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 循環(huán)系統(tǒng) 第一章 總論 冠狀動脈: 1. 左冠狀動脈 (1) 左主干:起源于主動脈左冠竇,然后分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2) 左前降支:沿肺動脈前行至前室間溝,下行至心尖或繞過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間隔支動脈和對角支; (3) 左回旋支:繞向后于左心耳下到達左房室溝,其主要分支為鈍緣支。 2. 右冠狀動脈 大部分起源于主動脈根部右冠竇,下行至右房室溝,絕大多數(shù)延續(xù)至右室間溝,其分支包括:圓錐支、竇房結動脈、銳緣支。 心肌動作電位: 除極過程(0相),復極過程:1期(快速復極初期),2期(平臺期),3期(快速復極末期), 4期(靜息期) 壓力容積曲線變化: 1.心室收縮期:等容收縮期,快速射血期,減慢射血期; 2. 心室舒張期:等容舒張期、快速充盈期、減慢充盈期。 診斷特點: 環(huán)形紅斑、皮下結節(jié)有助于診斷風濕熱,兩顴呈紫紅色有助于診斷二尖瓣狹窄和肺動脈高壓,皮膚黏膜的瘀點、Osler結節(jié)、Janeway點有助于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杵狀指有助于診斷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 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尿多種生化檢查,脂質檢查、心肌鈣蛋白、肌紅蛋白、心肌酶測定,腦鈉肽測定 輔助檢查 包括血壓測定、心電圖測定(常規(guī)心電圖、運動負荷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超聲檢查(M型超聲檢測主動脈根部、二尖瓣和左室功能,二維超聲心動圖,多普勒超聲心動圖,經食道超聲、心臟聲學造影),X線胸片,心臟CT、心臟MRI,右心導管檢查、左心導管檢查、心臟電生理檢查 治療手段: 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射頻消融術、埋藏式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外科治療(冠脈搭橋術、瓣膜修補及置換術、先心病矯治手術)
|
|
|
來自: 昵稱7093470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