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氣化六經淺析 鄧 楊 春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北京 100029) 摘要:中醫(yī)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學術流派,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經典,豐富了中醫(yī)藥理論的內涵。在傷寒學的發(fā)展史中,到了明清之際,形成了一個影響頗大的流派,那就是傷寒氣化派,氣化派的觀點認為人與天地是一體的,六經的傳變是理解《傷寒論》的關鍵,健康的情況下,人體之氣按照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的順序流轉,病理情況下則剛好相反,這與臨床中的經驗剛好能非常好地吻合,文章通過分析六經綱領性條文及服用不同方劑出現的病理反應對此氣化的六經進行解讀。 關鍵詞:傷寒論;六經;氣化;傳變 Qi transformation and sixchannels theory in exogenous cold disease DENG Yang-chun (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Bejing 100029,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different TCMacademic schools has formed and developed, from which TCM classic areunderstood that will enrich TCM theory. Shanghan qi transformation school, oneof important academic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n schools formedduring the Ming-dynasty and Qing-dynasty, thought that man and nature was inone.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ctivities of qi orderly circulate asfollowed: Jueyin to shaoyin to taiyin to shaoyang to yangming and then totaiyang, but it reverses if one gets ill, therefore, the progress of sixchannels is the key for understanding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paperelucidated the qi transformation and six channels theory in exogenous colddiseas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programmatic clauses of six channels and thepathological reaction.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Six channels; Qi transformation; Transmission 筆者曾閱讀到一篇關于中醫(yī)“玄冥反應”的文章,文章對治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反應進行了學理地分析,解答了很多臨床常見問題。但文章中有一些觀點有待商榷,筆者根據自己所學及所見加以貫通,特別是張仲景撰寫《傷寒論》中六經實質的思考“一以貫之”,想為中醫(yī)的一些觀念做一些“撥亂世反諸正”的辯駁,孟子說:“余豈好辯哉,不得已而已矣”,故而撰寫本文章與同道商榷。 問題的提出 1. 玄冥反應是不是大病將愈的征兆? 一般人認為玄冥反應就是疾病即將痊愈的征兆,其依據就是《尚書》中的話“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墩f命》是商朝高宗夢中得賢人相關史實的記載,在于說明棄惡從善有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就好比吃藥會出現“眩暈”。 從字面意義來說,要明白“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的意思,首先就必須了解所謂的“瞑眩”是什么意思。所以理解瞑眩反應要從兩個層次上理解。 從引申義上說,按照治病的邏輯,玄冥反應是不是大病將愈的充分條件呢?或者說只是必要條件,或者說玄冥反應其實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這首先要了解治療疾病的過程,這就必須明白《傷寒論》六經的實質是什么。 2. 如何判斷理論的正確性?關于傷寒六經的實質的爭論,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說法,不管是經絡說、界面說、還是氣化說,都試圖從一個方面揭示六經的本質,進而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運用。 “過去的哲學家都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兩百年前的馬克思如是說。