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故宮博物院之七

 hsgzlgg 2019-04-10

    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所建的花園,后來也稱乾隆花園,是學(xué)者公認(rèn)的“宮中苑”或“內(nèi)廷園林”的精品。位于中國北京故宮寧壽宮區(qū)的西北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共用六年時間才完成?;▓@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面積5920平方米,建筑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是宮廷花園的典范之作。花園分為四進(jìn)院落,結(jié)構(gòu)緊湊、靈活,空間轉(zhuǎn)換,曲直相間,氣氛各異?;▓@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華軒、旭輝亭、抑齋、遂初堂、竹香館、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聳秀亭、碧螺亭、符望閣、玉粹軒、倦勤齋等。園內(nèi)共有建筑物二十幾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對稱的處理,在制度嚴(yán)謹(jǐn)?shù)慕麑m之中,尤其顯得靈巧、新穎。



    衍祺門位于廣場西側(cè)北面。





    進(jìn)入衍祺門,突顯一座假山,山前山后,樹木繁盛,樹影婆娑。



    進(jìn)門迎面古樹參天,東南角有堆石假山,假山頂上有一座四柱小亭叫擷芳亭。


    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墻垣,佇立亭中可俯瞰院內(nèi)外風(fēng)景。亭為四角攢尖頂,綠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檐下飾以倒掛楣子,安白石坐凳欄桿。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達(dá)擷芳亭。擷芳亭形式簡潔,體量適中,又可登臨遠(yuǎn)眺,成為院內(nèi)重要景觀。


    小院正北偏東有兩間小房叫抑齋。座北向南,僅2間,硬山式卷棚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飾蘇式彩畫。前后開門,門戶錯置,步步錦隔扇門,余為檻窗,玻璃屜窗。


    抑齋向西有一間游廊,有廊連接另一座亭子叫矩亭。


    假山之上有個高高的平臺——承露臺。承露臺亦稱仙臺,面積為7㎡,以白石欄桿相圍。欄板高0.42m,寬0.84m,南北相對各兩塊,西為三塊,東為兩塊,中為入口,欄板間以石望柱相接。臺內(nèi)陸面鋪米黃色斑石。臺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桿相攔,南北兩側(cè)有石階通至臺下石洞。


    古華軒為寧壽宮花園第一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軒前檐下有古楸一株,這樹已是第四代了,老樹枯死而復(fù)生,綿亙了四代。為了欣賞這棵樹,乾隆皇帝倚樹建軒,故名“古華軒”。


    軒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回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nèi)外,形成內(nèi)外空間的貫通。

 
    軒明間內(nèi)檐和后檐4間懸掛木雕龍匾4塊,明間楹聯(lián)一副,均是乾隆帝為古楸而題。







    古華軒內(nèi)北側(cè)的立柱之上有一副對聯(lián),用玻璃保護(hù)著,非常精美。“明月清風(fēng)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


    古華軒的裝修古樸素雅,尤其軒內(nèi)天花別具一格,擯棄通常的彩繪裝飾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為圖案的楠木貼雕,典雅高貴,氣度不凡。由于圖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變化中產(chǎn)生很強的立體感,雖不如彩繪貼金般光燦奪目,但其藝術(shù)韻味和裝飾效果卻獨具一格,別出心裁。





    古華亭左邊是禊賞亭,是仿效晉人王羲之《蘭亭序》中“曲水流觴,修禊賞樂”的故事而來的,所以取名禊賞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亭座西面東,座落于須彌座平臺上,面闊3間,進(jìn)深3間,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形,三面出歇山式頂,中間為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下飾以蘇式彩畫。明間后設(shè)黑漆云龍屏門,擋住了亭后的高墻,有延伸花園西進(jìn)之感。北側(cè)有游廊接旭輝庭。亭前壘砌具有亭園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hù),渲染了幽雅閑適的意境。  

    禊賞亭抱廈內(nèi)陸面鑿石為渠,渠長27m,曲廻盤折,取“曲水流觴”之意,稱“流杯渠”。渠水來自亭南側(cè)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經(jīng)假山內(nèi)暗渠流入渠內(nèi)。每年陰歷三月初三,乾隆都要邀文學(xué)侍臣列坐渠邊,飲酒賦詩。
    古時每年三月初三的陽春時節(jié),人們都要去水邊象征性地洗浴,以圖除去舊年的災(zāi)病,這叫
做祓禊。東晉的王羲之就是在這一日與友人祓禊,寫下了著名的"蘭亭序"。

