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地位為何遠在古龍梁羽生之上,文學史上留其名? 近日,一代武俠作家金庸去世,成為全中國關注的事件。金庸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以至于他的'通俗文學作品'已經可以闖入“正統(tǒng)文學史”。  說到武俠小說,除了金庸外,離不開要說的就是古龍梁羽生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第一定律”(80%的人都知道第一名的那個人,其他人加起來都只能占有20%份額)的影響,金庸的關注度、成就都遠遠高于古龍、梁羽生。 今天姑且來說說,為什么金庸能夠超出古龍、梁羽生那么多?以至于很多人已經不愿意將金庸和后兩位并列。 【原因1:不濫發(fā),有節(jié)制】 古龍當時是被譽為鬼才的,此人非常相似于其筆下的刀客、劍客們,嗜酒如命,瀟灑不羈。后來他的經濟方面跟不上了,于是就大量增加其小說的產出,賺取稿費,以至于水平下降。 古龍的小說到底有多少?一般認為超過70部,具體數(shù)字不清楚。因為到后來,人們已經搞不清哪些不是他的。 古龍的才華自然是令人驚艷的,但其過度瀟灑、過度不羈毫無疑問也使他難以再上一層。 在這方面,金庸可以說是能做到節(jié)制。我們都知道金庸小說一共15部,除去越女劍之后剩下的14部,金庸將它們的首個字拎出來,串聯(lián)成了一幅對聯(lián)——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得不說,金庸太聰明了,通過這簡單的一個小設計,為他所有的作品都做了一個廣告,人們一下子能將其所有作品記住。  當然,金庸成功的內在因素絕不僅僅是編了一副對聯(lián)。但他在有生之年沒有瘋狂寫作,而是致力于修改增潤,這是很令人敬佩的。金庸曾經兩次修改其作品,姑且不論最后一次修改被很多人反對,但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古龍是迥然不同的。 部部都是經典,金庸才有這樣的地位。作品太多,粗制濫造,自然就遜色不少了。 【原因2:不固步自封,不斷嘗試突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梁羽生的小說。梁羽生的小說如果僅僅拿出最出彩的那幾部,還是不錯的,但如果將其全部小說都讀完,就讓人感覺了無生趣。 因為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完全連接的,前后相連,把整個明朝都給寫進去了,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武俠明史”。表面看去,這個工程浩大而磅礴。但真正讀過書的人會發(fā)現(xiàn),梁羽生為了讓這些內容都連成一體,犧牲了小說的趣味性,讓小說故事性大打折扣,平鋪敘事,味同嚼蠟。為了交代清楚所有人物的來龍去脈,而篇幅累贅,主次不分。 很多時候,藝術是需要靈感的。就好像網絡上流行的“犀利哥”,一個瞬間被網友拍到,驚為天人。但當模特公司想把他的氣質打造成一個炫酷潮人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完全失敗,他已經失去了那“犀利”的氣質。藝術越是精心設計,就越是粗俗不堪。 而金庸則不同,雖然他也有像射雕三部曲這樣的前后相接的作品。但他總是能做到講不同的故事,讓它們各自都成為單獨的小說。讀神雕俠侶,不需要看過射雕也是可以的。讀倚天屠龍記,不需要知道神雕俠侶也是可以的。它們之間雖然有聯(lián)系,但完全不影響到其個體的完整。這是金庸的高明,他沒有試圖將自己的武俠世界完全填滿。藝術需要留白。  除此之外,金庸還不斷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而不是像古龍梁羽生那樣只是為了不斷重復自我的風格。金庸從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創(chuàng)新的步伐?!稌鴦Α返闹鹘鞘顷惣衣澹鹩购芟雽懹圄~同、文泰來、徐天宏等人,寫成一個紅花會群雄錄。這種嘗試沒有停止,他第二部小說是《碧血劍》,據他自己說,主角雖是袁承志,但他真正想寫的是隱藏幕后的袁崇煥和夏雪宜。后來《雪山飛狐》就更離譜,主角胡斐到書的倒數(shù)第二章才出現(xiàn),而金庸說,真正的主角是回憶中的胡一刀。自此之后,金庸開始改變,把精力集中到一個主角身上,從出生到成長寫得很詳細。于是有了郭靖、楊過、張無忌。但金庸仍在不斷創(chuàng)新,《天龍八部》中金庸首次創(chuàng)新出三個主角三條大線并行的寫作結構,可以說取得了空前成功。 金庸每部作品的內涵也完全不同,射雕寫的是儒家的“出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神雕寫的是愛情。天龍八部寫的是人世間的苦難。連城訣寫的人世的卑劣骯臟。最后的鹿鼎記將自己從前寫的東西全部推翻,認為真正能獲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善于經營,不擇手段的人。 這樣的金庸才會如此出彩,光芒四射,古龍梁羽生顯然是略遜一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