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江大河從不缺水,從大禹治水到《水經(jīng)注》,四大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靈渠、它山堰,歷史留下了“水的文明”和“水的歷史”。 英國學者史蒂文·米森和休·米森所著《流動的權力:水如何塑造文明》,選取了一個特殊的視角帶我們走進水的世界。書中回顧了世界古代治水文明的多處遺址,也講到中國,并用“拿鐵锨的百萬勞動力”來概括,從大禹治水、都江堰、大運河、黃河到長江三峽大壩,還有山脈、河流、季風、淤泥,圍繞著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娓娓道來。
書的主旨是分析人類對水資源的爭奪、利用和管理而引發(fā)的文明興衰,其獨到之處是從水看到了生存和死亡。在漫長的歲月里,先民隨水草而居并繁衍生息——水塑造了文明,創(chuàng)造了歷史。枕水而居,是先民“詩意棲居”的化身,世界乃至我國有許多古城都是因水營建而百代不衰。水養(yǎng)育著城市的居民,南京、武漢、福州、南寧、長沙、廣州、天津等都有水穿城而過,但今天我們腳下的水已經(jīng)沒有飲用水了,水只是一個概念、一個符號。在云南與四川交界深藏于大山之中的瀘沽湖還保存著飲用水,幾年前我曾喝到過其優(yōu)質的湖水,有種近距離和大自然擁抱的感覺。但如今開通機場后,游客劇增,水質已大不如從前了。水和濕地的銳減,帶給了全球的酷熱,這樣下去水如果混亂了,地球也就危險了。
養(yǎng)水、治水、用水、惜水,對水的敬畏就是對人類文明的珍惜。老子說“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每年3月22日是世界節(jié)水日,水對于人類來說,真是“兩千年來,一個人類未曾滿足的‘渴’”。
水的浪費和污染已經(jīng)成了全世界的問題,歷史上許多戰(zhàn)爭都是因爭奪水資源而起。書中警醒世人:我們今天對待水,應該比對待石油更敬畏,不然總有一天人類在水的面前要受到懲罰。水塑造了人類文明,但也會因為無節(jié)制地浪費水而毀滅文明。
地球上因資源枯竭而消亡的文明比比皆是,河北省南部有條漳河,過去水量很大,所以才有“河伯娶親”,才有曹操據(jù)銅雀臺操練水軍并催生了繁華之都鄴城。而今漳河早已無水,十年前我去過,那里只留下一個干癟的河床,而鄴城一千多年前就沒了,銅雀臺僅留下一個大大的土堆,水的消失和文明的消亡幾乎如影隨形。前車之鑒,水可以塑造歷史,也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聽見風聲,更要能聽得見水聲,在水面前人類真的已經(jīng)走到了懸崖邊上了。
《流動的權力:水如何塑造文明》一書,為我們保護水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思維空間,對“水歷史”具有前瞻性,放大了我們對水的認識。水有流動的權力,我們在這個“權力”面前不要受到懲罰,要學會從水的歷史文化中找到當今人類生存的法則——不斷地改造自然并有節(jié)制地利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水滋潤著人類的一種純自然意義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