    古代皇帝每年也要祓禊于水邊,后來增進(jìn)了飲酒的內(nèi)容,演化為曲水流觴宴。乾隆的禊賞亭,就是為這樣一個風(fēng)雅之俗構(gòu)建的。亭中的曲水是一道活水,水源是南邊假山石后的一眼水井,井水被汲入缸中,用管道輸入渠中,渠水蜿蜒一周后,又流回井中。君臣飲宴時,酒杯浮在渠水上,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必須作詩,文思稍慢,這杯酒就是他的了。


    庭的內(nèi)外裝修均飾竹紋,以象征王羲之蘭亭修禊時“茂林修竹”之環(huán)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主題。
    旭輝庭位于古華軒的西側(cè),從禊賞亭北側(cè)的爬山廊向上連接旭輝庭。


    旭輝庭貼墻隨山勢而建。旭輝庭面闊3間,進(jìn)深1間,歇山式卷棚頂,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明間開門,余為檻墻、支摘窗,窗為步步錦格扇芯。東、南兩側(cè)前出廊,南側(cè)接爬山游廊。檐下為蘇式彩畫,甚為精美。 旭輝庭因座西面東,且高居于堆山之上,可迎日出,遂得乾隆御筆“旭輝”。


    古華軒之后有個垂花門。


垂花門前還有兩個石獅子。


    走進(jìn)垂花門就進(jìn)入了寧壽宮花園的第二個院落。堆石假山形成的屏風(fēng),假山旁古柏參天。


 假山旁有瓷桌瓷凳。繞過假山古柏,院中北側(cè)正對遂初堂有一塊巨大的玉石,三只小羊低著頭在山道上走著,顯然也是取“三羊開泰”的意思,外罩玻璃罩。


    遂初堂位于寧壽宮花園中軸線上,古華軒后,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光緒年間重修。 遂初堂面闊5間,進(jìn)深3間,坐北面南,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前后出廊。前廊下懸乾隆御筆「遂初堂」匾。中間開門,余開支摘窗。明間為過廳,穿廳而過可至寧壽宮花園的第三進(jìn)院落。




    東西配房各5間,北3間明廊,中間開門,南2間為暗廊。所以配房的門位于北側(cè)第二間。配房
南端出廊,與院墻垂花門的倒座游廊相接。外檐均飾蘇式彩畫,虎皮石墻基。


  正房、東西配房及轉(zhuǎn)角游廊、廊房相連,圍成一座方正的庭院。


    遂初堂:“遂初”是指滿足最初的心愿,這個心愿就是乾隆在即位之初的一個愿望或是許愿,那就是他不敢超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執(zhí)政六十一年,如果執(zhí)政到了六十年就主動退位,把皇權(quán)交給他的繼承者。乾隆皇帝的兒子嘉慶皇帝解釋“遂初堂”時說:“蓋自乾隆初元,默禱上蒼,若得仰同圣祖仁皇帝紀(jì)元周甲,即當(dāng)禪位?!?/span>

遂初堂內(nèi)陳列














    乾隆花園第三進(jìn)院落遂初堂的西北是延趣樓,有聯(lián)曰"軒亭喜淳樸,甌研總清嘉"。延趣樓上下兩層,連廊面闊5間,進(jìn)深3間。上覆歇山卷棚頂,以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綠色琉璃瓦,脊角安走獸5個。檐下梁枋飾以蘇式彩畫。


    花園第三進(jìn)院落還有座北面南,三開間式三友軒。黃琉璃瓦卷棚頂,東為硬山式,西為歇山式,三面出廊,這是一種巧借地形的屋頂構(gòu)造形式,為宮中僅有。軒明間槅扇4扇,中間兩扇為門,檐下掛匾“三友軒”,兩次間為燈籠錦支摘窗。軒內(nèi)以松、

竹、梅歲寒三友為裝修題材。尤為奪目的是紫檀透雕圓光罩,罩上竹葉以玉片鑲嵌,構(gòu)思巧妙。東為3扇支摘窗,與樂壽堂隔窗相望。后檐皆為支摘窗,窗外為假山。西次間西墻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紋為窗欞,疏密相間,雕刻精細(xì)。透過西窗,可觀賞窗外玲瓏的假山與翠竹青松。


 聳秀亭位于寧壽宮花園第三進(jìn)院落,院內(nèi)堆疊高聳的假山,山頂高聳一亭,名聳秀亭。聳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綠色琉璃瓦。檐下飾倒掛楣子,下設(shè)坐凳欄桿。亭下懸崖峭壁,洞谷幽深。登臨亭內(nèi),可俯瞰園內(nèi)外景致,是良好的觀景點。同時,由于該亭高聳于石山之上,位置顯要,加之形式簡潔,外觀玲瓏剔透,又是園內(nèi)的重要景觀。


