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沈陽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沈陽被稱之為'侯城'。據(jù)《漢書·匈奴傳》載:'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這是燕昭王時期為抵御東胡,而修建起了了一條從造陽到襄平的長城,建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5個郡。 這時候的沈陽稱之為'侯城'是遼東郡郡統(tǒng)轄下的戍邊城,在侯城的基礎上,沈陽開始擁有了城邑。 秦漢時期,沈陽依舊以'候城'的名稱佇立于東北,成為秦漢兩朝對抗東胡、匈奴的前沿陣地。 到了唐朝時期,沈陽終于不再只是一個邊防城邑。工農(nóng)商業(yè)的發(fā)展,讓沈陽成為了一個邊塞貿(mào)易重鎮(zhèn),唐睿宗景云年間在沈陽地區(qū)設沈州,這是因為當時的沈陽旁邊有一條沈水的河流。遼金時期,延續(xù)了唐朝沈州的行政設置,并大力發(fā)展。 ? ![]() 契丹人建立遼國之后,為了發(fā)展東北地區(qū),從河北三河、天津薊州等地擄來的漢人安置在沈州,為沈州的發(fā)展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金國建立后,沈州因處于由上京會寧府到東京遼陽府和燕京這兩條交通要道的匯合點,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fā)展。 蒙古與金國最初爭霸的那幾年,曾經(jīng)多次在東北地區(qū)(特別是沈州地區(qū))發(fā)生激烈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火當中沈州城被毀于一旦。 元太宗六年,高麗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 40 余城軍民歸降蒙古,蒙古授洪福源以高麗軍民萬戶之職。隨后洪福源率領降民在沈州城廢墟上重新建起一座土城。元成宗元貞二年,遼陽、沈州兩個安撫軍民總管府合并為沈州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元成宗大德元年改沈州路為沈陽路。在蒙古、元朝時期,沈州第一次更名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沈陽。 ? ![]() 明朝建立之后,在收復遼東之后,改'沈陽路'為'沈陽中衛(wèi)'。雖然行政級別發(fā)生改變,但是沈陽之名依舊不變。 后金建立之后,于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并在沈陽城內(nèi)著手修建皇宮(今天的沈陽故宮)。1634年,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1644 年,清朝入關(guān)后隨即遷都北京,改沈陽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直到北洋時期,沈陽一直都被稱之為'奉天'。到了1929 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后,改奉天市為沈陽市。1931 年,日本人侵占沈陽后,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箲?zhàn)勝利之后,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 ![]() 關(guān)于沈陽的來源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合并說,其二是河流說。關(guān)于合并說,知名史家閆萬章先生在他的宏文 《沈陽歷史沿革及其有關(guān)問題》 中曾經(jīng)說過:'沈陽一名始于是年';二是'沈陽'之名是取'沈州'之'沈'和遼陽之'陽'合并而成 。其依據(jù)源自《元史·地理志》:'元貞二年,併兩司為沈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轄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二十五'。這里面的'併兩司'指的是沈州跟遼陽,兩地行政合并組成一個新的行政單位。但是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元史》只提到行政合并,并未提及名稱合并,所以說合并說只是一種推測。 事實上河流說,更符合古人的思想。根據(jù)河流說,沈州最初是因為在沈河河畔而得名,而古代沈州城的主城區(qū)又在沈河之北。根據(jù)'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所以蒙元時期才將沈州改名為沈陽。這在《元史·洪福源傳》里面同樣找得到答案,據(jù)《元史·洪福源傳》記載:'蒙古汗國窩闊臺五年'福源遂盡以所召集北界之眾來歸,處于遼陽、沈陽之間'。' 由此可以推斷出早在窩闊臺時期就早就有了沈陽的說法,絕非是像合并說所說的那樣,元貞二年兩地合并才產(chǎn)生沈陽。單從時間早晚就可以推斷出,沈陽之名出自于河流說。 煮酒君 2019年4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