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景岳,字介賓,明代著名醫(yī)家。他著有《景岳全書》、《類經》等書,在中國醫(yī)學史上享有盛名。張景岳認為,陽非有余,而陰亦常不足,他在《真陰論》中反復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認為“陰精”正是陽氣的根本。陽化氣,陰成形,如無陰精之形,便不足以載陽氣。所以物之生,生于陽,物之成,成于陰。這種陰,亦叫做“元陰”、“真精”。真精與陽氣互根,而不可分,所以陽非有余,陰亦仍然不足。景岳為使人人都能了解真陰內容,在《真陰論》作了論述。 1.真陰之象 陰為精,陰成形,此精此形,即是陰之象?!秲冉洝氛f:“五臟者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标幪摷淳?,陰虛則氣無所附,生化之機息矣,故死?!秲冉洝酚终f:“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边@外在的形肉,即內在的陰精之形,精藏于內,肉形于外,所以觀其形質之壞與不壞,即可察其真陰之傷與未傷。 2.真陰之臟 五臟雖各有陰精,但又統(tǒng)歸于腎,所以《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蹦I的藏精之所,叫做命門。精藏于此,是為陰中之水,氣化于此,是為陰中之火。命門居兩腎之間,而兼具水火,為性命之本,故欲治真陰,當治命門。 3.真陰之用 張景岳說:“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此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wèi)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jié)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官,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此雖云腎臟之技巧,而實皆真陰之用?!?/span> 4.真陰之病 真陰之氣本無余,所以真陰之病都是不足;陰勝于下者,原非陰盛,而是命門之火衰;陽勝于標者,原非陽盛,而是命門之水虧。水虧其源,陰虛之病迭出?;鹚テ浔?,則陽虛之證迭出。正如王太仆所說:“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皆在命門,統(tǒng)稱為陰虛之病?!?/span> 5.真陰之治 五臟為人身之本,腎為五臟之本,陰精為命門之本,凡陰陽諸病變,當責之于并具水火的命門。所以王太仆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許學士亦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薛立齋常用八味丸和錢氏六味丸分治水火,多收奇效,這些都是求責于陰精的治本方法。 以上幾點,是張氏真陰不足的理論根據,也是他好用熟地及創(chuàng)制左歸等方藥的指導思想。 從上面引述景岳的學術論點來看,他是從人體生機的根本來判別陰陽的。因此,他著重討論了“元陰”與“元陽”,或稱真陰與真陽兩個方面,并進一步把真陰與真陽歸根于腎之命門的水與火,從而把陽非有余與真陰不足統(tǒng)一起來了。 陽既非有余,在治療上則應注意懼用寒涼;陰常不足,則應注意懼用攻伐。所以,張氏在治療陰陽虛損時,主要觀察命門水火的虛損所在,從而左右化裁補益的方劑,因此張氏就被后世譽為補益派的中心人物了。 |
|
|
來自: 一元堂中醫(yī)張 > 《名醫(y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