  第三進(jìn)院落遂初堂北有萃賞樓,萃賞樓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頂,覆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上下兩層,各面闊5間,前后出廊。樓的正面下層為明廊,上層?xùn)|四間為明廊,西梢間隔為暗廊,明間開門,余為窗。樓的后檐下層兩次間各開一門,上層中間開門,余皆為窗。隔扇門均為步步錦隔心,夔龍團(tuán)紋裙板,窗為步步錦支摘窗。上下檐柱間設(shè)雕花彩繪木欄桿。外檐飾博古紋蘇式彩畫,檐下安倒掛楣子。樓上后檐明間的門外凌空架一白石小橋,通往后山主峰上的碧螺亭。樓前假山巒峰疊起,洞谷相通。樓西側(cè)有上下游廊與云光樓相接。


    翠賞樓西南為云光樓,也是兩層精美的樓閣,樓內(nèi)匾額曰“養(yǎng)和精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形制仿自建福宮花園的“玉壺冰”。樓下南室聯(lián)曰"四壁圖書鑒今古,一庭花木驗農(nóng)桑"。西樓上匾曰"云光",里面供佛,聯(lián)曰"一龕古佛鐘魚寂,半榻天風(fēng)衣袂寒"。

    云光樓平面呈曲尺形,西倚宮墻,自北向南又折而向東。上下兩層,上頂北側(cè)為歇山頂,東側(cè)則為硬山頂。前檐出廊,上層北側(cè)以石橋與院內(nèi)假山相通,東側(cè)外接上下兩層游廊與萃賞樓相接。


    樓前有假山蜿蜒橫過,在符望閣前的疊山主峰之上建一亭名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構(gòu)件亦以梅花紋裝飾,又稱碧螺梅花亭。碧螺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須彌座,五柱五脊,重檐攢尖頂,上層覆翡翠綠琉璃瓦,下層覆孔雀藍(lán)琉璃瓦,上下層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上安束腰藍(lán)底白色冰梅寶頂。每層五條垂脊,分為五個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間圍成弧形的白石欄板上雕刻各種梅花紋圖案。柱檐下安裝透雕折枝梅花紋的倒掛楣子。亭內(nèi)頂棚為貼雕精細(xì)的梅花圖案天花。上下檐額枋彩畫為點金加彩折枝梅花紋蘇式彩畫。亭前檐下懸乾隆御筆“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橋,通萃賞樓二層,東西有石階,可通山下。碧螺亭形體別致,色彩豐富協(xié)調(diào),是極為罕見的亭式建筑。

    養(yǎng)和精舍之北是符望閣,是花園第四進(jìn)院落的主體建筑。符望與遂初是同一意思,乾隆四十一年為符望閣題詩:層閣延春宵,題楣意有存。耆期致倦勤,頤養(yǎng)謝喧塵。豫萁優(yōu)游地,略慚恭儉門。其誠符我望,惟靜候天恩。符望閣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兩層,內(nèi)實三層,四角攢尖頂。藍(lán)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黃色琉璃瓦。


    符望閣之東側(cè)房廊有個小門,可以直接到達(dá)符望閣前的假山上的碧螺亭。小門像個瓶子,小門兩側(cè)的短墻鑲嵌五彩石片。


    在符望閣之后院落又被中間游廊分成東西兩個院落。中間游廊南北走向,北端起于西四間的東側(cè)第一間的前廊向南到符望閣的西北角的房廊。游廊同時向西延伸到玉粹軒,東側(cè)就是符望閣的后廊。



    后院東側(cè)也是游廊向前連接到景祺閣和頤和軒。中間有個門通向懷遠(yuǎn)堂和珍妃井。


    符望閣建成后,乾隆皇帝于每年的臘月二十一日在這里賜王公大臣飯,得以入座者有御前大臣、御前行走、蒙古王公、貝勒等,嘉慶皇帝延續(xù)了這一典例,并有《詠符望閣》之詩詠。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中最高大的建筑,登臨其上可一覽紫禁城內(nèi)外的秀色。


