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十分重要。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 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于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里,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1 脾氣暴躁的父母 養(yǎng)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位教育學家曾說:“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fā)脾氣。” 發(fā)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父母脾氣越大,孩子教育效果就越差。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努力給孩子提供良好吃好穿。 但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對孩子大吼大叫地發(fā)脾氣。 我們重視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卻經(jīng)常忽視了給孩子精神上的保護和滋養(yǎng)。 生活在這種脾氣暴躁的家庭氛圍中,孩子一定少不了以下這幾點災難: 一是孩子長期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中,想擺脫,卻無法擺脫掉。 二是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壓抑而扭曲,給孩子的人格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三是孩子沒有安全感,不想回到這樣的家庭中,只想著遠走高飛和逃離。 曾看過一篇文章,里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20多歲的女生說,她有一對脾氣非常暴躁的父母,經(jīng)常對她大吼大叫。 從她懂事開始,她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沒有一天感覺到幸福。 她變成了一個性格執(zhí)拗,別人眼中陰沉的人,沒有小伙伴喜歡她。 參加完高考后,她大哭了一場,她覺得自己終于可以脫離父母了。 印象最深的是女生說了這樣一句話:“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好像我這款棉襖是s號,而我爸媽要穿L號,穿上不但不貼心,反而勒心?!?/strong> 很多孩子長大后,最深的傷痛就是來自父母陰晴不定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外邊都端著,不會輕易坦露自己的情緒。 但是一進家門,放松了自在了,于是陰沉著一張時可以打雷下雨的臉,看啥啥都不順眼,一順心就發(fā)脾氣。 家里的空氣是凝結的,壓抑到孩子無處可逃,孩子如何能感受到幸福呢?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幸福感極低。 因此,在這里急切地呼吁脾氣暴躁的家長們,請一定要好好克制自己的暴脾氣。 2 事事包辦的父母 把孩子養(yǎng)成了“巨嬰” 中國的父母絕對是吃苦耐勞的最佳模范。 喂孩子吃飯,給孩子穿衣,收拾玩具,幫孩子處理同伴之間的小摩擦…… 樣樣代勞,事事包辦,這樣的直接結果是孩子什么都不會干,也不認為應該自己來干。 網(wǎng)上曾有一個話題:什么樣的家庭,最容易傷害一個孩子? 有位知名主持人的答案是:為孩子包辦所有的家庭。 包辦一切的父母,最終只會培養(yǎng)出一個超級的巨嬰。 看《變形記》時,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個16歲的少女,刷新了人們的三觀。 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媽媽幫她穿衣服、穿襪子,卷褲腳,姑姑幫她剪趾甲,就連吃飯都要人喂。 錄節(jié)目前,她媽媽一邊喂她,一邊擔心:去那邊就沒有人喂了。 她可以將20塊錢買進的手機殼,最終以2元的價格賣掉。 事后為了慶祝自己做生意賺了幾十塊錢,輕輕松松吃掉了一頓數(shù)百元的宵夜。 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但是她的父母卻認為這沒有什么不妥,女孩子就應該“富養(yǎng)”。 喜歡包辦一切的父母,總自持為孩子好的借口,毀掉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父母的事事包辦,會讓孩子即使成年后,也會看起來像一個“巨嬰”一樣,生活無法自理。 他們不會對父母的付出有絲毫的感激之情,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shù)摹?/span> 習慣了依賴和享受,當遭遇到不如意時,往往第一時間會責怪父母。 曾看過一則新聞,48歲的大男人靠82歲老母親的退休金生活。 當老母親為逼他工作而告上法庭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么都給我弄現(xiàn)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了,是你的溺愛毀了我?!?/strong>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要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愛。 父母的愛,應該是分離的。 中國式父母們,是時候該放手了。 否則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會成為他的坑。 好的教育,不是父母幫孩子做了多少事,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完成很多事。 相信各位家長最愿意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孩子離開父母,也能過得很好。 3 有教養(yǎng)的父母 才能養(yǎng)出有教養(yǎng)的孩子 “教養(yǎng)”一詞,時常被人提及。 網(wǎng)絡上“熊孩子”的種種問題,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教養(yǎng)缺失。 而沒有教養(yǎng)的孩子,背后站著的往往是沒有教養(yǎng)的父母。 年幼的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言情舉止,來獲得一種與父母共通的安全感。 隨著時間變化,這種模仿會逐漸內化成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表現(xiàn)出的都是缺乏教養(yǎng)的行為,那么孩子會通過模仿這種行為,也會變得缺乏教養(yǎng)。 教養(yǎng)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因素,如果孩子連教養(yǎng)都沒有,如何能有好的將來呢? 有人說,最貴不過教養(yǎng)。 窮養(yǎng),富養(yǎng),不如給孩子教養(yǎng)。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那么父母首先就要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同一節(jié)地鐵車廂,第一對父母帶了孩子,孩子在座位上或躺或臥,絲毫不顧還有站立的乘客,父母也不管教。 第二對父母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大腿上,逗孩子開心,孩子大笑后,告訴孩子車廂里要小聲點,一路上孩子都壓著聲音和父母聊天。 父母的教養(yǎng),就是孩子的教養(yǎng)。 熊孩子只不過是父母為自己找的借口。 在擁擠的地鐵上,一個小孩子總說累,想要坐著。 媽媽卻蹲了下來,讓孩子坐在自己腿上。 并在他耳邊跟他說:“這些叔叔阿姨上一天班很累了,你都6歲了可以自己站好,不需要讓座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央視曾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其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叫人難以忘記: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的相似?!?/strong> 父母的教養(yǎng),其實就預示著孩子以后的教養(yǎng)。 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 教養(yǎng),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絕佳品質。 要培養(yǎng)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那么父母就要謹言慎行,處處做好孩子的表率。 孩子的未來受父母的影響,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同樣的孩子,不一樣的父母,不一樣的結局。 你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未來! 版權說明:本文經(jīng)「教師E家」(ID:jiaoshiEjia)授權轉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里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 為用戶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 |
|
|
來自: 昵稱cZwA4 > 《2019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