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故事 - 群星 《游顧山》 明 季科暨陽三十三山半,歷盡三三半未來。入寺政逢浴佛日,聽經(jīng)還上講僧臺。林中賽社金輪擁,樹里嗚鐘寶殿開。笑與茶花宿緣淺,茲行猶及牡丹杯。 顧山鎮(zhèn),以山為名,是江陰最東北的—個鎮(zhèn),人稱昭明遺風(fēng)金顧山。她的地理位置挺有意思,它屬于江陰市管轄,卻離江陰市有40多公里遠,它東去常熟市不足20公里,南去無錫市30多公里,因在三個市的交界處,故亦稱“三界山”。 在江陰東鄉(xiāng)早年流傳一句俗語:“金顧山,銀華墅,吃光北漍,鬼塘市”。就是說顧山人會聚財,北漍人愛享受。自古至今,顧山人,家境殷實,顧山名菜'八大碗',遠近聞名。北漍在古代(秦漢時)有暨陽湖 ,物產(chǎn)豐富,北漍人都是美食家,舍得'揮霍'。現(xiàn)在北漍己并入顧山鎮(zhèn),怪不得在2016年首屆中國名宴展示暨私房菜烹飪技能大賽上,顧山鎮(zhèn)被授予“中華餐飲名鎮(zhèn)”的稱號。 顧山鎮(zhèn)有三古: 1)香山寺( 香山觀音禪寺) 2)紅豆樹 3)犀帶橋 這三處古跡 ,都同一個人有關(guān),即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 蕭梁禪蹤,文選遺跡。 ? 江南春 ? 唐 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香山寺位于顧山北麓。全稱香山觀音禪寺,香山古剎,南北朝時已建有庵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就包括香山寺,可惜己毀,遺址尚存,近年重建。 據(jù)傳,南朝梁武帝命十二三歲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顧山香山寺代父出家。 后來,蕭統(tǒng)在香山寺建七楹文選樓。 文選樓在顧山香山觀音禪寺后院西南。據(jù)史載,南梁普通四年(523年),蕭統(tǒng)22歲時,投入了相當(dāng)?shù)娜肆Α⑽锪?、財力,在顧山香山寺?nèi)建樓選文,組織著名文人——劉勰、庾肩言等編寫文選三十卷,終成光輝巨著《昭明文選》,開創(chuàng)我國文選方面的先河。 昭明太子還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及其著作,編訂成《陶淵明集》。然而這位博學(xué)多才、博通眾學(xué)的大文學(xué)家卻英年早逝,未能繼承帝位,當(dāng)了29年的太子,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終身太子。 由于年代久遠,顧山“文選樓”早已湮滅無存。相傳現(xiàn)香山寺左即文選樓遺址,樓下有山茶樹一株,相傳也是昭明太子手植,枝繁葉茂。 香山寺廟聯(lián): 法王歷劫不磨,煙雨溯南朝,冠蕭粱時四百八十寺; 太子斯文猶在,樓臺興北麓,恚蓉城外卅三又半山。 紅豆情韻,詩魂絕唱。 《江上贈李龜年》 唐 王維紅豆生南漍,春來發(fā)幾枝。愿君休采擷,此物最相思。 引用這首古詩,我采用古書中另一版本,不知是否確當(dāng)。只是想佐證王維在江陰遇到了當(dāng)時的'流行歌曲'的名星--李龜年,留下了這首名詩。王維寫的就是顧山紅豆,江上即江陰,是江陰古稱,南漍是顧山附近的地名,南漍現(xiàn)歸長涇鎮(zhèn)管轄。 紅豆院,在江陰顧山東北2公里的紅豆村,因有千年珍稀紅豆樹聞名于世。民間相傳,為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顧山讀書選編《昭明文選》時手植,稱梁苑中物,距今當(dāng)有1500余年。 犀帶流光,古橋明鏡。 《文選》編完,梁武帝召回太子回金陵,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士紳得知消息后,紛紛前來送別,直送至顧山西街橋仍難分難舍。送客千里,終有一別,肅統(tǒng)勸說眾鄉(xiāng)民、士紳就此止步。為感謝顧山百姓的熱情好客,隨即解下系在三十卷《文選》上的鑲有犀牛角飾物的錦帶,以此贈送給顧山百姓作紀(jì)念。后來顧山百姓在此地修建起錦帶書院,為文人雅士聚集交流學(xué)問之所,此地現(xiàn)在是顧山中心小學(xué)所在地?! ∏宕∧觊g,江陰知縣蔡澍重整錦帶書院,在顧山街西南塘河(李岸河)上建橋,為紀(jì)念梁太子贈送錦帶,取名為犀帶橋。犀帶橋完整地保存,是顧山悠久歷史文化的承傳,也以橋為證證明了顧山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犀帶橋,如今還完好地屹立在李岸河上,造橋的能工巧匠們巧奪天工, ,據(jù)說造就了一個千古奇觀,你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該橋,那石拱的環(huán)洞和河水中倒影的環(huán)洞都像一面圓圓的明鏡。清晨,旭日東升,朝陽照在這面明鏡上,折射著萬道霞光,呈現(xiàn)出無限彩輝;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瀉在這面明鏡上,晶光閃爍、碧波粼粼。, 犀帶橋聯(lián):東聯(lián)為: 途分南北通三邑, 水判東西貫百川。西聯(lián)為: 遙凌古渡懸明鏡, 靜鎖流波臥彩虹。 犀帶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嘉慶十年(1805)重建,后在光緒二十(1899)再次重建,2003年再重修。犀帶橋為單孔園弧石拱橋,全長16.9米,頂高程10.2米,凈跨徑7.6米,有石階22級。橋頂四個望柱上各雕有石獅一只,神態(tài)各異。橋頂中心有一塊鎮(zhèn)橋'水旋’浮雕,刻二龍戲珠圖案。 犀帶橋就在顧山鎮(zhèn)中心小校內(nèi)。 可惜鐵門緊鎖,無法走近,只能隔門相望。 顧山集鎮(zhèn)有山又有水,李岸河橫貫顧山集市,河水相傳來自顧山山腰間的泉眼。由于地勢較高,河水水位較低,顧山集市不像長涇等臨河而建。顧山老街是一條東西向長長的麻石鋪就的百年老街,街道兩邊建筑形成“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格局。顧山老街狹長,分為東西老街。出東街順官道向南不遠,便是顧山腳下丁字路口,順道向東直通常熟,向南則可達無錫。西街盡頭是李岸河水碼頭,也是古鎮(zhèn)最繁忙的地方。 顧山老街分東西街,解放后拓建南北向和東西向大街,長430米和300米。整個老街成“魚骨架”狀,縱向主街道像魚的脊柱,寬窄不一的橫向巷弄為魚邊刺。東西老街的連接處正好是香山南路的南端。 周少梅是現(xiàn)代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他開創(chuàng)了三把頭二胡演奏法,有《虞舜熏風(fēng)曲》等民樂名曲傳世。據(jù)說劉天華,瞎子阿炳都是他的學(xué)生。故居修繕于2007年11月,主體建筑為清代建筑,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七架,另有東側(cè)廂。 |
|
|
來自: 滄海一粟1951 > 《市志紀(j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