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叫我上學, 我就跳樓自殺”!如果你認為讀書太苦, 那就試試無知的代價! 作者:學習哥 來源:初中生學習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西南山區(qū)一個貧困發(fā)生率超過90%的村子,一名15歲義姓少年因為厭學,2017年9月開學季沒按時上學。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這個孩子終于上了初一,但又經(jīng)常偷偷逃學,如此反復四五次。 同樣在這片山區(qū),一名15歲男孩初中沒畢業(yè),長期輟學在家。村干部上門勸說,他卻揚言“如果再有人勸我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讀書,很辛苦而且由于經(jīng)常缺課成績跟不上,這條路顯得艱辛得多。而另外一條路則充滿誘惑,輟學務工混社會,早早掙錢買手機,短視頻和段子填補掉所有空閑時間,這樣的日子一旦適應就很難掙脫。 在滇桂黔三省某些貧困區(qū),本該上學的孩子不少都輟學務工。 該縣扶貧辦干部一聲嘆息,有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寧愿每天打游戲,也不愿接受教育培訓。 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厭學率高,除了隔代教育外,最主要的是,不少貧困家庭的父母、孩子都已經(jīng)不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都抱著“讀書無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態(tài)。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6期 圖片來源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近幾年,網(wǎng)上總有一種論調,就是“讀書無用功”、“寒門再難出貴子”,等等。 相比從前,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不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了。 但今天,我還是想說,如果想要改變命運,還是去讀書吧! 尤其對于那些沒有背景、沒人資源、沒有人脈的人來說,要想逆襲人生,就必須得好好學習。 學習是投入最小、收獲最大的一個途徑,甚至都可以說是捷徑。 誰都知道,不努力、不死磕、不焦慮有多舒服,與那些整天上課,跟知識死磕的孩子相比,天天在短視頻中找安慰人生真的很輕松。 干嘛非要熬夜寫那些永遠寫不完的作業(yè),早早躺下多好! 干嘛非要學那些永遠都學不完的知識,用來跟朋友吹牛多好! 前幾天學習哥發(fā)出的關于取消中考的文章下面,不少人留言:趕快取消吧,孩子們太累了,人人有高中上,多好! 但是,你可想過,不參與競爭,是否就能獲得喜樂人生;平凡到平庸、碌碌至無為,是否就是他們以后想要的生活。 在新西蘭這個國家,假期非常多,無加班習慣,有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使得這個國家的“慢文化”保持得非常完好。 在這個無需太多的奮斗即可擁有幸福生活的國家,人們過著“不需要奮斗”的日子,不爭不搶,安逸平順,可是也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 優(yōu)渥的生活滋養(yǎng)了很多就靠福利為生的懶人,他們鉆了社會福利的空子,無所事事也能養(yǎng)活自己,每周領過政府救濟轉身就推開麥當勞的門,出來時個個身形肥碩,繼續(xù)游手好閑,浪費著政府的資源。 并且,對于很多有志青年,“不需要奮斗”的生活讓他們二十歲時能望得到三十歲的日子,三十歲能望到一生的盡頭,浪費著自己的才能。 這樣的生活,是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嗎?幸福,難道不是應該人盡其能,有尊嚴和自由,用付出換回報,有滿滿的成就感嗎?簡而言之,就是有尊嚴地或著。 有尊嚴的活著之所以是人類最高的幸福,是因為尊嚴是人的本質屬性和內在價值。人如果失去尊嚴,人的生命和生活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有尊嚴地活著,需要有體面的生活和健全的身心,需要基本物質生活的滿足,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自我的滿足,需要社會的尊重。 而這些,無不需要努力來成就。