關于六經的實質是什么的問題,一直以來的傷寒注家都在注重解釋,如何更好的解讀整本《傷寒論》,在這方面,我想不管是朱肱為代表的經絡派,還是柯韻伯為代表的地面派,或者說是張錫駒、張志聰、陳修園為代表的氣化派,都非常出色的解釋了整個《傷寒論》,對疾病的治療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然而,我們的視野不應僅局限于此,這也是筆者想淺薄地表達一下自己研究《傷寒論》十幾年來的一些心得的原始動機。 以往的研究傷寒論的大家,除成無己、張錫駒、張志聰、陳修園而外,幾乎都是以“六經注我”的方式研究傷寒的,雖然柯韻伯有“目中不可有半點塵方可讀經”“胸中無半點塵方可注經”之戒,但都難免有塵緣障目。 《傷寒論》的偉大,不在于其中有113個方,也不在于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體系,而在于《傷寒論》講明白了疾病的發(fā)展過程,可以預測疾病的變化過程。好比馬克思的《資本論》,它的偉大不在于它如實的解釋了這個世界的經濟規(guī)律,而在于他掌握了經濟規(guī)律之后,還能預測未來的事情,因為用合適的語言解釋已經發(fā)生的事,可以有很多方式,但是準確的預測未來的走勢,就必須了解到了事物的本質方有可能。 傷寒六經本質 1. 六經傳變是理解六經氣化的關鍵?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錫駒在《傷寒論直解》[1]中明確地提出,不明傷寒傳經,則不能讀懂《傷寒論》:“傳經乃傷寒之大關鍵,傳經不明,雖熟讀是書無益”。那傷寒六經傳變到底是什么順序呢?他說:“無病之人,由陰而陽,由一而三,始于厥陰,終于太陽,周而復始,運行不息,莫知其然”,但是對于有病之人,則剛剛相反,“病則由陽而陰,由三而一,始于太陽,終于厥陰,一逆則病,再逆則甚,三逆則死”。 也許,很多人在讀張錫駒的書時,筆尖劃過,并未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這是明白《傷寒論》獨一無二的門徑。大家都知道,整體觀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感冒可能產生頭痛,也可能導致腳痛。人體作為一個整體,要么全身沒有任何不適,要么某個局部產生了不適就會影響到其它部位。盡管傷寒有六經,但是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經。關于傷寒六經本質的學說眾多,有經絡學說,臟腑學說等,有人傾向于經絡,也有人傾向于臟腑,在這些學說中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有優(yōu)劣之別,如何更好地解釋傷寒現象,如何才能達到圓滿,顯然有據可憑。后世的唐容川在闡釋中西方醫(yī)學的差別時說:“問曰∶神農嘗藥,以天地五運六氣配人身五臟六腑,審別性味,以治百病,可謂精且詳矣!乃近出西洋醫(yī)法,全憑剖視,謂中國古人未見臟腑,托空配藥不足為憑,然歟?否歟?答曰:不然,西人初創(chuàng)醫(yī)法,故必剖割方知臟腑,中國古圣定出五臟六腑諸名目,皎然朗著。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2]? 中醫(yī)基礎理論,由臟腑而經絡,而百骸,進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藏象,人體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以臟腑為內在核心,外應宇宙的綜合體,用中醫(yī)的術語來說,人乃是氣化的人。以唐容川看來,中國古代的醫(yī)生其實也是講究解剖的,如《難經》中就詳細記載了人的臟腑部位、大小、長短,現代中醫(yī)理論乃是在解剖的基礎上進化而成,如果按照解剖的視角來看的話就是回到原始了。 “且西洋剖視只知層折,而不知經脈;只知形跡,而不知氣化”。這不但揭示了中西醫(yī)的不同,還把中醫(yī)的核心內容和盤托出。誠然,在中醫(yī)的體系內不但有所謂的臟腑,還有臟腑背后看不見的運行機制,氣化不僅是《傷寒論》的核心,也是整個中醫(yī)的核心。因為只有氣化的六經,才能同時解釋《傷寒論》中所有的現象,又準確的預測疾病的傳變模式和治療次序,所以六經的本質是氣化六經,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所有的辨證論治過程及預后反應。 基于人體氣流轉的方式,筆者以疾病時邪氣往里傳,治病時正氣往外排邪的過程為基礎,從氣化的角度分析六經氣化的本質。 2. 太陽病?《傷寒論》[3]開門見山就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就是所有疾病開始的階段,這與《靈樞經》[4]中所說的:“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fā)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fā)立,毛發(fā)立則淅然,故皮膚痛”很相似,可以說《傷寒論》疾病傳變與扁鵲見蔡桓公、百病始生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 《史記》[5]中載扁鵲見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太陽病,就是疾病在皮毛、腠理的層次,疾病剛開始傳入人體,還沒有來的及深入發(fā)展的時候,是疾病最開始的時候。反過來,當治療疾病的時候,最后階段是不是也必須是這個反應? 2.1 太陽病欲解,有何反應?