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愛思考,也逃避思考。 比方說自稱“拖延癥”的人,過于糾結(jié)細節(jié),設想無數(shù)種后果,卻不愿采取行動。他們貌似在思考,其實是在抗拒思考。只不過,他們通過過度思考來抗拒思考。 比方說不討人喜歡的“大男子主義者”。他們認為男性理所應當優(yōu)于女性。可是,即便是批判“大男子主義者”的人,是不是也會覺得某一種職業(yè)、種族、地方的人要優(yōu)于其他的人?是不是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心主義者”呢?是不是也心懷某種偏見和歧視呢? 再比方說那些喜歡把人貼上“拖延癥”、“大男子主義者”等等標簽的人。標簽或許沒貼錯,不過它妨礙我們思考現(xiàn)象背后復雜的成因,容易掉進“非黑即白”的誤區(qū)。也容易被大眾的意見裹挾,將偏見化為暴力。 我們的理性,總是抵擋不住這樣或那樣的陷阱。批判性思考也在不經(jīng)意間癱瘓。 正因如此,思考一下我們是怎樣思考的,我們又如何逃避思考,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 思考的三個層面 讓我們來還原一下思考的過程。思考起始于我們經(jīng)歷的事、觀察到的現(xiàn)象、學到的東西。這些統(tǒng)稱為“經(jīng)驗”。我們總想解釋經(jīng)驗,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如此,思考便啟動了。 經(jīng)驗觸發(fā)了思考。經(jīng)驗是思考的第一個層面。 思考的第二個層面叫做“解釋”。如果說“經(jīng)驗”是原材料,那么我們處理原材料的方式就是“解釋”。 例如,被發(fā)好人卡的人會有千千萬萬種解釋:“他是個人渣”、“我果然不行”、“最近水逆”、“今天說錯了一句話”、“他還是沒忘了前任”等等。這些解釋往往摻雜著情緒、偏見,成了我們的遮羞布,經(jīng)不起推敲。 那怎么辦呢?怎樣凈化、過濾這些解釋,發(fā)掘背后真正的原因呢? 靠的是思考的第三個層面——分析。 分析就是重新審視自己的解釋和他人的觀點。我們會問自己:我這樣解釋有什么證據(jù)?還有別的解釋嗎?為什么他和我的解釋不同?他說的在什么情況下是對的?如果這個解釋成立,會進一步得出什么推論?這些推論符合事實嗎?等等。 如果說“解釋”是粗加工,“分析”就是對經(jīng)驗、解釋的深加工。它能減少第二步解釋當中的偏見、陳詞濫調(diào)和證據(jù)缺失等等問題。 經(jīng)驗、解釋和分析這三個層面都會出現(xiàn)謬誤。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逃避思考的情境呢? 我們是如何拒絕思考的? 這里列舉了六個典型的逃避思考的情景,你一定不陌生。 情景一:“凡事都有兩面性” 這句話常被當做懂得辯證思考的正面例子。不過,需要警惕的是,我們經(jīng)常借著這句話逃避思考。 當我們對爭論感到不適之時,會借助“我們要正能量地看問題”、“凡事有好有壞”、“也不能那么絕對”等等陳詞濫調(diào)平息爭論,讓大家適可而止,不必較真。 或者我們怕被抨擊、排斥,不敢亮出鮮明的立場的時候,也會用“兩面性”這種模棱兩可的漂亮話來博取更多的認同。 再或者,我們不敢說“不知道”的時候,也會用這些貌似審慎的話語掩飾自己的無知。 情景二:“我才不管這么多” 西塞羅曾說:“無知是思想的黑夜”。 也就是說,知道才可以思考,我們無法對不了解的事物形成有效的觀點。換句話說,熱衷于做是非對錯的判斷,卻不愿費心思學習知識、了解背景信息的行為,就是在逃避思考。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對轉(zhuǎn)基因侃侃而談的人,有幾個人學習了基本的生物知識呢?基本知識都不知道,又怎么做價值判斷呢? 除了懶惰,拒絕了解還可能因為我們不想看到那些違背我們想法、卻又顯而易見的事實。為了總有理,我們不愿摘下濾鏡看世界。因為拒絕知道,所以無知。 “我管那么多事干嗎?”當被問及不懂、不愿意看到的東西時,我們總這樣逃避。 情景三:“別瞎說,聽專家的” “科學專家”是個自相矛盾的詞。 我們可能常常意識不到,科學是個動詞,不是名詞。科學指的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而不是真理本身。因此,科學家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而不是手握真理的人。 可惜的是,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似乎到了專家面前就失效了:不去判斷他說的是對的,而是去相信專家,像信仰神一樣。 于是科學變成了一種當代宗教。這一定不是科學家正確的打開方式。 很多人認為,育兒觀點要聽專家的,而現(xiàn)在所謂的育兒專家也是魚龍混雜,各種觀點甚至互相矛盾,究竟應該聽誰的?應該如何選擇和判斷?“聽專家的”到這里就走不通了。 