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系列方215

 隨緣522 2019-04-15
傷寒后,霍亂吐利,腳轉筋
白術湯
【處方】 白術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干木瓜2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傷寒后,霍亂吐利,腳轉筋。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腎熱,面黑目白,腎氣內傷,耳鳴吼鬧,短氣,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黃赤
白術湯
【處方】 羊腎1具(治如食法),白術5兩,生姜6兩,玄參4兩,澤瀉2兩,芍藥3兩,茯苓3兩,淡竹葉(切)2升,生地黃(切)1升。
【功能主治】 腎熱,面黑目白,腎氣內傷,耳鳴吼鬧,短氣,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黃赤。
【用法用量】 (口父)咀。以水2升,煮羊腎、竹葉,取1斗,去滓澄之;下藥煮取3升,分3服。不已,3日更服1劑。
【摘錄】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五十四
 
 
 
 
 
 
 
 
 
 
 
時氣出汗吐下后,四肢羸劣,嘔逆減食
白術湯
【處方】 白術(銼,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兩,黃耆(細銼)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時氣出汗吐下后,四肢羸劣,嘔逆減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海馬保腎丸
處方:海馬1對,砂仁2錢,遠志肉(炙)2錢,杞子3錢,鹿茸(去毛)3錢,黃耆13錢,山藥3錢,白術(炒)3錢,肉桂(去粗皮)2錢,鎖陽3錢,茯苓6錢,蛤蚧(去頭足)1對,蓯蓉(炙)1兩,人參(去蘆)3錢,熟地6錢,杜仲炭3錢,狗脊(去毛)3錢,鐘乳石(煅)2錢,陽起石(炙)1錢,巨勝子1錢,黃精(炙)1錢,龜版(炙)1錢,淫羊藿(炙)5分。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用牡蠣粉2錢為衣。
功能主治:滋陰益氣,補骨助陽。主腎氣虛寒,精神衰弱,腦虧健忘,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日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忌色欲及刺激性食物。
 
 
 
 
 
 
 
 
 
止癢酒
[藥物組成] 白鮮皮150g 土荊芥150g 片參150g 白酒適量
[功能主治] 利濕,殺蟲,止癢。 用于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用法用量] 外用,搽患處。
[制備方法] 將上述藥材粉碎成粗粉,加白酒適量。置有蓋容器內浸漬七至十四日,過濾,壓榨殘渣,濾液與壓榨液合并,靜置24小時,過濾,添加適量白酒至1000ml即得。
 
 
 
 
 
 
 
