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漢書仇覽傳》“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是獨子,所以受到母親的嬌慣,但他由撒嬌而頂嘴,由頂嘴而罵母親,最后竟打母親。一天他見一只母牛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有人說:“干脆把這頭小牛殺了,它竟這樣對待媽媽?!币灿腥苏f:“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边@個人覺得大伙是在說他,后來才改過。這個故事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yǎng)的結果。 很多時候,家長分不清哪些是孩子的正常行為,應當用慈愛來順養(yǎng)和允許,哪些是孩子的不正當行為,應當加以管教和制止: 1、四歲的女孩見到路邊一根樹枝,拿起來揮著玩。媽媽未加制止,爸爸指責媽媽慣孩子,說,這么臟的東西你也由著她玩!這事應當聽誰的呢?聽媽媽的。臟與凈的觀念尚不存在于四歲孩子字典里,她玩樹枝是出于好奇,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未來好學的動力,應當鼓勵。好奇心被壓制的孩子將來不會有好學精神和良好的創(chuàng)造性。 2、五歲哥哥嘲笑弟弟的畫,說,你就會畫這種四不像,弟弟很沮喪。家長是不管不問?還是制止批評哥哥?批評哥哥,并要求他向弟弟道歉。不能縱容孩子對他人不敬,對他人不敬將來無法建樹良好人際關系。 3、在廣州某醫(yī)院內(nèi),孩子只是由于父母不讓他玩手機,就站起對父母拳打腳踢,坐在一旁的阿姨上前阻攔,孩子都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xù)不停的揮腳踢母親,母親躲到阿姨后面,似乎很怕自己的孩子!不可思議,就這點小事就能對父母大大出手,在家里會是什么樣?....等等。 有因必有果,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2017年12月3日,四川省大竹縣43歲的陳七眉在家中被殺身亡。令人震驚不已的是,犯罪嫌疑人不是別人,正是她只有13歲的兒子袁夏。3日那天上午,袁夏向母親索要400元錢,陳七眉沒有同意。下午,袁夏再次要錢,母子發(fā)生抓扯,袁夏盛怒之下起了殺心。 溺母與慈母的區(qū)別在于:溺母是片面的,只關注孩子的肌體需要,是否餓了冷了、病了、不安全了。而慈母是多方關照,即涉及孩子的肌體需要,也關注孩子的心智健康和社會能力。此外,更大的區(qū)別在于溺母是無限嬌慣縱容孩子,慈母則既尊重愛護孩子,又對孩子有指引育導,必要時也有嚴格管教。 溺愛是發(fā)自人母的直覺與本能,不懂孩子的特殊性,不懂順應孩子的天性和天聰,也不會教導孩子做事,更不懂鼓勵和培養(yǎng)孩子寬容、誠信、慷慨、公道、正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社會性美德。 一、 提要求我們在幫孩子做很多事情,都是出于我們的愛。在這同時,我們也要要求孩子為我們做一些事情:遞一張紙巾、倒一杯水、拉一拉被角、保持片刻安靜……我們要感謝孩子為我們的付出。通過這些事情,孩子學會了怎樣愛我們,怎樣愛別人。如果孩子從來沒實踐過怎樣愛別人,也同樣不會理解和感受到我們的愛。有這樣一句話曾經(jīng)深深地震撼著我:“沒有要求的父母是不可愛的?!?/p> 二、 好習慣 飲食習慣、衛(wèi)生習慣、起居習慣、讀書習慣、學習習慣……什么事情一旦形成習慣,就具有了反復被執(zhí)行下去的可能。習慣幫我們節(jié)省了很多思考和控制的能量。我們現(xiàn)在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將鋪就他未來生活品質(zhì)的底蘊。 三、 探究孩子天生好奇,要以各種方式來了解周圍的世界。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保護好孩子的探究熱情,也就是保護好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我們可以欣賞孩子的提問,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或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但父母不必是什么答案都有的百寶箱。讓孩子習慣于尋找答案的過程,體驗其中的快樂,比讓他簡單地記住一些答案更重要。 四、 規(guī)則意識孩子遲早是要步入社會的。立規(guī)矩,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屏障。在不同的年齡,孩子所受到的限制會有所不同,但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是父母為孩子步入社會備下的一份好禮。當然,這里說的立規(guī)矩,并不意味著對孩子兇,而是清晰的準則,溫和而堅定的執(zhí)行。 五、 放手到孩子有一定能力的時候,慈愛開始意味著并不要什么都滿足孩子,而是要給孩子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能力、發(fā)展這些能力的機會。我們在孩子身邊的支持、鼓勵和指導,都是在給孩子的成長加油。 孩子是娘的心頭肉,當娘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嚴加管教,孩子不會有敬畏之心。單親家庭的母親,對孩子更要該說則說,該管則管,不能溺愛,不能任情,不能袒護,不能放縱,不望子成“龍”,也求子成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