這個社會可以縱容無知,只要你愿意承受這些代價: 更好的教育帶給一個人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一個人的眼光遠見,看問題的方式,乃至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映在現(xiàn)實中,毫不功利地說:就是你獲得工作報酬的能力?。ㄟ@就是現(xiàn)實) 努力接受教育,給孩子機會學會一門養(yǎng)活自己的本事,給他一個好于社會平均水平的朋友圈。 他可以憑借本事安身立命,可以借用朋友的資源求存。它不能決定孩子的高度,卻能決定他的底部。 他擁有的似乎依然只有他自己,但是卻可以不停的給自己加砝碼,讓自己站得住立得穩(wěn)。 他不用變賣自己,可以拿著學歷賣那些年努力學來的知識和職稱。當數(shù)據(jù)赤裸裸地砸過來,你會對看得更清楚: IPIN人工智能公司統(tǒng)計發(fā)布了一份畢業(yè)五年的大學畢業(yè)生平均薪酬。榜單顯示,平均薪資前50名大學名單中,985高校有21所,占比42%。 不只是畢業(yè)出路的概率不同,就讀學校的待遇都完全不一樣。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讀高中,班上有一個同學,家里非常的窮,窮到什么地步呢?他穿的鞋子,有時候都會鉆一個腳趾頭出來。 但是他沒有自卑,而是非常的優(yōu)秀。因為他的成績當時是全校第一。他的努力和學業(yè)的優(yōu)秀給了他贏得尊重的足夠資本。 因為我們看到他,不會再去討論他的破鞋子,而是內心尊重他的努力和智慧。 他為人隨和,加之努力奮斗,如今在一線城市站得穩(wěn)當當,參與的項目已經(jīng)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他本人也獲得了與貢獻對等的回報。 毋庸置疑,不接受教育的直接后果是,知識的匱乏,而更進一步的結果,則是這個人生的局限。 鄰居奶奶家在農村,幾個孩子當時拼命學習奮斗從農村走出來,如今都在大城市里立足,平時見她都是樂樂呵呵、客客氣氣,原本被風霜雕刻的面頰也隨著對城市生活的適應日漸紅潤,一家和睦的生活讓老太太每每提及都是一臉感激。 有一次,卻碰見奶奶捧著心口一臉憔悴,問起來,奶奶答道:還不是回老家氣的,家里左鄰右舍,叔伯姨嫂一大堆,我放不下他們,盡己所能幫他們,可他們永不知足,不知感恩,給了芝麻想要棗,給得不利索他們能念叨大半年,這些人啊,我真是不想再見了。 果然,生活在底層社會的人,有他們固有的思維的局限性,不經(jīng)過教育,很難改變。他們依靠出賣勞動力而維持生計,在夾縫里求生存。他們往往沒有文化,不在乎尊嚴,更談不上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睚疵必報、斤斤計較、互相踩踏。 為什么下層社會互相踩呢? 首先,2000年前,管子就提出“有恒產(chǎn)者才有恒心”,這句話真不是隨便說說。一個人要有一定的財富和資產(chǎn)才能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當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整日疲于奔命時候,往往也徘徊在出格、犯罪、和賣命的邊緣。 其次,他們總是互相攀比和提防,總是生怕別人比自己過的好。他們不擔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成功了,卻總是在意自己身邊的人成功了,這讓他們萌發(fā)嫉妒之情。 甚至,他們會在暗地里算計你。你在明,他在暗,他們會以惹你不開心為樂。窮人何況為難窮人?大家都是弱勢群體,應該互相幫助。 這就是上、中、下三個社會的最根本區(qū)別: 上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盯著對方的長處; 中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等待別人的好處; 下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坐等別人的笑話。 這就是我們要努力接受教育,擺脫相互糾纏的生活,放大自己的格局,過上更好的生活最根本的原因。 不在孩子最好的年紀幫他認識到努力的意義,在最該督促的時候逃避責任,那就等著接受忽視教育的代價吧——受局限的人生、奔波的生活。 努力很累,教育孩子很累,陪伴孩子成長很累。 但這一切一定是值得的。別怕累,別怕時間多,別怕貴,也別怕麻煩。 每一種選擇都有代價,千萬別嘗試無知的代價,會很慘。 |
|
|
來自: zhaoqingchaor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