屬于太陽經的反應,在《傷寒論》中比比皆是。服用桂枝湯之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歷來的醫(yī)家都把桂枝湯解釋為解表之劑,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桂枝湯不僅是解表之劑,桂枝湯的解表是通過調和營衛(wèi),營衛(wèi)和則陰陽調,或者出汗、或者不出汗,都有可能是桂枝湯的服后反應。服用桂枝湯,有的時候會從無汗到有汗,有的時候會從有汗到無汗,所以古人有“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本草備要》)的說法,其實大家細讀《傷寒論》會發(fā)現桂枝湯是調和營衛(wèi)的方,而營出中焦,衛(wèi)又出自下焦,桂枝湯所用之癥為營強衛(wèi)弱,就必須把人體之氣從中焦降到下焦,“其氣不上沖者,不可與桂枝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旁證。而下焦的“手太陽小腸經”其實也是太陽病,在脈法上“左寸脈浮為小腸病”其實跟桂枝湯很符合。所以,服用桂枝湯后會出現微微汗出,其一是解表,其二是小腸主液的功能恢復了,津液足了。正是因為桂枝湯可以降胃氣,所以需要補充胃津,所以必須戳熱稀粥。 同樣屬于解表的方子還有葛根湯,服用葛根湯之后:“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葛根湯在《傷寒論》中出現,必定是太陽陽明合病,而陽明病必定有“胃家實”,所以服用的時候依然會出現太陽病的反應,也就是“出汗”,但是因為胃家實,所以沒有必要再“啜粥”。 服用麻黃湯之后:“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因為麻黃湯所發(fā)之表是膚表,從肌肉層往外發(fā),與桂枝湯的作用不一樣,沒有必要喝熱粥助胃出汗。 服用大青龍湯之后:“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在麻黃湯證中還有:“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這是因為肺主皮毛,疾病在皮毛通過流鼻血自然可以解除,流鼻血就相當于發(fā)汗在表了,人將自愈。 服用小青龍湯之后:“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治療的是水氣病,當水氣病得到改善后,自然就會有身體內水液不足,出現口渴的癥狀。 在服用含有麻黃的方劑之后,必然會出現汗出或者津液往外滲的情況,因為“青龍”其實就是“水神”,專門治療水病的。不管是麻黃湯證的傷寒癥,還是小青龍湯證的“心下有水氣”或者“溢飲”,都是因為寒水太過,使得人體無法疏泄開來。 “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其中“并走皮中”是指人體之邪氣從皮膚往外排泄,最后疾病解除。其中的如冒狀其實是少陰反應,而水走皮中則是太陽病的反應。 再有《金匱要略》黃芪防己湯:“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水濕之氣從膚表往外排出去,跟外感病欲解的“微似汗”很相似。 以上所舉例子,其實都是病在太陽淺表的反應,治病到了太陽淺表必然會出現的一些反應,這些反應有的直接在太陽病,有的是從少陽病而來,抑或從陽明病而來。其中,從陽明病而來的就是葛根湯證,另外還有從少陽而來的,如:“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湯服用之后,初現汗出表解的情況,但是這里的反應是“煩”,內熱而煩,是從少陽直接治療而成太陽病,最后汗解。 太陽病欲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微似汗”,或者類似于出汗的衄血,或者口渴,這點有別于陽明病的“戰(zhàn)汗”。 2.2 太陽病的癥狀?《傷寒論》太陽病的定義非常明確,那就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后世醫(yī)家有的總結為“一份惡寒一份表”,也說“一分浮脈一分表”,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概括。在臨床的過程中,往往吃著藥,天氣沒有變化就出現了感冒的癥狀,流鼻涕,惡寒諸癥,如果不明白六經氣化的傳遍,那么就很容易出現誤治。一般針對這種情況,一是繼續(xù)服用原方,發(fā)熱惡寒的癥狀會很快就消失;一是改用太陽表證諸方。 3. 陽明病 3.1 陽明病的定義?在《靈樞·百病始生》中,疾病如果在皮毛沒有好,“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在絡之時,痛于肌肉,故痛之時息,大經代去,留而不去,傳舍于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于俞,在俞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jié)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與扁鵲見蔡桓公論及的基本一致:“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意為肌表疾病在傳變的過程中再深入的話就會進入到腸胃,那到了腸胃是什么情況呢?其實就是《傷寒論》中的陽明病了。何謂陽明?。?/span>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問曰:緣何得陽明???