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觀點,叫“我是一切的根源”,大致意思是,任何事情發(fā)生的緣由都在我們自己身上。乍一看這種說法過于偏激,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所要闡述的并非是事件發(fā)生是否源于個人,它更像是人對于自身、成長和覺知的一番思考。 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態(tài)度和看法。 “任何事情發(fā)生,至少一半的責任在于我”這句話指的是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及問題的產(chǎn)生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自己本身,背后真正所要表達的不是自我批評,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對這句話有所覺知,懂得從自身出發(fā)去尋找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推辭和抱怨。 舉例我們在學習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因為每個人對于“難題”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所以首先一定是”我們覺得這事有難度”,才會稱之為“難題”。 人與人之間的情緒關系也是如此,親密、疏遠、恐懼、曖昧、暴躁、歡愉、喜愛、厭惡等等都是從“我”出發(fā),才得以延伸。就像我們對別人第一印象的評價,不管與其本人有多相像,但也只是我們自己的看法。 在明白了“任何事情發(fā)生,至少一半的責任在于我”之后,我們并不能去要求別人做多大的改變,而應該理解和說服我們自己——安撫消極情緒,尋求問題根源。正視所有問題帶來的反饋和感受。 “我是一切的根源”的核心也正如此:我們要學會不斷地原諒別人。但實際上,我們所擅長的,是不斷地原諒我們自己。 覺知,包括覺與知,覺是一個感(感觸、觸碰)的過程,知是一個應(收受)的果報,就如同觸電的'覺'是接觸的方式,'知'是麻木反應。覺知是一種智慧的洞見,是對事情真相本質的了解。 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會誤解成有所覺知是洞察別人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具有傲慢和自負的人格,不懂得謙遜、禮讓。遇事只會抱怨,抱怨環(huán)境、抱怨他人,甚至抱怨世界、抱怨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情緒情感的傳遞是麻木且感性的,而有所覺知,就是對事物本身有所察覺,即“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能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這不僅需要我們自身對以上觀點有清晰且深刻的理解,在具備智慧、高尚的人格之后,才是有所覺知。有人天生就有覺知能力,或者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判斷一個人心智成熟與否,就看他對于自我覺知力的掌控程度。 成長是人一生的課題 現(xiàn)在的社會,學習、成長的途徑與機會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多,但是選擇的多樣也讓成長的方向不易控制。“我是一切的根源”,就是讓我們多多提起覺知,辨別成長方向。我們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成就自我,給予正確判斷的能力,沒有成長是痛苦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學習、經(jīng)歷和探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