 
舒肝和胃丸與舒肝止痛丸有什么不同
中成藥的名字很講究,起好了,能夠反映功效特點;起不好,就會帶來麻煩和誤解。之前我們講過很多中成藥同名異效和同效異名的故事,在上一篇講完小兒柴桂退熱、小兒熱速清和小兒豉翹清熱之后。有網友提問,希望說一說舒肝和胃丸和舒肝止痛丸的區(qū)別。那么,今天我們就換個角度來說一說,這兩個藥的不同之處。
乍一聽,一個叫舒肝和胃丸、一個叫舒肝止痛丸,從名字上看,都能舒肝,前者在舒肝的同時,側重于和胃,而后者在舒肝的同時,側重于止痛。能夠和胃,針對的自然就是治療胃不和。什么是胃不和?其實就是惡心嘔吐、脘腹脹滿、嘔吐酸水這樣的不適癥狀表現。從舒肝和胃丸的說明書角度看,也的確直接在功效主治里提到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嘔吐。所以,舒肝和胃丸的功能主治與名稱具有對應關系,它能夠治療脘腹疼痛、食欲不佳和呃逆嘔吐等胃不和的表現。
舒肝和胃丸(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么,既然舒肝和胃丸具有突出的和胃功效,那么舒肝止痛丸呢?是止痛嗎?
我們來看一下說明書。根據說明書的描述,舒肝止痛丸的功能主治為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氣郁結,胸脅脹滿,嘔吐酸水,脘腹疼痛。的確能夠止痛,針對脘腹疼痛。那么,很簡單的想法,舒肝止痛丸的止痛作用,是不是要強于舒肝和胃丸呢?
舒肝止痛丸(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看一看組成成分了。
舒肝和胃丸:香附(醋制)、白芍、佛手、木香、郁金、白術(炒)、陳皮、柴胡、廣藿香、炙甘草、萊菔子、檳榔(炒焦)、烏藥。
舒肝止痛丸:柴胡、當歸、白芍、赤芍、白術(炒)、香附(醋制)、郁金、延胡索(醋制)、川楝子、木香、半夏(制)、黃芩、川芎、萊菔子(炒)。
仔細分析一下可知,兩者有6個成分相同,分別是香附、白芍、木香、郁金、白術、柴胡和萊菔子,主要是理氣疏肝的功效,有點像是逍遙丸的底子。相同成分在舒肝和胃丸中占有6/13,在舒肝止痛丸中占有6/14。除了相同成分之外,舒肝和胃丸的特有成分為佛手、陳皮、廣藿香、炙甘草、檳榔和烏藥,基本上都在氣分,行氣祛濕。而舒肝止痛丸的特有成分為當歸、赤芍、延胡索、川楝子、半夏、黃芩和川芎,除了行氣疏肝,還增強了活血止痛的作用。其中的延胡索,屬于罌粟殼藥用植物,具有明確的止痛作用。
止痛中藥延胡索
由此看來,舒肝止痛丸的組方,的確側重于選用活血止痛中藥。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舒肝和胃丸和舒肝止痛丸都是能夠疏肝理氣,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疼痛、嘔吐酸水的中成藥。其中,舒肝和胃丸基本作用在氣分,治療胃脘不適脹滿和食欲不佳的作用好一些。而舒肝止痛丸選用了多個活血止痛藥,止痛作用應該更好。最后,由于舒肝止痛丸選用了延胡索和川楝子,肝功能不好的患者應該謹慎選用,健康人服藥也應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哦。
 
 
 
 
 
 
 
 
 
 
 
中風傷寒,初受病1日至3日,頭痛肢體疼,煩躁,惡風,身熱憎寒;妊娠傷寒
白術湯
【處方】 白術2兩,石膏2兩,干姜(炮)半兩,五味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芎藭1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中風傷寒,初受病1日至3日,頭痛肢體疼,煩躁,惡風,身熱憎寒;妊娠傷寒。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2個,同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傷寒3日,頭疼壯熱,骨節(jié)酸痛,有汗或無汗
白術湯
【處方】 白術4兩,五味子4兩,甘草4兩,石膏4兩,干姜3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傷寒3日,頭疼壯熱,骨節(jié)酸痛,有汗或無汗。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立勝散。
如傷寒挾冷腹痛,加生姜3片,大棗2個,同煎。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脾痹,心腹脹滿,不欲飲食,食則氣滯體重,四肢無力
白術湯
【處方】 白術1兩,人參1兩,蓽澄茄1兩,訶黎勒(爆,去核)2兩,丁香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茯苓3分,麥糵(微炒)3分,沉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枳實(去瓤,麩炒)半兩,甘草(炙)。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脾痹,心腹脹滿,不欲飲食,食則氣滯體重,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十九
 
 
 
 
 
 
 
 
 
 
 
 
【自擬方治療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屬于脾胃積熱者不少,臨床發(fā)現,此類患者多夾有濕的存在,熱蘊脾胃,脾失健運則生濕。所以治療單純苦寒清熱,效果也只是差強人意。兼顧應用化濕法,效果可立竿見影。一般臨床可用如下自擬方加減:
枇杷葉15g 炒梔子15g 防風10g 廣藿香15g
綿茵陳15g 酒黃連6g 升麻15g 生石膏30g
生地黃15g 牡丹皮10g 當歸6g 車前子15g
飛滑石30g 生甘草5g
此方瀉黃散合清胃散合六一散加減而成。集清胃、泄脾、化濕、氣血雙清。臨床可用于治療口腔潰瘍,顏面痤瘡等屬濕熱蘊結脾胃,濕熱并重者。
 
 
 
 
 
 
 
 
 
