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通過遺傳距離 、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均可以發(fā)現,東漢與魏晉時期的拓跋鮮卑都表現出與現代新疆錫伯族之間最近的親緣關系,從分子考古學的角度推測錫伯族的族源應該是古代的鮮卑人。 此外 , 與拓跋鮮卑遺傳關系較近的是鄂倫春族 ,但同時鄂倫春族又不如錫伯族與拓跋鮮卑的遺傳關系那么近,而是有一定的距離。這似乎從分子水平上 暗示了鄂倫春族可能源于南北朝時期活動于黑龍江流域的“室韋” ,而非鮮卑的直接后裔。由于室韋與鮮卑同出于東胡 , 所以鄂倫春族與鮮卑 、以及現代的錫伯族之間保持較近的遺傳距離。 所以,雖然鮮卑族不斷的南遷 、漢化并最終融入到漢族主體中,但是在遺傳學上并未顯示出拓跋鮮卑人群與現代漢族較近的新緣關系,主要是因為漢民族主體龐大,來源復雜,鮮卑人群的混入并沒有對漢民族產生較大影響。而并未南下與漢族融合 的鮮卑人的一支, 可能發(fā)展成為現在的錫伯族 .當然,目前還沒有明確屬于東部鮮卑人群的古DNA材料,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繼續(xù)。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說:鮮卑和所有游牧種族一樣,成則蜂擁而來,敗則一哄而散的群體,談不上有牢固的民族認同。 鮮卑人原屬于東胡種,而東胡與匈奴是世仇,但北匈奴單于被漢朝擊敗逃亡中亞后,鮮卑人占據了漠北,結果十多萬匈奴人立馬自稱鮮卑,這么沒節(jié)操,可比漢奸偽軍變臉快的多。 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鬂h書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 五胡亂華時期,固然是漢族的災難時期,諸胡也同樣免不到在攪肉機中翻滾。僅拓跋鮮卑和慕容鮮卑的參合陂之戰(zhàn),拓跋鮮卑就在勝利后屠殺戰(zhàn)俘四五萬人,讓慕容鮮卑一蹶不振。 后來拓跋宏為了壓制鮮卑貴族,強化皇權,拉攏士族,選擇了全盤漢化,又讓鮮卑人出現了嚴重分化,導致洛陽的漢化權貴和代北六鎮(zhèn)胡化邊軍對立。后來六鎮(zhèn)之亂爆發(fā),爾朱榮在河陰之變中把洛陽漢化鮮卑精英幾近殺光。結果元魏分裂東西魏,又演化為北齊、北周,東邊是鮮卑化漢人高歡當老大,西邊是鮮卑化匈奴人宇文黑獺當頭。 然后就是東西魏和北齊北周大打出手,雙方軍隊都以鮮卑人為主,結果損失慘重,本來就只有少數鮮卑人的宇文黑獺鮮卑主力喪盡,不得不拉上漢人當府兵。東部雖然鮮卑人更多,但架不住敗多勝少,最后更被北周滅亡,鮮卑人在這一過程中多數死于內斗。加上如此內部打殺了上百年,早就不剩什么同族認同感了。最后的殘余等到漢族為主隋朝取代以鮮卑為尊的北周后,鮮卑人身份最后一點特權價值也喪失殆盡,自然立馬樹倒猢猻散,鮮卑人就是這么不存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