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成】柴胡125g,黃芩45g,生半夏50g,生姜50g。 【主治】小柴胡湯證(《李可醫(yī)案處方集》247頁)。 【方解】少陽膽經,居榮衛(wèi)之內,臟腑之間。此經一病,陰陽不和。陰郁則惡寒,陽郁則發(fā)熱。郁而不解,故寒熱往來。膽經不降,相火上逆,故口苦、耳聾、目眩、咽干。膽經自頭至足,循耳后,下胸,環(huán)胃,循脅。膽經不降,故胸滿、脅痛、不食、心煩喜嘔。膽經與三焦經同屬少陽相火。膽經相火,既上逆不降,三焦經相火,必下陷不升。上逆下陷經氣結滯,故病有以上諸證。此方柴胡,升三焦經之下陷,黃芩降膽經之上逆。膽經逆胃經必逆,半夏、生姜降胃經之逆。相火上逆,中氣與津液不虛者,減大棗、炙甘草、人參補中之品。 【用法】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溫服200ml,日3服。 腎炎 某,女,39歲。福州。2006年5月27日。 西醫(yī)檢查尿蛋白(++),隱血(++)。藥誤傷陽,寒伏三陰,宜扶正托透。 1.麻黃5g,制附片24g,干姜26g,遼細辛23g,紅參(另)30g,生姜10片,蔥白4寸,炙甘草30g。 附片日加10g,至舌麻為度;干姜日加10g,至70g為度;遼細辛日加5g,至45g為度;附片增至90g時,炙甘草相應增加至120g;附片大于60g,水增至2000~3000ml,文火煮2小時。 癥狀好轉穩(wěn)定時,上方加龜甲30g、砂仁米(姜汁炒)30g,黃毛茸粉(分3次分服)3g,即: 2.麻黃5g,制附片90g,干姜70g,遼細辛45g,紅參(另)30g,生姜75g,蔥白4寸,炙甘草120g,龜甲30g,砂仁米(姜汁炒)30g,黃毛茸粉(分3次分服)3g。 藥進90劑以上,若出現寒熱交作、口苦咽干等,以: 3.柴胡125g,黃芩45g,生半夏50g,生姜50g。 以下從略(《李可醫(yī)案處方集》246頁)。 【李按】慢性腎炎,反復感冒,或有浮腫,以1號方麻辛參姜四逆湯助陽透邪;當附片增至90g時,體內陽氣已開始上升,為了預防陽火不藏,加2號方潛陽丹佐之;當藥進到90劑以上,可能會出現陰證轉陽,從陽化熱,少陽相火不降,以3號方小柴胡湯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