 
睡眠是人體常見的養(yǎng)生手段
睡眠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命節(jié)律,體現了天人合一規(guī)律。睡眠與覺醒本質上是一種生理韻律,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與宇宙自然晝夜周期同步的生命活動,并有體內適應機制?!端貑?/span>·四氣調神大論》從人源于天地角度說,這是以從其根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這里的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依據?!鹅`樞·衛(wèi)氣行》還具體描述了人之寤寐與天體運行陰陽相應的機制,即天周二十八宿,……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此論晝夜交替的天文學原理,而人體衛(wèi)氣與之相應出入,以成寤寐轉換:故衛(wèi)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靈樞·營衛(wèi)生會》則說,氣至陽而起即寤,至陰而止即寐,并稱這是人與天地同紀。
人的睡眠、覺醒節(jié)律與大自然晝夜交替周期相應的理論,其生理意義在于,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是生物自然環(huán)境中最明顯而又穩(wěn)定的變化,它制約生物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為生存而形成的生活、生產模式。晝日光照充足,萬物生動,人為食物而勞作,勞作既消耗能量、又要抗御外來的各種邪氣,故需要生理機能亢奮;與之相反,夜晚陰暗消索,萬物靜藏,人無所為而睡眠,睡眠是休養(yǎng)生息、恢復體力、儲備能量的基本方式,生理機能則處于相對抑制狀態(tài)。如此則形成人類重要的自律節(jié)律一寤寐交替。據研究,人類個體多種生理、生化活動都有晝夜差異,綜合這些差異說明睡眠是人體適應自然界晝夜節(jié)律的整體生理反應。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睡眠理論,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理觀,并以入夜不寐與當寤嗜臥作為病征之一,故《素問·太陰陽明論》以不時臥為邪人陽分六腑之病征,《靈樞·經脈》腎脈所生病有嗜臥之癥;還以睡眠情況判斷生理性衰老的征象,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以老人之不夜瞑為營衛(wèi)衰,少壯之人不晝瞑為氣血盛;以保證與時同步的睡眠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內容,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起居有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并列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晚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作為四季睡眠的常規(guī)。
一般情況下,睡姿最好為側臥,仰臥次之,盡量不要俯臥。仰臥時,身體和兩腿呈伸展姿勢,脊柱肌肉難以完全放松;側臥時雙腿微曲,脊柱略呈弓形,全身肌肉能達到最大的放松;俯臥容易影響呼吸,最好不要。側臥時,以右側臥位為最佳。此時心臟和胃腸在上,可減輕心臟負擔,利于食物在胃腸內運轉,有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及鼾癥的人尤其適宜右側臥。孕晚期的準媽媽,左側臥位可減輕子宮增大對盆腔動靜脈的壓迫,并能改善子宮右旋,增加子宮及胎盤的血供。
入睡半小時后進入深睡眠,這時正處于中樞神經抑制的階段,流經腦組織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肌肉放松狀態(tài),體內代謝過程相對減少。若此刻醒來,大腦皮質的抑制尚未解除,易出現周身不適、頭暈眼花、疲勞不堪的癥狀。所以午睡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左右為宜。對于有條件午睡的人來說,超過90分鐘的睡眠,也會讓人得到好的休息,但午休時間過長會影響晚睡甚至失眠。
 
 
 
 
 
 
 
 
 
 
 
