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近日宣布,日本將于令和六年,(2024年)發(fā)行融入尖端防偽技術(shù)的新版1萬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紙幣。 這是日本2004年以來首次重新設(shè)計紙幣。麻生太郎說,紙幣設(shè)計一直是每20年改動一次,目的是“防范偽鈔”。按照他的說法,發(fā)行新版紙幣需要耗時5年,政府因而選擇這一時間點宣布重新設(shè)計事宜。 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紙幣上印刷的人物也發(fā)生了變化。 共同社報道,新版1萬日元紙幣正面將出現(xiàn)“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的形象,背面圖案是東京站標志性紅磚建筑。澀澤榮一創(chuàng)辦日本首家現(xiàn)代銀行“第一國民銀行”,是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瑞穗銀行的前身。 5000日元正面將印有日本首位女留學生,女性教育先驅(qū),津田梅子,背面是紫藤花圖案。津田梅子創(chuàng)辦了位于東京的津田塾大學。 1000日元紙幣正面是醫(yī)生兼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的形象,背面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畫作《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里”。北里柴三郎發(fā)現(xiàn)預防破傷風和白喉的方法。 世界各國紙幣都印有人像,通常為對本國影響深遠的政治家,日元紙幣早年也遵循此例。最早發(fā)行的紙幣印有神宮皇后肖像,圣德太子也多次出現(xiàn)在紙幣上,戰(zhàn)后還曾發(fā)行過印有伊藤博文的紙幣。 日本紙幣首位人物相神功皇后(沈詩偉/圖) 1963年,印有伊藤博文肖像的1000日元紙幣(沈詩偉/圖) 1984年,日本更換了全新的紙幣,同時確立了選擇紙幣印刷人物的原則:“不是從軍人和政治家,而是從明治以后的文化人中甄選”。因為這一原則,戰(zhàn)后“雄踞”1萬日元肖像位三十余年的圣德太子被換成了啟蒙思想家,“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5000日元則是明治時期教育家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新渡戶稻造,1000日元為大眾熟知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1984-2024,福澤諭吉在1萬日元上待了40年 1984-2004年發(fā)行的1000日元紙幣印有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從1984年開始,日本選擇推動本國近現(xiàn)代化進程的科學家、教育家、學者印刷在紙幣上。目前流行的紙幣發(fā)行于2004年,除1萬日元依然為福澤諭吉之外,1000日元上人物為細菌學家野口英世;5000日元為女性小說家樋口一葉。 印有野口英世的1000元日元紙幣 野口英世(1876-1928)對細菌學有深入的研究,并為了研究黃熱病而前往西非的英屬黃金海岸(今加納共和國)生活,最后更染黃熱病而離世,享年51歲。 印有樋口一葉的5000日元紙幣 樋口一葉(1872-1896),生于東京,是日本明治初期主要的女性小說家。樋口一葉是日本平安時代一千余年后出現(xiàn)的第一位女作家。因肺結(jié)核病逝,年僅24歲。在極為短暫的文學巔峰上,為日本文壇留下諸多深刻反映明治時期社會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作品。 2004年,樋口一葉的肖像登上5000元日元紙幣,成為日本戰(zhàn)后首位印刷在日元上的女性非政治人物。 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及其作品出現(xiàn)在2000日元紙幣上,但因流通過低于2003年停止發(fā)行 而在這次新公布的日元人物肖像中,同樣也有一位女性,也就是津田梅子。這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 津田梅子生于1864年,父親是舊江戶幕府幕臣。1871年(明治4年),日本政府派遣使團出使西方,希望能夠就改正不平等條約問題向外國進行交涉,并視察歐美諸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這就是明治維新早年外交歷程中,最大規(guī)模的派遣出使運動—巖倉使團。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都是使團成員。 隨使團出行的還有50多名留學生,當時年僅7歲的津田梅子在父親的安排下,也成為了隨行留學生的一員,是五名女團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同年11月使團于橫濱出發(fā),橫越太平洋后在加利福尼亞登陸,并于在同年12月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
描繪津田梅子一行使團的屏風繪畫 津田梅子從此開始了長達11年的留學生涯,她寄居在美國東部喬治鎮(zhèn)(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的查爾斯·蘭曼夫婦家。在當?shù)貙W校進修英語及鋼琴,1878年,在喬治鎮(zhèn)學院畢業(yè)以后,她進入了私立女校繼續(xù)進修拉丁語及法語、英語文學、自然科學、心理學、藝術(shù),并進行了去美國各地的旅行,1882年畢業(yè)后歸國。 回國后的梅子幾乎忘記了如何說日本語,而且她面對著很大的適應問題,她感受到西方和日本之間在對待女性地位的落差,即使面對她相較已算是西化的父親,仍感覺到強烈的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思想。 由于這種沖突,梅子到伊藤博文家中客居半年,同時擔任伊藤博文孩子的老師,1885年又經(jīng)伊藤博文介紹在一間專門給予華族女兒就讀的學?!獙W習院女學部工作,擔當英語教師。 在三年多時間的華族教育生涯中,她不認同華族女子學校的教學風氣及學校政策,因為學校并非要求學生以學習知識充實自己作目標,而是希望學生成為一個順服的賢妻良母。津田梅子又再次產(chǎn)生赴美的念頭。 在1889年7月津田梅子再度赴美。因為當時熱衷研究達爾文的進化論,于是她在賓夕凡尼亞州的布林茅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專攻生物學,她亦有攻讀教育課程。同時她開展了協(xié)助其他日本女性出國留學的念頭,她發(fā)表公開言論,以及提供八千元,作為女性出國留學的資助。
1889年津田梅子再度赴美 回國以后,她開始致力于推動女子教學,1889年的女子教育法確保了一個府縣必須要有一間女子高中,不過,這些女子高中的質(zhì)素始終因政府政策的干預而不及男子高中。 1900年,在親人及友人的共同幫助下,津田梅子1900年在東京的麹町創(chuàng)立女子英學塾,向女性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當時資金短缺,津田梅子需要多番奔走籌措經(jīng)費。1903年女子英學塾終取得官方支持。
津田梅子(左一)及協(xié)力創(chuàng)辦女子英學塾的友人合影 津田梅子在學校工作付出太多心力,身體日漸衰弱。在1919年,她回到鐮倉的別莊休養(yǎng),1929年8月16日病逝,享壽六十四歲。在她死后,女子英學塾1933年易名作津田英學塾,在1943年,又名作津田塾專門學校,終在1948年,升格作大學,名為津田塾大學。她葬于東京都小平市的津田塾大學校園內(nèi)。 津田梅子終生未婚,將其全副心力奉獻于女子高等教育,為日本社會女子地位的變革做出了杰出貢獻。而此次新版日元的發(fā)行正是對她這一功績的再次肯定,也是最好的紀念。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