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被愛的方式。 但當父母無法如孩子所希望的去愛TA, 該怎么辦? 這想必是很多父母的困惑。 前幾天,同事在加班,突然接到了女兒的電話,隔著手機聽到很大的哭聲。 她一下子慌了,趕緊起身走出去,問著怎么回事。 過了十幾分鐘后,她癱坐回座位上,眼神放空,感嘆一句: 太、難、了! 我一問,原來是同事最近項目太多,總得加班,沒時間陪女兒。 尤其在今天早上,女兒特地叮囑她早點下班,她答應了下來。 結(jié)果女兒在家里等了兩三個小時,還是沒等到,打了幾輪電話哭鬧。 說著說著,同事越發(fā)無奈: “育兒文章里都說,要看見和滿足孩子的需求。 可現(xiàn)實中有時就是滿足不了呀! 我只能和她講道理,說爸爸媽媽是在忙著賺錢,這樣才能供她上更好的學校,讓她多體諒體諒。有時候被抱怨得煩了,還會罵她不懂事。 我也知道她不開心,但我還能怎么辦呢?” 我深深地感受到同事的無能為力,也知道這是很多父母的現(xiàn)狀: 孩子想要報很貴的課外班,班里一半同學都去了,但我滿足不了他,怎么辦? 只有離開孩子到城市打工,才能養(yǎng)活幾口人,這時陪不了孩子,怎么辦? 孩子想讓我每天親自去接送,但工作不允許,怎么辦? 陷入這些困境后,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感到挫敗、無奈、甚至自我攻擊。 有的父母會選擇回避,哄一哄,轉(zhuǎn)移話題; 有的父母努力和孩子講道理,希望獲得理解; 有的父母開始忍不住指責孩子不懂事..... 但這些做法,本質(zhì)上還是在否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 如果非要問“怎么辦”的話,我想說: 說再多道理,不如一句“對不起”。 02 我能理解中國父母喜歡保持權(quán)威,很難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做錯了事情。 也知道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是無意的。 但傷了孩子后, 父母能不能真誠地認錯和道歉, 對孩子來講非常重要。 備受關(guān)注的節(jié)目《少年說》里,很多孩子在天臺上喊話,希望父母能改變一下,例如: 不要打壓,多表揚和肯定; 少點加班,多些陪伴; 不要總偏心妹妹,教訓自己等等...... 但孩子們也常遇到這樣的困境—— 無論他們喊得多真誠,父母們依舊無法直面自己對孩子的傷害。 相反,他們還一遍遍地和孩子講著道理: 不打壓你就飄了; 我少陪你,才能多賺錢; 你要學習孔融讓梨,多讓妹妹...... 一般聽到這些道理后,孩子們會試圖再補充幾句,此時若再被父母堵回來,他們就只能直接在天臺上哭,但一句話也說不出。 內(nèi)心充滿著悲傷和委屈。 我敢說,父母傷害到孩子之后,不認錯不道歉,等于給孩子一擊“二次傷害”。 首先,父母不認錯,讓孩子陷入無助。 就像天臺上的孩子們一樣。 無論他們說什么,都會要求體諒和懂事,那還能怎么辦? 只能陷入一種“無論我說什么都沒用”的無助里,暗自傷感。 其次,父母不道歉,是在否認和壓抑孩子的委屈。 當被傷害時,孩子會感到受傷、委屈、憤怒甚至恨意,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和釋放。 此時父母的道理和責怪,其實是在告訴他們: 你的憤怒是錯的,你不應該發(fā)泄情緒。 這些壓抑久了的情緒,會形成抑郁的根源。 第三,父母不道歉,孩子只能自己“背鍋”。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 
 如果此時父母沒有解釋和認錯,把問題承擔起來,甚至還指責孩子不懂事。 那么在孩子內(nèi)心,自己就是問題的根源。 就像同事的女兒。如果同事一直不回家不道歉,而是講道理和指責,那么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陪伴,所以媽媽才會這樣對自己。 久而久之,她會對自己有著巨大懷疑和否定,導致日后的自卑和低自尊。 03 曾經(jīng)有個朋友,找我聊過感情上的事情。 她發(fā)現(xiàn),每當戀愛談到一定程度,只要對方偶爾沒有給到她想要的回應,她就會惴惴不安,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例如發(fā)微信。 有時候?qū)Ψ絼偤脹]空回復,或者回復的語氣很平淡,她就會敏感地想到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么。 聊了很久我才發(fā)現(xiàn),這種“我不好”的信念從她很小的時候就根植內(nèi)心。 她是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去城市打工,她和妹妹留下來和奶奶一起生活。 每次父母過完年離開,她就會很傷心,感覺到自己被無情地拋棄了。 當看著周圍的同學都有爸媽陪伴時,她有種深深的被厭棄感,總覺得在父母的離開,是因為自己很差勁,不值得被用溫情和陪伴來對待。 