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癬病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癬病的藥物,該藥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組成:稱取川烏10克,草烏10克,斑蝥10克,狼毒10克,雄黃10克,紅花1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該藥物的使用方法是:將以上藥物烘干研磨成細粉未,相互混合均勻,用香油100克調配成糊狀敷患處,敷后用紗布包緊24小時,用藥后,患處流黃水,發(fā)現癢腫,停藥后會自然消失,癬病患者24小時換藥一次。該治療癬病的藥物,經過臨床使用論證,患者使用5~10次,對治療片癬、錢癬和干癬療效較好,并減少患者的痛苦,且又易于接受、標本兼治、使用簡單方便、見效快、費用低、藥物易得、易制備等優(yōu)點,無任何毒副作用,保證了患者用藥的安全。 【專利說明】治療癬病的藥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癬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0002]癬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者是指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的皮膚病。如牛皮癬、奶癬等。本節(jié)所敘為狹義之癬,系指發(fā)生在表皮、毛發(fā)、指(趾)甲的淺部真菌病。如鵝掌風、禿瘡、紫白癜甩等,雖未以癬命名,但屬西醫(yī)淺部真菌病的范疇。《諸病源候論?癬候》 云:“癬病之狀,皮肉隱疹如錢文,漸漸增大,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因其發(fā)生部位的不同, 而名稱各異。臨床上常見的癬病有:發(fā)于頭部的白禿瘡、肥瘡,發(fā)于手部的鵝掌風,發(fā)于足部的腳濕氣等。癬病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傳染性的特征,它一直是皮膚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0003]癬(tinea)是霉菌引起傳染性皮膚病,可分淺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如肛周皮膚癬屬于淺部霉菌病。它多由股癬蔓延至肛門、會陰、臀部所致。夏季多發(fā),冬季少見,中醫(yī)學記載的陰癬、圓癬、癘瘍風、紫白癜風等類似于本病。 [0004]由于生活、起居不慎,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感染淺部真菌,諸邪相合,郁于腠理;淫于皮膚所致。發(fā)于上部者,多兼風邪,而發(fā)為白禿瘡、肥瘡、鵝掌風等;發(fā)于下部者,多為濕盛,而發(fā)為腳濕氣等。風熱偏盛者,則多表現為發(fā)落起疹、瘙癢脫屑;濕熱盛者,則多滲液流滋、瘙癢結痂;郁熱化燥,氣血失和,肌膚失養(yǎng),則皮膚肥厚、燥裂、瘙癢。 [0005]中醫(yī)學診斷,癬是由外受風毒,凝聚皮膚,甚則皮膚不能濡潤;或由于風寒外襲,營衛(wèi)失調;或風熱侵入毛竅,郁久血燥;或沖任失調,營血虧耗,血虛生風化燥等致皮膚失養(yǎng); 或被風濕所侵,留于腠理;或久居濕地,水漿浸潰,濕邪外浸,郁于皮膚;或因汗衣濕溻,淹淅肌膚,復受日曬,暑濕侵潰毛竅,而成本病。 [0006]現代醫(yī)學認為,癬是由霉菌所致,而霉菌種類繁多,絕大多數不會致病,其中一小部分為條件致病菌,可存在于人的皮膚、粘膜、腸道等處。正常情況下,各菌群間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平衡代謝。但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體內菌群失調,當人體皮膚破損,抵抗力下降時,致病性霉菌則大量繁殖,侵入皮膚,皮下組織而引起癬的發(fā)生。本病多是接觸接觸傳染,如通過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癬傳染致病。環(huán)境條件亦有影響,如在溫熱季節(jié)和潮濕地區(qū),肛門皮膚受輕微損傷,容易發(fā)病。 [0007]癬是較頑固的疾病,極容易復發(fā),對很多藥都敏感,但治療結束后一定時間內仍可以復發(fā)。目前治療癬病的外用藥物多選用丙烯胺類、唑類或其他種類抗真菌藥劑或藥膏(如蘭美抒外用藥膏、達克寧、美克、派瑞松等),此類藥品大多屬于抑菌藥,療程長,腳氣癥狀頻繁復發(fā),而且還可能產生局部皮膚發(fā)生紅斑、搔癢、刺痛以及皮疹等不良反應。口服抑菌藥有蘭美抒(特比奈芬)、斯皮仁諾(伊曲康唑)、大扶康(氟康唑)等,雖然療效較好,但同樣存在療程長,復發(fā)頻繁;口服殺菌藥有特比萘芬(如蘭美抒口服片),效果明顯,療程短, 復發(fā)率有所降低。但這些口服藥物副作用較大、禁忌癥較多,如肝功能不良者忌用、不宜過多、過長時間使用等。目前,在醫(yī)藥行業(yè)中,用于治療癬病的藥物品種繁多,當時便可緩解癥狀,但是很難達到徹底除根,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fā)明內容】 [0008]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癬病的藥物,對治療片癬,錢癬,干癬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該藥物組方科學合理,對各種類型的癬病療效顯著,無任何毒副作用而且愈后不易復發(fā)。 [0009]本發(fā)明的成分和配比: 川烏10克,草烏10克,斑蝥10克,狼毒10克,雄黃10克,紅花10克,冰片10克,硫磺 10克,香油100克。 [0010]本發(fā)明的藥理為: 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一般炮制后內服。