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是北宋著名書畫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蘇黃米蔡宋四家',在書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書法理論名言“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在現(xiàn)代被很多人認為是寫字起筆收筆必須要藏鋒、回鋒的理論依據(jù),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 ![]() 米芾書法作品 按照很多現(xiàn)代書法家的理解,這句話說的是寫書寫時,所有起筆要藏鋒、所有收筆要回鋒,以橫和豎為例圖示如下圖: ![]() 橫畫起筆收筆藏鋒回鋒的圖示 豎畫:垂露豎起筆藏鋒,收筆回鋒,但是懸針豎起筆藏鋒收筆沒有回鋒。 ![]() 豎畫起筆藏鋒,垂露回鋒,懸針沒有回鋒 用橫畫的寫法去理解“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可以勉強通過的,但是用豎畫就有些勉強了,因為懸針豎的收筆沒有回鋒,同樣楷書的撇和捺收筆也不需要回鋒。 ![]() 捺的收筆也沒有回鋒 所以“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的意思并不是書法必須藏鋒回鋒的去寫,是用藏鋒回鋒法畫字的人生搬硬套給自己找的一個所謂的理論依據(jù),但這個依據(jù)并不成立。況且真正的筆法也不需要藏鋒回鋒的去畫,比如橫應該是這樣寫的: ![]() 橫的正確寫法 如果藏鋒回鋒的去寫就是下面這樣的,這明顯是在勾描填畫,不是書寫而是畫字。 ![]() 起筆藏鋒,收筆回鋒的畫字 南宋書法家姜夔在《續(xù)書譜》中所說: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恰恰解釋出了米芾這句“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含義,他的意思是說:在書寫的時候,如果筆意寫完了,是最后一筆的話就用懸針豎,筆意沒完這個字中還有需要繼續(xù)寫的其他筆畫那么就用垂露。比如下圖:陽字耳刀旁的豎筆,因為寫完這筆以后還要向上寫易的起筆,所以這些大書法家都用了垂露豎,因為垂露的底部是個收筆的取勢,筆意奔向了上面去尋找易的起筆。 ![]() 陽的豎畫收筆用垂露 再比如車的豎畫,因為是本字的最后一筆,筆意已盡則用懸針,所以所有的這些大書法家都用了懸針豎。 ![]() 車的豎用懸針收筆 所以這才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真正含義,它并不是畫字者的理論依據(jù),而是一種結(jié)字方法,是歷代畫字的人曲解了它的意思,誤導了眾多的學書者。古筆法的失傳導致現(xiàn)代人從學書法開始就在畫字,這個現(xiàn)狀該結(jié)束了,我所寫的《晉唐筆法》一書對古筆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解析,有興趣可看文下鏈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