間太長而自行停藥。因為沒有吃完抗生素的療程,可能會讓體內沒被殺死的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下次再用同樣抗生素,就可能無效。

並且一定要照著藥單指示的間隔服藥,晚1~2個小時服用,就會影響體內抗生素的殺菌劑量。萬一錯過服用時間,如果只延遲一個多小時,馬上補吃;若是已接近下一次吃藥時間,直接吃下次的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2劑抗生素的量。

3.用免疫力遠離超級細菌

日常生活顧好身體防線,較能抵禦抗藥菌突襲。做法也很簡單:均衡飲食、多運動、好好睡覺,就可以保持良好免疫力。

均衡飲食是維持免疫力基本功。特別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喝優(yōu)酪乳,因為蔬果中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B群、C、β胡蘿蔔素、多酚等)、礦物質等。優(yōu)酪乳裡的活菌可以抑制大腸裡的壞菌,降低感染時細菌分泌毒素對腸道的傷害。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被發(fā)現(xiàn),後來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臺灣曾在2018年出現(xiàn)一起56歲男性輕癥感染案例,且感染源不明。

衛(wèi)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患者有糖尿病和天皰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去年4月因皮膚感染,在門診採檢培養(yǎng)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才痊癒,但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也沒有引起醫(yī)院群聚或社區(qū)擴散。

雖然耳念珠菌未在臺灣肆虐,但一般常見的念珠菌感染,過去被認為對於抗黴菌藥物的抗藥性較少。如今卻有文獻指出,耳念珠菌不僅對第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甚至也有案例發(fā)現(xiàn)它對多種抗黴菌藥物也有抗藥性,不能不提高警覺。

(預防耳念珠菌,首要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應做好清潔消毒和防護隔離工作。圖片來源:陳德信)

Q1:什麼是耳念珠菌?

南投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解釋,其實念珠菌是人體的常在菌,腸胃道或口腔都可能存在,但在免疫力極度低下,例如幼兒、老年人、癌癥等重癥病患,且長期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就可能出現(xiàn)嚴重感染,引起敗血癥

疾管署的資料也顯示,感染耳念珠菌的危險因子和其他念珠菌癥相似,包括近期手術、糖尿病、使用廣效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以及加護病房病人。其中,又以入住護理之家、且有使用侵入性管路(如呼吸管及鼻胃管等)的人,感染風險最高。

Q2:耳念珠菌的傳染力很強?

媒體報導,紐約一名老年患者感染耳念珠菌後90天不治,而且這種黴菌生命力很強,遍布病房各個角落,甚至得拆除部分天花板與地磚才能夠根除細菌。

但廖嘉宏解釋,正確來說,是這類微生物可在環(huán)境表面存活數(shù)週,假設碰觸帶有這類黴菌的病患,又沒有做好清潔消毒或隔離,如果再碰觸床欄、桌椅,耳念珠菌就會移生到這些物品,一旦其他同樣免疫力差、且使用廣效抗生素的患者接觸到,「這個病菌就有機會進一步移生?!?/p>

但羅一鈞和廖嘉宏都強調,耳念珠菌不難消滅,建議使用1000 PPM的含氯漂白水等消毒劑消毒環(huán)境。


(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應審慎管理,避免出現(xiàn)抗藥性。民眾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也要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

Q3:耳念珠菌造成的死亡率很高?

雖然耳念珠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對兩類或兩類以上抗黴菌藥物有抗藥性,治療較棘手,「但這種黴菌還沒到無藥可醫(yī)的狀況,對後線的抗黴菌藥物還是有效,」羅一鈞強調。

他指出,根據(jù)美國CDC統(tǒng)計,感染耳念珠菌的病患以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居首,大多是呼吸衰竭或住在加護病房,原本就是重癥甚至病危的患者,「這個(耳念珠菌)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在社區(qū)中遭感染就會死亡,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院內感染,而且大多是重癥病患。

Q4:如何預防這類多重抗藥性病菌?

雖然耳念珠菌屬於黴菌,但和超級細菌的預防方式相似,主要是避免醫(yī)療相關感染,採標準和接觸防護,落實洗手消毒,並謹慎管理抗生素及抗黴菌用藥。

若要從民眾自身下手,《康健》曾諮詢多位感染癥權威醫(yī)師、學者專家,建議做對以下3方法,就可遠離身邊蠢蠢欲動的超級病菌:

1.洗手、再洗手,洗掉超級細菌/黴菌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5時機:

1.吃東西前、2.照顧小孩前、3.上完廁所後、4.擤鼻涕後、5.看病前後

應該還要加1個時機,回家第一件事:洗手,這幾乎是每位感染科醫(yī)師的習慣。還有醫(yī)師是到家先沖澡,且會把醫(yī)院帶回來的背包、聽診器等物品固定單獨置放,目的都是減少把醫(yī)院病菌帶回家蔓延的機會。

正確洗手的方法,也從過去「濕搓沖捧擦」口訣,轉為「內外夾弓大立腕」洗手7字訣,強調字字做到位,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至於酒精性乾洗手又比肥皂洗手效果來得好;但如果手部有沾到血液、黏膜、分泌物,或者手上有傷口,應該用肥皂和水清潔。

(正確洗手的方法,應「內外夾弓大立腕」,字字做到位,並且要洗20秒才洗得乾淨。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正確洗手應指甲、指縫、手背都要徹底清潔。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2.抗生素五不原則,不生抗藥菌

「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要聽信別人「喫好逗相報」的抗生素,也不推薦他人吃,未經處方不自行去藥局購買,不主動向醫(y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如果因病需要服用抗生素,應按照處方劑量用完整個療程。一般抗生素療程約3~5天,若病情需要也可能會開到2週的藥量,病人不可以癥狀好轉或認為吃太多、時間太長而自行停藥。因為沒有吃完抗生素的療程,可能會讓體內沒被殺死的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下次再用同樣抗生素,就可能無效。

並且一定要照著藥單指示的間隔服藥,晚1~2個小時服用,就會影響體內抗生素的殺菌劑量。萬一錯過服用時間,如果只延遲一個多小時,馬上補吃;若是已接近下一次吃藥時間,直接吃下次的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2劑抗生素的量。

3.用免疫力遠離超級細菌

日常生活顧好身體防線,較能抵禦抗藥菌突襲。做法也很簡單:均衡飲食、多運動、好好睡覺,就可以保持良好免疫力。

均衡飲食是維持免疫力基本功。特別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喝優(yōu)酪乳,因為蔬果中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B群、C、β胡蘿蔔素、多酚等)、礦物質等。優(yōu)酪乳裡的活菌可以抑制大腸裡的壞菌,降低感染時細菌分泌毒素對腸道的傷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