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謐是晉朝著名學者,著名醫(yī)家,被稱為“針灸學鼻祖”,其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 皇甫謐幼年時被過繼給叔父,由叔父母撫養(yǎng)長大。他從小便十分貪玩,不用心讀書,直到二十歲,日子還過得渾渾噩噩,甚至伙同一些游民鬼混,滋事擾民,招致很多人嫌惡,很多人認為他是傻子。 皇甫謐有一天得了很多瓜果,他將瓜果進呈給叔母任氏。 任氏說:“你今年已有二十歲了,也不知道學習,心思也不入正道,整天無所事事,怎不讓我寒心呢?《孝經(jīng)》里說‘即使每天用牛、羊、豬來孝敬父母,仍是不孝之人’,修身立德,專心學習,受益的是你自己,跟別人有什么關系呢?” 叔母對著皇甫謐流了淚,這般痛心疾首,皇甫謐深受觸動。 便說:“今后我一定會潛心讀書,讓您過上好日子?!?/p> 本以為這樣說了,叔母會感到欣慰,叔母嚴肅地看著他,說:“學習讀書是修身積德的事,你想為了我努力讀書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把讀書當成改善物質生活的方法卻不符合修身之道。只有放開這些外化的目的,讀書才能實現(xiàn)最本真,最有益于你的效果。這和他人,和我都是無關的?!?/p> 皇甫謐把叔母的話牢牢謹記在心,從此洗心革面,虛心向學,勤勉修身。 即使臥病床榻,依舊不間斷學習,田間勞作時也帶著書本,這樣日積月累,終于博覽各種典籍今兒諸子百家的著作,不僅學業(yè)有成,修養(yǎng)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皇甫謐在地方上享有盛名,皇帝召他做官,授予他官職,他卻向皇帝上奏表明自己不愿做官,并向皇帝陳述叔母的教導,他讀書修業(yè)是為了積德修身,并非為了功名利祿。 皇甫謐不看重名利,只專注在提升自己的學識和修養(yǎng)上,能夠靜下心做醫(yī)學研究,終于成了一代大家。 子發(fā)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將軍,驍勇善戰(zhàn),深得楚王賞識。 子發(fā)攻打秦國時,軍糧吃光了,子發(fā)派人向楚王求救,并叫使者順道回家探望母親。 母親使者:“士兵們怎么樣?” 使者答:“士兵們每天吃豆粒充饑。” 母親問:“將軍呢?” 使者答:“將軍每天早晚都有好飯好肉。” 等之法打敗秦國,得勝歸來,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來。 子發(fā)不解,杵在門外進退為難。 母親叫人道門外責備他:“越往勾踐討伐吳國時,有人獻上一壇美酒。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卻因此增加了五倍。 “還有一次,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往勾踐下令賜給軍士們吃,其實只有一點食物,塞牙縫都不夠,但士兵作戰(zhàn)的勇氣卻增長了十倍。 “而你呢。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饑,唯獨將軍你每頓好飯好肉?!对娊?jīng)》上說了‘喜好享樂,又不荒廢正事,賢人應該注意這一點?!馑季褪亲鍪虏荒苁Я朔执?。你指揮士兵出生入死地作戰(zhàn),你卻站在高地享樂,即使能僥幸取勝,也不能說這是正確的帶兵之道。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 聽完此番話,子發(fā)深感懊悔,向母親謝罪認錯后,才被允許進入家門。 此后,子發(fā)帶兵作戰(zhàn)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不分彼此,深受兵士們擁戴,他也因此屢建奇功。 好母親不僅在于關心孩子吃飽穿暖,更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正直品性。 養(yǎng)正氣才能修德業(yè)。 良好的德業(yè)修養(yǎng)才是孩子的精神脊梁,才能抵御歪風邪氣的侵擾,才能堅守自己的信念,才能不自私,心中有他人,才能最終成大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