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么一個有趣的實驗: 讓十幾位素不相識的人,圍坐到一張圓桌邊,給他們幾個很普通的問題,不限時間地討論。 不久以后,他們中間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一個“頭”,其他人有意無意地認同他的權(quán)威并且接受他的建議。 這個人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別人并讓別人不知不覺地服從他。 這種力量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卻又極其清晰、真實、可感的存在。 這并不僅僅源于對方的權(quán)力地位,更源于一種從強有力的個性中彌漫出來的氣場。 很多優(yōu)秀的人,他們品性各異,氣質(zhì)不同,但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能夠使周圍的氣氛、環(huán)境被他的言行舉止控制住、吸引住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威懾力。 這種控制與吸引,并不緣于某種夸張激烈的表演性的情緒,而是基于一種明確的自控能力。 就像在一個繽紛的晚會上,一個身著黑色禮服的女子,很靜默地便把大家的視線吸引到她身上。 而另外一些人,也許他們更博學、更富有、更顯赫,但就是沒有那種力量感。 前者雖然衣著簡樸、言語不多,但你馬上能在一大群人中強烈地覺察到她磁性般的存在; 而后者即便衣著醒目、派頭十足,那種千人一面的無力感,還是使他們難免黯淡。 《獲取成功的精神因素》的作者克萊門特·斯通對這種神奇的心靈力量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一個擁有心靈力量的人,他也許是一位宗教領(lǐng)袖,也許是一位黑帶柔道高手,也許是一位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起大公司的總裁。 他們?yōu)榱诉_到現(xiàn)在這個目標,必定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必須全神貫注,放棄許多日常欲望,做出許多犧牲,體驗許多挫折的滋味。 在這樣一個長時期磨煉之后,他們的心靈已經(jīng)變得非常強勁、堅忍、健全、平衡,這種力量的獲得,沒有天賦,只有依靠時間的修煉。”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力量,它就如同依附在他身上,成為他的一個組成部分,再也無法被剝奪,因為這種力量并不是外在的權(quán)力、地位、財富,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信、自制、自尊。 一個人擁有了這種力量,同時也就擁有了控制這種力量的能力,這就像一個暴發(fā)戶會熱衷于炫耀財富,而成功的大企業(yè)家絕不會沉湎于恣意揮霍; 一個街頭流氓會尋釁滋事,而一個黑帶柔道高手卻不可能輕易地大打出手——力量與控制這種力量的能力,是在那個漫長的磨煉過程中,同時逐漸獲得的另一種財富。 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心靈力量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 一個人倘若能夠真正地控制自己,也就能控制外界。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共同的人性弱點:怯弱、猶豫、敏感、沖動、懈怠、易變……面對復(fù)雜的身外世界,他們往往難以把握自己。 他們未必缺乏知識與才能,而是缺乏選擇的自信。 而一個擁有這種自信、自制力量而不受制于任何外界影響的人,也就自然地成為人們心靈可以依賴的“領(lǐng)袖”。 這就是那句古老的格言所說的:“一個人,征服了自己,也就征服了世界。” 一切美德都來源于自我控制。一個被沖動和激情支配的人也將會失去全部的道德自由。他會隨波逐流,成為強烈欲望的奴仆。 ——《成功之道全書》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是必須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的。 莎士比亞說過:“人類能夠為尚未發(fā)生的事情做好準備,這也是因為人類有著自我控制這一美德。” 人類之所以優(yōu)于其他動物,靠的是良好的道德自由。 自我控制幫人類控制本能的沖動。 物質(zhì)生活和道德生活也是靠自我控制區(qū)分開來的。 品格的主要基礎(chǔ)也是這種自我控制能力。 在《圣經(jīng)》中,掠奪成性的強者不會受到稱贊,只有對能夠支配自己靈魂的人,才會給予高度的禮贊。 那些能夠控制自己思想和言行的人才是堅強的。要想成為一個圣潔的、有道德的、能夠自我節(jié)制的人,你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保持純潔的心靈。 習慣通常決定著一個人的品格。 在不同意志力的控制下,習慣可能成為仁慈的主人或是可怕的暴君。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是快樂的臣民,抑或是充滿奴性的奴仆。 習慣可以讓我們走向成功或是毀滅。 嚴格的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習慣。 那些流氓無賴和沒見過世面的鄉(xiāng)村青年,以及很多看上去沒有明天的人,他們也能在嚴格訓練后成為堅強勇敢、樂于犧牲的人。 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會在戰(zhàn)場或是如莎拉·桑馳號起火的危難時刻顯示出真正的勇敢,他們能夠冷靜判斷,并且表現(xiàn)出英雄般的氣質(zhì)。 性格的形成受到道德訓練的重要影響。 正常的生活秩序會因為缺少道德約束而變得混亂。正常生活秩序要靠培育自尊意識、進行服從的教育和增強責任感來維持。 那些遵法守紀的人一定都是能夠自力更生和自我控制的人。 道德品質(zhì)會因他的良好道德訓練而變得高尚。 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讓他的道德變得高尚。他要想不被嗜好所支配或是失去理智,他就必須堅守良心和道德的法則。 郝伯特·斯賓塞說:“那些有理想的人類追求的偉大目標就是——嚴格的自我控制。他們不會受到欲望的左右,也不會被沖動掌控。他們會在深思熟慮后做出行動。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這樣。” 有這樣一件事記載在西摩本尼克夫人的回憶錄里,說明了嚴格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說道:有位女士同丈夫游歷了歐洲大陸,他們參觀過許多精神病院。在觀察了許多病人后,這位女士認為,大多數(shù)精神病人與孩子很相似,就像沒長大一樣。他們在童年的時候,愿望往往被輕易地滿足了——這種情況很少會出現(xiàn)在受到良好自我約束訓練的大家庭里。 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性格、健康和早期道德訓練的影響,可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克制。 對于嗜好和習慣,一位優(yōu)秀教師如此評價道:“它們對幸福的影響很大,可是它們可以像語言一樣教授給人。” 約翰遜博士也為自己憂郁的氣質(zhì)而苦惱,這是由于不幸的童年生活而造成的。 但是他說道:“一個人性格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意志決定的。” 我們能夠養(yǎng)成容忍和滿足的習慣,同樣也會養(yǎng)成喜歡抱怨、貪得無厭的習慣。 對于一些很大的幸福,我們可能看得很不重要,可是對于一些不良行為,我們卻夸張地進行描述。 我們會因此受到細微苦難的擺布而使氣質(zhì)變得病態(tài),可是我們也有機會不受影響,保持開朗的氣質(zhì)。 要是我們能夠充滿希望,樂觀向上地看待事物,我們就能如同受到良好習慣影響般健康地成長。 約翰遜博士認為:“要是人們都能夠去關(guān)注事情好的一面,就會獲得一筆不斷增加的巨額財富。” |
|
|
來自: 微微傳奇 > 《心態(tài)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