而奶奶常說的“為了養(yǎng)你們,他們才要那么辛苦”,更讓她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不好的負擔。 后來她努力讀書,成績考得很好,以此向父母證明“我在變好”,但卻始終無法放下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懷疑和否定,容易在人際關(guān)系中很緊張。 如果在那時父母真誠地負起責任,并和孩子道歉,告訴她: 這是父母無可奈何的一個決定,不是你的問題。 如果這讓你感到很委屈和傷心,是爸爸媽媽的錯,對不起。 那么即使無法改變現(xiàn)狀,但無形中會讓孩子知道: 我們離開不是因為你不好。 你的委屈是被允許的,你可以對我發(fā)脾氣。 也許她就不必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至于那么的自我懷疑。 04 最近在追一部美劇《我們這一天》。 豆瓣評分高達9.5分。 劇中一對父母用教科書式的家庭教育,努力地愛著他們的孩子們。 其中兩段父母的道歉,暖哭了很多人。 這部劇中有一對父母,三個孩子:哥哥凱文,妹妹凱特,加上一個領(lǐng)養(yǎng)的黑人男孩蘭德爾。 三個孩子都有他們各自的問題。 >>蘭德爾被生父拋棄,因此一直活在自卑和恐懼當中,一直努力扮演一個完美的形象以免被再次拋棄。 >>凱特從小就備受肥胖問題困擾,甚至被同齡的漂亮女孩子當面羞辱,因此她格外憎恨自己。 >>凱文從小就是個帥氣英俊受歡迎的孩子,但是在家里,爸爸媽媽總會格外關(guān)注相對弱小的弟弟和妹妹,他成了最被忽視的孩子。 有一天他們一家人去公共游泳池玩,那天人很多,爸爸媽媽根本無法同時照看這三個孩子。 凱特因為肥胖被同齡女孩子指指點點嘲笑,爸爸在努力安慰她;蘭德爾跑去外面玩,媽媽去找他;凱文照常被忽視,自顧自地玩。 過了一會,凱文不小心游到了深水池,被水淹沒了頭頂,他慌亂地朝爸爸那邊張望,希望獲得注意,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 千鈞一發(fā)之際,他抓住了泳池的鏈條,成功自救。但他的心已經(jīng)和泳池里的水一樣冰涼徹骨。 從泳池出來后,凱文生氣又委屈地沖著爸爸媽媽一頓叫嚷: “你們就知道關(guān)心凱特今天是不是吃太多了,關(guān)心蘭德爾是不是又因為被領(lǐng)養(yǎng)的事情而難過了,而與此同時我呢?想不到吧!我差點死了!” 媽媽非常驚訝,張開嘴想要反駁什么,爸爸迅速阻止了她,并把不怎么情愿的凱文帶到一邊。 他開始向凱文道歉: 對不起,對不起,我應該一直看著你的。 我知道我比你大,但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我有了你們?nèi)齻€(有時候會顧不到每個人),我在努力當一個好爸爸。 對不起,我本該一直在你身邊的,我以后也會一直在你身邊的,好嗎? 凱文聽完之后,內(nèi)心的憤怒消退了很多。 后面的生活中,父母還是會不時忽視凱文。 但有了這一次的道歉,凱文對父母一貫的委屈和恨意有了極大的消解。 無獨有偶。 黑人小孩蘭德爾,也在親生父親的道歉后,有了新的人生。 從小被遺棄在消防站的他,內(nèi)心一直覺得“被拋棄”是自己的問題,于是逼著自己獲得極大的成就,片刻都不敢松懈。 當他36歲生日那天,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于是他放下工作到了親生父親的家,把這36年想責怪父親的話都惡狠狠地說了出來。 聽到這些話之后,他的親生父親沒有生氣,沒有辯駁,而是坦誠地認錯和道歉。 
 父親還解釋到,當時他還是一個吸著毒的流浪漢,已經(jīng)忘了對孩子干了什么。 不過的確可能把孩子放在消防站,因為那是他很喜歡的地方。 最后,他表揚蘭德爾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聽完這些話之后,蘭德爾知道了被遺棄不是父親的有意行為,更不是自己的錯,這也意味著他不再需要時刻完美,來避免被拋棄。 并且,他從父親身上得到了發(fā)泄憤怒的權(quán)利,也獲得了他日日夜夜所盼望得到的: 父親對自己的愛和肯定。 從那以后,他原本嚴苛的生活有了松動。 后來有一次他在重要場合搞砸了表演,但不再苛責自己,而是接受了一切結(jié)果。 他告別了那個追求完美的自卑的自己,真正地做到自我接納。 這與父親的那次道歉息息相關(guān)。 在那看似短短的幾句話,其實是在告訴孩子: 對不起,你的感受是對的。 我的確傷害了你。 你有權(quán)利發(fā)泄情緒,因為是我的錯。 你不必自我否定,因為是我的問題。 我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但我愛你。 這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漫漫一生,無意傷害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若想孩子在受傷后能少點委屈,不必壓抑,不必遲疑地過好后面的人生,那父母需要把自己的責任留給自己。 真誠地向孩子說一聲: 對不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