答曰:太陽病,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者,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病也”。 所謂的陽明病,其實就是“胃家”有邪氣,腸胃之中有疾病了,而且是實邪。陽明病也分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根據的理由是疾病由不同的路徑傳變過來的。太陽陽明就是所謂的脾約,其實和太陽陽明合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礎,而少陽陽明與柴胡類證有很大的關系,正陽陽明就是本來就有胃氣實的情況,如果單獨的在《陽明病篇》語境下理解三種陽明病,其實很難窺其全豹,但是如果放在整本《傷寒論》之中,就很好的理解了。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判斷陽明病的方法:“若不轉矢氣者,無燥糞,不可攻”,有放屁的情況,則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沒有則不行。這種情況是陽明病比較嚴重的情況了,在現實的臨床中,如果疾病治療到了陽明經,很多情況會出現,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轉矢氣”、胃口大增。 3.2 《傷寒論》中陽明病痊愈過程中出現的癥狀?通觀整本《傷寒論》服用湯劑之后的反應,陽明病會有“濈然微汗出”的表現:“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痊愈的時候也會有出汗的表現:“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瓣柮鞑?,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很顯然,陽明病欲解是“身濈然而汗”,這與太陽病的“微汗”是有很大差別的,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說:“手足汗出者,為熱聚于胃,是津液之旁達也”,其中陽明病的濈然汗出就是津液旁達的表現。 “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這個也是比較典型的陽明病反應,我們知道,在溫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陽明病,甚至有的醫(yī)家如曹穎甫、陸懋修等得出溫病就是陽明病的結論,不可否認很多溫病的發(fā)生是跟胃氣的虛弱(包括中焦有濕熱)分不開的。在溫病學家的視野中,經常談到“戰(zhàn)汗”,溫病學家認為戰(zhàn)汗是正邪紛爭的結果。 3.3 溫病中溫病痊愈出現的反應?后世溫病學家在解釋戰(zhàn)汗時也多跟胃氣聯系在一起:“邪在氣分,可冀戰(zhàn)汗,法宜益胃者,以汗由胃中水谷之氣所化,水谷氣旺,與邪相并而化汗,邪與汗俱出矣”! 溫病學派對戰(zhàn)汗的認識顯然不如張仲景來的直接,在溫病學看來戰(zhàn)汗只有溫病才有,而傷寒卻沒有。這是孤立看問題,沒有全面的把握傷寒與溫病的共同特點。 王孟英《溫熱經緯》[6]說:“上第二章,以心肺同居膈上,溫邪不從外解,易于逆?zhèn)鳎适坠?jié)言內陷之治,次明救液之法,末言不傳營者,可以戰(zhàn)汗而解也。第邪既始終流連氣分,豈可但以初在表者為釋?蓋章氏疑益胃為補益胃氣,故未能盡合題旨”。 戰(zhàn)汗的過程,在熱病的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如果是胃氣虛自然難以戰(zhàn)汗,所以必須益胃。如果是胃氣足,自然而然就會戰(zhàn)汗而解。在戰(zhàn)汗的過程中,如果邪氣深入三陰了,此時還實施戰(zhàn)汗,就會出現汗出邪氣仍在的情形。如果邪氣正好在陽明胃,此時戰(zhàn)汗剛好會出現膚冷一晝夜,然后豁然而愈。如果邪氣尚在表而戰(zhàn)汗,那么就會出現外感而用補藥的現象,出現陰陽交的情況了。傷寒是從六經的角度看邪氣的深淺,而溫病則沒有如此的層次感,這也是傷寒與溫病的差別之一,不過能使人體出現戰(zhàn)汗而解的小柴胡湯其實也是以人參為重(陳修園語)的方劑,但是小柴胡湯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病在少陽自然可以使用,如果病在太陽也可以適當地使用,病在陽明也可以使用,但是時機非常重要。 病本在少陽,經過正確的治療直接成了陽明病,而且表現出陽明病的癥狀,最后以汗解痊愈。這也是小柴胡本來是少陽方,卻可以出現在陽明病的原因,小柴胡的功在于和解,但是和解之后病從少陽傳到了陽明,自然會出現“發(fā)汗”的情況了,所以小柴胡湯本來不是發(fā)汗之劑,卻可以起到發(fā)汗的效果。 再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來是小柴胡湯證,病在少陽,通過服用柴胡湯得到解除,也可以是自然的津液回復,得大便則自然解除疾病了。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病,當病邪到達陽明時就會出現陽明的癥狀,這是疾病向愈的表現。 又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服藥后,“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出現下利的情況。桃核承氣湯是治療熱結于少腹,不過此熱是瘀熱互結,如果有表證必須先解表,如果沒有表證方可服用桃核承氣湯。 3.4 陽明病的轉歸?