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自在 談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道生大師。 大概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國佛教的思想轉(zhuǎn)向了“佛性論”,開始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但是一開始的佛性論是這樣認為的:雖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一闡提”不行,一闡提成不了佛。 所謂一闡提,就是“斷善根”“不具信”“誹謗佛法”之人。 一開始佛教思想界的共識是一闡提得不了解脫的。 但是晉宋時出了個高僧,就是道生。 道生認為既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一闡提也是有情眾生,當(dāng)然也可以成佛啊。 所以道生就提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道生這個觀點為其他僧黨所不容,大家就都不帶他玩,把他驅(qū)逐了,說滾滾滾,你這說的都是什么玩意,誹謗佛法的人都能成佛?你逗我呢?你個異端,早晚要下地獄滴! 后來北涼一個譯經(jīng)大師曇無讖譯出了《涅槃經(jīng)》,《涅槃經(jīng)》這本經(jīng)書里就提到一切眾生都具備自覺成佛的佛性因素,乃至斷了善根的一闡提也不例外,這才終于證明了道生大師的觀點。 道生對于中國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主要貢獻有兩個。 第一、善不受報。 道生認為無為法本質(zhì)上是超越福罪善惡的,什么善惡都是世俗層面研究的相對概念,所以行善根本不會有啥善報,這些都是幻想出來的。 同時道生還明確反對偶像崇拜,提出“佛無凈土說”。道生認為佛“法身無色,罪福并舍”,所以佛是沒有凈土的。 第二、頓悟成佛 道生認為,佛性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 你要是悟到佛性,那是一下子就全都通了,要是悟不到,那就是徹底的一點兒邊都沒沾。 佛性只能“頓悟”,不存在你今天悟一點,明天悟兩天,后天悟三點這種事。 頓悟成佛這個觀點就是從道生這里來的。 而且很顯然,道生的這一觀點給中國后來的禪宗,埋下了一顆種子。 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事是不是對好人不公平呢? 當(dāng)然不公平。 但也無所謂公不公平。 從道生大師的觀點來看,成不成佛只和你有沒有頓悟佛性有關(guān)系,和其他的事都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你每天做一百件好事也罷,每天殺一百只動物也罷,這都和你頓悟佛性沒什么關(guān)系。 頓悟佛性就好比你要去市中心吃頓飯,想吃飯趕緊打車去就行了。 做好事啊,做壞事啊,這些都好比你生活中其他的事。你要是一天到晚在那琢磨:我得多洗澡,一天洗三次澡有利于我更快的到達市中心; 哎呀我可不能挖鼻屎,我要是挖鼻屎,這輩子包括下下輩子都到不了市中心了! 道生大師的意思就是這樣:頓悟佛性和你行善行惡這個沒有啥必然的聯(lián)系,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事。 所以如果從最究竟,最徹底的無為法的角度來看,其實壞人不放下屠刀也是能成佛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