情景四:“女生該這樣,男生該那樣” 我們似乎無法避免把自己和自己所屬群體看作世界中心,就像我們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看作家庭的中心,把人類看作萬物的中心,把地球看作宇宙的中心。 于是,生活中處處有偏見和差別對待,只是我們不愿意承認這一點。批判地思考、改正偏見是個緩慢、痛苦的過程。相比之下,我們更愿意找補些理由,把偏見“合理化”。 我們?nèi)绾魏侠砘兀?/span> 聊天時,如果你先下了一個結(jié)論,再搜腸刮肚,尋找證據(jù),捏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論證,那么你可能在合理化。 合理化難免自露馬腳。這回這樣說,下回那樣說,自相矛盾。最終會被別人貼上“雙重標準”的標簽。 情景五:“考慮清楚再行動” 如果考慮清楚再行動,那可能永遠無法行動了。因為不行動,沒有經(jīng)驗,我們也很難思考得透徹。 剛才說到的“分析”不僅僅是用思想來演繹。分析中重要的一步是將演繹的結(jié)果與實踐的結(jié)果比較,用經(jīng)驗來驗證思考。 當然,盲目行動、不去思考是一個極端。但是,過度思考以至于陷入“分析癱瘓”是另一個極端。如果糾結(jié)變成了目的本身,那么我們就沒有在批判地思考,而是在逃避思考。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情景六:“每一天都要活得精彩” 我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宣誓對生活的熱愛——聚會、覓食、娛樂、旅行、購物、賺錢、養(yǎng)娃、酗酒,還有各種各樣的愛好等等。 精致的生活就像是一盤精致的沙拉,每樣菜都要來一點。 我們追求這些是因為熱愛生活嗎? 可能是。也可能我們只是討厭寂寞,而獨立思考是孤獨的。 于是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轉(zhuǎn)移注意力,比如用讀書來逃避思考的痛苦,用買書來緩解讀書的寂寞。 難以想象,我們?yōu)榱颂颖苷嬲乃伎枷氤隽硕嗌倨恋睦碛伞?/span> 總而言之,各種情景的背后其實都是人類的共性——“逃避思考”,它讓我們?nèi)菀椎羧敫鞣N各樣的陷阱。 那么,如何讓孩子、讓自己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盡量規(guī)避陷阱呢?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好辦法——蘇格拉底問答法。 蘇格拉底問答法 蘇格拉底問答法得名于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他與弟子交流時常用的方法。 蘇格拉底察覺到對方的論述有缺陷時,不會直接指出問題所在,而是借助一系列追問,讓對方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當我們自己給出一個草率的解釋后,也可以借助蘇格拉底問答法詰問自己,幫自己發(fā)現(xiàn)解釋背后的漏洞。 蘇格拉底問答法有以下常見的問題。 01.澄清觀點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自己或者對方想的是什么。這些問題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路:
02.澄清假設 我們給出一個觀點時,背后可能暗含著許多假設,有些假設可能是想當然的。因此,澄清假設很重要。你可以這樣提問:
03.找到證據(jù) 對于論述而言,假設和證據(jù)都很重要。為了不說無根據(jù)的話,我們需要讓說話者找出證據(jù):
04.追問動機 我們說出的觀點可能不是自己審慎思考得出的,而是道聽途說,或者是偏見。因此,了解觀點背后的動機也很重要。你可以這樣問:
05.換個角度 換個角度看問題,會不會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呢?當我們習慣于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時,需要借助一些提問,迫使說話者跳出現(xiàn)在的視角。
06.詢問結(jié)果 如果一個觀點成立,有哪些推論也成立呢?如果我們的想法、建議成真了,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呢?是我們想看到的嗎?思考可能的結(jié)果能幫我們判斷觀點是否合理。你可以這樣問:
蘇格拉底問答法的這幾類問題既可以用于親子對話,也可以用來問自己。希望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說出的話,避免思維的陷阱,養(yǎng)成更好的思維習慣。 【思想潮讀書會邀你參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