陽明病如果治療得法,譬如三承氣湯證,服用藥之后直接痊愈,如果邪氣自表入里藏于肌肉,往外發(fā),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出現太陽病,不過此時出現的太陽病很多機會伴隨著陽明津液不足,太陽表被寒邪封住。 4. 少陽病?少陽病在《傷寒論》中所占篇幅非常小,只有11條,綱領性條文是“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其實這種反應在用藥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嗓子干癢,口苦,一般太陰病服用治療脾胃病的方劑之后都能出現所謂的“口苦”“頗欲吐”,從太陰的“吐”到“欲嘔”之間很難辨別,所以一般來說不容易觀察到。可能這也是在《靈樞·百病始生》及扁鵲見蔡桓公論疾病的傳變的時候也沒有論及此問題的原因。但是 5. 太陰病 5.1 太陰病的定義?疾病在傳變的過程中經歷了三陽經的病程,自然會進入到三陰經,如《靈樞·百病始生》中所說:“在腸腎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秱摗分械恼撌鼍透雍啙嵙耍骸案?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疾病傳變到太陰的反應主要是“吐”與“瀉”。 5.2 太陰病的轉歸的幾種類型?其實在治療的過程中,從少陰病治療到太陰病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記得原來在跟盧崇漢老師出診的時候,有一個患者吃了盧老師開的方子,竟然出現了腹瀉的反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患者也抱怨,有人認為這個不是吃藥出現的反應,應該是患者自己吃錯了東西出現的反應。其實不然,以個人的臨床經驗,吃了附子之后,絕大多數的患者都可能出現這種反應,這是一種從“少陰病”轉變到“太陰病”的過程。陸淵雷先生曾根據經驗總結:“柴胡湯之暝眩,多作戰(zhàn)汗;瀉心湯之暝眩,多為下利;諸烏附劑,多為吐水,其他則殊無 其實“諸烏附劑,多為吐水”跟所謂的“腹?jié)M而吐”是一致的,至于為什么會出現腹瀉與吐水的差別,估計跟附子的配伍有關,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從“少陰病”治療到“太陰病”的時候,會出現太陰病相應的反應。 “瀉心湯之暝眩,多為下利”,五個瀉心湯,其中的甘草、生姜、半夏瀉心湯,本來就是太陰方,張仲景在《傷寒論》生姜瀉心湯下解說道:生姜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并瀉肝法。瀉心湯本來就是治療太陰病主方理中丸之變方,所以吃了瀉心湯之后出現太陰病的癥狀,是正常反應。 《傷寒論》中太陰病比比皆是,如十棗湯證中:“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十棗湯本來是治療太陰病的,但是放在太陽篇,治療之后出現太陰病的癥狀,癥狀出現之后,疾病得以解除。 又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服用雞鳴散之后出現瀉下反應:“當下黑糞水,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氣也。至早飯時,必痛住腫消。只宜遲吃飯,使藥為作效,此方并無所忌”[7]。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痛風患者經常出現這種反應,這是從少陰病治療到太陰病的一種反應。 6. 少陰病 6.1 少陰病的定義?少陰病,或者厥陰病,在扁鵲論醫(yī)與百病始生之中都沒有論及,或者說沒有明確地論說,百病始生篇說:“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俞脈,或著于伏沖之脈,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腸胃之募原,上連于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顯然沒有明確地指出,邪氣到了什么層次,但是仲景卻非常明確的提出了概念,并辨證施治?!吧訇幹疄椴?,脈微細,但欲寐”,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瞑眩反應”,何為瞑眩?《說文解字》[8]說:“眩,目無常主也。瞑,翕目也”。所以眩瞑其實就是眼睛不定,總想閉著,這就是“少陰病,但欲寐”,所以瞑眩反應只有一個,那就是“但欲寐”,也就是少陰病。那么,什么情況下能夠出現眩瞑? 少陰病欲解有很多表現,比如:“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會出現手足溫的情形,這個時候陽氣回復,溫分肉的功能正常發(fā)揮。還有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但欲寐”,但是只有再深一層次的厥陰病往外治療時才會出現“但欲寐”。 6.2 少陰病的轉歸?在治病的時候,從厥陰治療至少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疾病脫離了厥陰、少陰,基本上就沒有死亡的危險了,但是要出現“眩暝反應”需要有一定的功夫,如何判斷病在厥陰,厥陰病如何使用藥物,這些都要醫(yī)者能很好的把握病情。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陰寒盛的患者初期均可以使用附子之類的辛熱藥,應先考慮怎么樣把病邪從厥陰驅到少陰。 