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經痛及風濕的鎮(zhèn)痛劑。 [0011]草烏,味苦辛,大熱,有大毒。入肝、脾、肺經。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消腫。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破傷風,頭風,脘腹冷痛,痰癖,氣塊,冷痢,喉痹,癰疽,疔瘡,瘰疬。 [0012]斑蝥,味辛;性溫;有毒。入大腸、小腸、肝、腎經。攻毒蝕瘡;逐瘀散結。主癰疽; 瘰疬;頑癬;經閉;癥瘕;癌腫。用于癥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疬,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 [0013]狼毒,味苦;辛;性平,有大毒。歸肺經。瀉水逐飲;破積殺蟲。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結核;疥癬。 [0014]雄黃,燥濕,祛風,殺蟲,解毒。治疥癬,禿瘡,癰疽,走馬牙疳,纏腰蛇丹,破傷風,蛇蟲蟹傷,腋臭,臁瘡,哮喘,喉痹,驚癇,痔瘺。 [0015]紅花,性溫,味辛,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經血不調,產后腹痛,癥瘕,外傷瘀血腫痛, 癰疽腫痛等癥。 [0016]冰片,味辛、苦,微寒;歸心、肝、肺經;清香宣散,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熱病高熱神昏,中風痰厥驚癇,暑濕蒙蔽清竅,喉痹耳聾,口瘡齒腫,瘡癰疳痔,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0017]硫磺,酸,熱,有毒。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癬,濕疹,癩瘡。 [0018]香油,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本膳用梨,味甘、微酸,性涼,有清熱化痰,生津潤燥的作用,能治支氣管炎、肺熱咳嗽。生姜,能化痰止咳。 [0019]其制作工藝及治療方法為:稱取川烏10克,草烏10克,斑蝥10克,狼毒10克,雄黃10克,紅花1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該藥物的使用方法是:將以上藥物烘干研磨成細粉未,相互混合均勻,用香油100克調配成糊狀敷于患處,敷后用紗布包緊24小時,用藥后,患處流黃水,發(fā)現癢腫,停藥后會自然消失。該藥物不可用于會陰,面部,小兒慎用。癬病患者24小時換藥一次,一般使用5~10次即可治愈。本發(fā)明的藥物對片癬、錢癬和干癬效果特別顯著。 [0020]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治療癬病的藥物,經過臨床使用論證,患者使用5~10 次,對治療片癬、錢癬和干癬療效較好,并減少患者的痛苦,且又易于接受、標本兼治、使用簡單方便、見效快、費用低、藥物易得、易制備等優(yōu)點,無任何毒副作用,保證了患者用藥的安全。具體實施例 [0021 ]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0022]其制作工藝及治療方法為:稱取川烏10克,草烏10克,斑蝥10克,狼毒10克,雄黃10克,紅花1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該藥物的使用方法是:將以上藥物烘干研磨成粉未,相互混合均勻,用香油100克調配成糊狀敷患處,敷后用紗布包緊24小時,用藥后,患處流黃水,發(fā)現癢腫,停藥后會自然消失。該藥物不可用于會陰,面部,小兒慎用。癬病患者 24小時涂抹一次,一般使用5~10次即可治愈。對片癬、錢癬和干癬效果特別顯著。 [0023]經過2年來對100例癬病病癥的臨床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治愈率達90%,顯著率達94%,總有效率達98%。 [0024]治療方法:癬病患者24小時涂抹一次,一般使用5~10次即可治愈。 [0025]療效評定 治愈:皮損完全消退,臨床癥狀消失,無不適癥狀; 顯著:臨床癥狀大部分消退,無不適癥狀; 有效:臨床癥狀消退50%,局部有瘙癢; 無效:臨床癥狀消退不足10%或加重。 [0026]典型病例: 病例1.趙某,女,31歲,患者不明原因頭部皮膚紅色斑疹及脫屑,伴有明顯瘙癢。病后曾在當地醫(yī)院治療,治療效果不佳。診斷為片癬,使用本發(fā)明的藥物5次后斑疹及脫屑消退,病情明顯好轉。 [0027]病例2.文某,男,54歲,患者腹部有幾處黃豆大小的紅色丘皰疹、斑疹,逐漸向周圍擴展,伴有明顯瘙癢。診斷為體癬,使用本發(fā)明的藥物7次后,治愈。 [0028]病例3,高某,男,38歲,患者兩大腿內側皮膚斑疹,伴有明顯瘙癢。診斷為錢癬,使用本發(fā)明的藥物10次后,治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癬病的藥物,其特征是:該藥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組成:稱取川烏10克,草烏10克,斑蝥10克,狼毒10克,雄黃10克,紅花1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將以上藥物烘干研磨成粉未,相互混合均勻,用香油100克調配成糊狀敷患處,敷后用紗布包緊24小時。 【文檔編號】A61P31/10GK103520305SQ201310458684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0月5日 【發(fā)明者】孫建合 申請人:孫建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