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氣在人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生長發(fā)育及抗病愈病能力皆賴于胃氣。在臨床遣方用藥中,顧護胃氣是必須要遵循的一個法度,仲景經方中始終體現著這一思想。想知道仲景經方中是如何顧護胃氣的嗎?且聽實力派經方臨床家毛進軍教授為我們講解。 老師,這個小患者的奶奶說曾在別的醫(yī)院開過10劑湯藥,只服了5劑,就因為藥量大,吃藥后胃里難受、干嘔,現在還不想吃飯,這是不是不對癥?還是傷到了胃?您這方子里也沒有白術、砂仁等治胃的藥呀? 這個問題很好,等空閑時我給大家好好說說這個事兒。 大家要注意,給這個小患者用藥切記不要傷及胃氣,我們中醫(yī)給任何人治病都要處處顧護胃氣,這是醫(yī)圣張仲景時時告誡我們的一個重要法度。 在這之前患者服過的藥中,不是說一個藥罐子幾乎填滿了嗎?這說明藥味多、藥量大,所以傷及胃氣,服后就會感到胃中難受、干嘔、不想吃飯。中藥開的量過大,療效并不一定好,吃中藥主要在于幫助人體從陰陽整體來通閉解結、燮理人體陰陽氣機,反之于平。這就是說,人自身的陰陽氣機平衡調暢了,病邪就會靠人體自我修復能力來由里出表,由陰轉陽,陰陽自和而自己痊愈。這里面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胃氣。 《靈樞·海論》說:“胃者,水谷之海?!薄端貑枴び駲C真臟論》也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苯鹪t(yī)家李杲在《脾胃論》中講“人以胃氣為本?!泵鞔t(y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到:“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這些論述都說明,胃氣根于先天之本真陽,是人生命機能的依托,為五臟六腑之氣的后天本源,人身之氣有賴于胃氣而生化。胃氣擔負著人體的運化給養(yǎng)功能,關系到人體正氣的強弱,營衛(wèi)氣血的生成運行輸布,是人身生長發(fā)育及抗病愈病之能源,須時時顧護。 保胃氣,仲景經方是典范,《傷寒論》六經辨治始終都貫穿著保胃氣的思想。為什么《傷寒論》經方用藥少而精且配伍嚴謹?少則1味(甘草湯),多是3~6味,大多不超過10味藥,除針對證機準確外,其主旨就是最大限度地顧護人的胃氣不受藥物傷害,以助于人體自我修復調節(jié)機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傷寒論》58條:“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strong>無論什么病,過于發(fā)汗、誤吐、誤下,這都是攻法,攻法用得不當,都會傷損胃氣。胃氣不僅是人生長發(fā)育的基礎,更是人體愈病的基礎,胃氣一傷,肯定影響疾病痊愈,甚至會導致病情加重。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边@個“毒”,就是藥物的偏性。因為藥是以藥的偏性,也就是藥物所含的“毒”來克病,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毒攻毒”。而任何藥物的“毒”,對于人體中土,即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胃氣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中藥不可雜亂無章地加大藥味或藥量濫用,否則會傷及胃氣。 我發(fā)現,很多中醫(yī)用藥,開方唯恐不大,藥味唯恐不多,常見十七八味甚則三十余味以上者。原意是唯恐漏了癥狀,想大撒網般地將患者的病證一網打盡,心是好的,但開方藥味太雜,多是胸無定見。見一個癥狀加一味藥,陰陽不辨,寒熱不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法度不嚴,雜藥亂投……這樣不僅劑大功少,療效難明,而且傷損胃氣,增加胃腸道副反應,以至于患者對服中藥深感畏懼,實有損中醫(yī)聲譽,更是有悖仲景“保胃氣”之大法。 實際上,中醫(yī)是道,治病靠辨證尋源知機,然后靠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組方,從整體平衡的認知來把握調和人體陰陽氣血,養(yǎng)胃補津,扶正祛邪,或祛邪助正,恢復人體自我修復機能以達中和平衡之境。 |
|
|
來自: 獨一無二hazj7i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