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孟子》中一句經(jīng)典之言可謂道出了語言對他人的影響,一樣的意思,然而出自不同的口中,再加上語氣的輕重緩急不同,卻蘊含了不同的意蘊,尤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同的語言對于孩子的成長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曾記得一則微信中流傳很廣泛的片段,大體意思說的是孩子期末考試中取得了班里倒數(shù)第二的成績,老師在和家長交流過程中,用“倒數(shù)第二”來表達孩子學習成績差,而家長面對孩子時,卻用了“你比上次考試進步了一個名次”,當然,在這里我們明顯的能感覺到老師對于孩子的失望之情,用了“倒數(shù)第二”,而家長卻將老師的話轉換成了“進步了一名”,無論是家長的話還是老師的話,其實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孩子在班里的成績差,但是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卻對孩子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后來這個孩子在家長一次次的鼓勵下最終考取了理想的大學。
歷史上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因措辭運用得到而受到皇上表揚的大臣,曾國藩曾多次率領湘軍同太平軍打仗,可總是打一仗敗一仗,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他不得不上書皇上表示自責之意。在上書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zhàn)屢敗,請求處罰.’有個幕僚建議他把‘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這一改,果然成效顯著,皇上不僅沒有責備他屢打敗仗,反而還表揚了他。
人都有渴望被承認和被尊重的一面,我們成年人都如此,更何況孩子,尤其那些剛剛入學,對于學校生活有著美好憧憬和渴望的孩子,他們更需要一種被承認、被尊重的認可,更需要我們成年人給予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能夠表達自我,表達意愿的機會,哪怕這個表達會顯得稚嫩,甚至是我們成年人心目中的錯誤。
我們沒有遷就孩子之意,也不是一味的縱容孩子的錯誤或不當行為,但是如果我們試著換一種說法,來表達我們的意思,不同的說法起到的效果就自然會不一樣。畢竟成長中的孩子有著自身的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也有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如果我們因為孩子的一次犯錯或者一次“問題”而惡語中傷,甚至拳腳相加,那么將會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如課堂上孩子回答問題不符合要求時,教師首先要鼓勵孩子大膽的舉手行為,也要鼓勵他們不怕出錯的勇氣,“很好,你對這個問題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如果再換個說法或者換個角度來思考,是不是還有其它答案呢?”,如此的課堂即時評價不僅不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相反會誘發(fā)孩子從另外角度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再如當孩子回答問題不全面時,如果我們直接愣生生的一句“錯了”直接否定孩子或者干脆讓孩子在那里站著聽別人的回答,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將會受到打擊,在今后的課堂交流中不僅不會主動回答問題,而且還會因此在心里埋下和老師抵觸情緒,如果換個說法,“你的回答不錯,說明你已經(jīng)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如果再全面一點這個回答將會更加的完美”,硬生生的評價變成迂回的評價,其實對學生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假期開始了,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有效的與孩子溝通,如何以我們得體的語言,來與孩子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或許我們的語言成為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最關鍵的因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