胃氣足、脾氣充、心氣衡、肝氣穩(wěn)、腸氣通、肺氣足、腎氣旺
人之健康,依賴于五臟六腑之健康。人之病癥,在四肢五官為癥,在五臟六腑為病。癥現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生機旺盛,并平衡協作,病無從來。
胃氣平
胃氣平則運化有權。具體有二,一是胃口好,不至于無食欲。二是能節(jié)制,不至于吃太多。沒有食欲,是胃氣不足,貪食過多,是胃氣太盛,皆是病象。胃氣平者,到飯點即有胃口,吃飽即止,不需刻意節(jié)食。
脾氣充
脾氣充則食之有味。有些人吃清淡飲食,也覺甘甜有味,這就是脾氣充。吃什么口里都無味,必得以肥甘厚味刺激,是脾氣不足。正常來講,唾液里有少量消化酶,食物稍加咀嚼,就有營養(yǎng)析出,與唾液酶化合,當有甜味。
心氣衡
心是體溫的來源,汗為心液,心氣衡則出汗正常。人是恒溫動物,正常情況下,體溫能適應四季寒熱之變化。在靜息狀態(tài)下,更應如此。睡覺時,體表冬暖夏涼,夏日表皮出汗則涼,冬日表陽固密則暖,這才是心氣衡。
肝氣穩(wěn)
肝氣穩(wěn)則容易入睡,且能通宵。白日時,人要工作,氣血能量從臟腑走全身,肝是能量分發(fā)中心,這個過程叫做肝主疏泄。夜睡時,人要休息,氣血能量從全身回流至臟腑,藏于肝,這個過程叫做肝藏血。《黃帝內經》說:臥則血歸于肝,就是這個意思。用現代醫(yī)學解釋,肝主疏泄,主要指分解代謝,肝主藏血,主要指合成代謝。
腸氣通
腸氣通則每日一便,且以晨便為佳。按十二正經子午流注律,早上5點到7點,是大腸經當令,若腸氣得通,此時是最佳排便時機。如今便秘者多,十人九痔,多是腸氣不通。
腎氣旺
腎氣旺則小便微黃,一天57次,且不起夜。尿無騷味,且顏色清涼,并不是健康。極有可能是腎氣不旺,不能過濾出原尿中的毒素,使毒素不得排出。小便微黃,且不會尿頻,是腎氣旺,既能排毒,又能回收水液的體現。
肺氣足
肺氣足則精神旺,體力足。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吸天陽以養(yǎng)氣,飲地陰以養(yǎng)血。古代醫(yī)家認為,肺高高在上,攝納氧氣,心火不斷下降,腎水不斷氣化上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營養(yǎng)、水、氧氣全部到齊,能量由此產生。但能量久持之道在于循環(huán),如同天地之間的能量轉變。
太陽似心火,太陽能量下降輻射地球,海水似腎水,吸收能量變成水汽,氣化上升至高空云層冷卻,復又為雨灑向地球。水是能量最大的載體,吸熱能以氣化,放熱能以液化,正是水的不斷氣化和液化,才確保了天地之間能量的雙向循環(huán),持久穩(wěn)恒流轉,萬物才得以生。肺在人體高高在上,正有冷卻心火腎水能量之作用,故肺喜涼惡熱,喜潤而惡燥。若肺氣不足,人雖有能量,但必不能持久,精神不可能旺,體力也不可能足。
上述七氣,過與不及,均是病象。稍作總結,可得健康人的體況標準。大小便正常、腳溫、頭涼、睡得好、吃得香。大小便正常,說明身體廢物正常排出。腳溫,說明身體能量充足。大腦是能量優(yōu)先使用者,身體再缺能量,大腦不會缺。頭涼,說明大腦能夠正常散熱,是腦內正常循環(huán)的表現。睡得好,說明身體器官正常修復。吃得香,說明身體加工食物營養(yǎng)的狀態(tài)良好。
 
 
 
 
 
 
 
 
 
 
 
 
風癇,瘛疭,身汗而頭獨無
白術湯
【處方】 白術5兩。
【功能主治】 風癇,瘛疭,身汗而頭獨無。
【用法用量】 白米泔2升,煮3沸,適寒溫洗頭及身。
【摘錄】 《幼幼新書》卷十二引《嬰孺方》
 
 
 
 
 
 
 
 
 
 
 
 
 
傷寒四逆,內有久寒,汗出脈微
白術湯
【處方】 白術1兩,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四逆,內有久寒,汗出脈微。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胸膈痛,身體拘急疼痛,手足逆冷,脈沉細無力
白術湯
【處方】 白術半兩,半夏半兩,當歸半兩,厚樸半兩,生姜屑半兩,舶上丁香皮3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胸膈痛,身體拘急疼痛,手足逆冷,脈沉細無力。
【用法用量】 方中生姜屑,《陰證略例》作干姜
3-5服后,脈未有力及寸脈力尚小,加細辛半兩,蔥白3寸,同煎服。
【摘錄】 《傷寒微旨論》卷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