疾病到了少陰的層次,經過治療很有可能在少陰停留一段時間,也有可能直接變成了太陰病,也有可能直接變成三陽證,如果用錯了藥很有可能出現厥陰證,這些都要求醫(yī)者內心澄明。 7. 厥陰病 7.1 厥陰病的定義?厥陰病在傷寒論中是最為難懂的,所以歷來醫(yī)家的解釋莫衷一是,很多條文都難以解釋。厥陰病也是所有疾病最后的階段,疾病到了厥陰就不能再傳了,所以厥陰病之中死癥最多。這也是扁鵲見蔡桓公所謂的:“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那么,厥陰病在張仲景的觀念之中是什么意思呢?《傷寒論》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也就是說,厥陰病其實是陰陽氣不相順接,是陰陽離決的情況了,這個時候就是疾病最為重要的時候。 7.2 厥陰病的癥狀?很多疾病到了最為嚴重的時候,都會出現陰陽不相接的時候,不僅表現在四肢冷,還有的表現在四肢煩熱,亦或經脈氣血不通,出現全身“痛證”,故曰“痛則不通”。另外,所謂的“虛不受補”,患者若經脈不通,氣血不暢,就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實為厥陰病。 臨床中常見給久病之人使用附子之類的藥治療少陰病,開始效果很好,后期漸現骨節(jié)煩疼的癥狀,這是因為治病沒有按照次序來的反應。 治病有次序,這是張仲景有別于后世醫(yī)家之處,也是醫(yī)圣之所以為圣之處,疾病的傳變也是理解《傷寒論》的關鍵,懂了這些關鍵就懂了治病的次序,邪氣尚在厥陰。 7.3 厥陰病的轉歸?誠如以上的探討,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厥陰病的轉歸有很多種,第1條途徑就是從厥陰轉入少陰,出現所謂的“但欲寐”;第2條途徑則是從厥陰轉入太陰,所以在服用的過程中會出現腹瀉的情況;第3條途徑則是在治療的時候轉入陽經,最容易見的就是少陽經,也就是厥陰與少陽之間的表里相傳。前兩條途徑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很好理解的。第3條途徑則比較難理解,往往在患者在服用方藥的過程中出現胸脅苦滿、期門穴附近不可接近、心煩喜嘔等情況,在脈象上則出表現為兩關脈浮滑。 總結 這些所謂的次序,并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在病理狀態(tài)下,人的氣的流轉總體是這樣的:厥陰經過正確的治療轉入少陰的過程必然有眩瞑反應,也就是從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四肢厥冷或者四肢熱轉變成“但欲寐”;從少陰的“但欲寐”吃附子等專對少陰之藥之后出現太陰的“腹?jié)M而吐”或者“自下利”;再從太陰病治療到少陽的咽干口苦,但是這個過程比較短,比較難觀察到,然后是少陽病喝小柴胡湯而“戰(zhàn)汗而解”,或者“濈然汗出”到達陽明病層次,如果到了陽明病再使用桃核承氣湯或者葛根湯,就會出現太陽病的“頭項強痛而惡寒”了,太陽病再通過發(fā)汗的方法治療,最后痊愈。整個治療過程,或者出現一種,或者出現數種,幾乎每步都有特定的反應。 氣化的本質在于,人與天地一體,人體之氣也只是一個整體,所以每一種疾病都有六經病,非獨傷寒。正是人與天地一體,六氣也就是一氣,所以疾病的傳變會出現連續(xù)性,從厥陰到太陽,從太陽到厥陰,都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不明白氣化,六經的實質則無法理解。吃藥出現了某一反應,并不能說明疾病就痊愈了,只能說邪氣從某一經轉移到了另外一經,或者更輕了,或者加重了。 參 考 文 獻 [1] 清·張錫駒.傷寒論直解//虞舜,王旭光.傷寒類醫(yī)著集成.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346 [2] 王咪咪,李林.唐容川醫(yī)書全集.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533-534 [3]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注解//虞舜.傷寒類醫(yī)注集成.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4] 虞舜,點校.黃帝內經·靈樞.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 司馬遷.前四史·史記.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6] 王夢英.溫熱經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7] 林慧光.陳修園醫(yī)書全集.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 [8]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8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通訊作者:鄧楊春,北京市朝陽區(qū)和平街北口櫻花路甲4號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郵編:100029,電話:010-64205508,E-mail:dengyangchun23@126.com | 
|  | 
來自: 彼案 > 《六經辯證病機案例辯證六經脈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