    符望閣西有一座玉粹軒,匾曰"得閑室",聯(lián)曰"甄性神明鏡,陶情翰墨筵"。玉粹軒西倚宮墻,東與符望閣相望。清乾隆三十七年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建。軒廣三間,前出廊。覆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黃色琉璃瓦。軒內(nèi)隔為三室,南稱得閑室,北為佛堂。室內(nèi)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館?!?/span> 
    符望閣西北有一處圍起來的假山,其內(nèi)有座小樓亭,西倚宮墻,面東而立,名為"竹香館",八角門上刻著"映寒碧"三字,清乾隆三十七年仿建福宮花園碧琳館而建。竹香館上下兩層,主樓三間,兩側(cè)耳樓各一間。耳樓兩端又連斜廊,北通倦勤齋,南接玉粹軒。主樓為歇山卷棚頂,黃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余鋪綠色琉璃瓦。竹香館前建有弓形墻垣,正中開八方形洞門,兩側(cè)安琉璃漏窗,將竹香館圍成獨立小院。院內(nèi)松柏蒼翠,環(huán)境幽雅。


    竹香館外側(cè)遍堆石山,下層窗口掩映在山石縫隙之中,珠聯(lián)璧合,猶如天造地設(shè)。
    倦勤齋位于寧壽宮花園最北端,符望閣后,北倚宮墻。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而建,是乾隆皇帝為自己準(zhǔn)備退位后的居住處所。


    倦勤齋座北朝南,面闊9間,卷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前出廊,檐下繪蘇式彩畫。東5間與符望閣相對,東西各接游廊,分別與符望閣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構(gòu)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自然形成東5間、西4間的格局。樓上聯(lián)曰"當(dāng)春蓮漏永,坐久蕙煙微"。東5間明間開門,余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檐下懸“倦勤齋”匾額,對聯(lián)為"信可超繪事,于焉悅性靈"。


    內(nèi)頂棚糊以團(tuán)花紋天花。從東次間東前檐柱至西次間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shù)間,設(shè)寶座床多處。仙樓為卍字錦底竹絲掛檐,玉璧鑲嵌,百鹿圖裙板,夾紗雙面繡隔心。裝修精湛,為乾隆時期內(nèi)檐裝修之精品。中有通道與西4間連通。


    西4間,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漫天花,周圍竹籬環(huán)繞,樓閣間白鶴起舞,喜鵲嬉戲,姚黃魏紫,爭芳斗艷,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實為裝飾室內(nèi)的通景畫。此畫出自乾隆年間宮廷畫師郎世寧、王幻學(xué)之筆,裱糊于室內(nèi)墻壁,一掃丹柱椒壁之莊嚴(yán)單調(diào)。

    通景畫的繪畫手法來自于歐洲教堂的天頂畫和全景畫,上承棚頂,下接四壁,畫面連綿一體,是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毫無瓜葛的環(huán)境藝術(shù)。與教堂繪畫不同的是,倦勤齋通景畫的畫意不是疏離人間,而是親近生靈,四壁繪畫與周圍景色協(xié)調(diào)一致。整個齋內(nèi)有70余張畫,共約170平方米。在當(dāng)年的宮廷內(nèi)外,貼有“通景畫”的建筑并不止倦勤齋一處,但留存至今的卻只有倦勤齋一處了。

    西側(cè)有一座西面東方形小亭,為木質(zhì)仿竹紋,亦稱竹亭。四角攢尖式頂,上置涂金木寶頂,亭南與亭后有木質(zhì)仿竹夾層籬笆。后檐兩側(cè)設(shè)門,供上下場用,此為倦勤齋小戲臺,為太上皇在室內(nèi)觀戲而建。

    亭前亦設(shè)一仙樓,面西,正中上下均設(shè)寶座床,為觀戲時所用。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征用了當(dāng)時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最嫻熟的工藝技師興建了它。昔日的尊貴從現(xiàn)在殘存的細(xì)節(jié)就可窺斑知豹:倦勤齋所有的門扇都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在紫檀木上的浮雕中又用竹絲填綴創(chuàng)作出各種圖案,稱之為“竹絲鑲嵌”;在木柱、木檐上用漆髹繪成竹紋圖案效果;紗櫥用雙面繡作夾紗;隔板與窗欞等部位的竹絲圖案中間還用銀絲嵌著數(shù)百枚精雕細(xì)琢的和田寶玉;西部生機勃勃的通景畫;東楹仙樓木雕裙版上的百鹿圖與小室密閉格局……倦勤齋的內(nèi)裝修可謂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現(xiàn)倦勤齋修復(fù)工程已完成,期待對公眾開放之日,一睹為快!

最后一處是著名的珍妃井。珍妃井位于北京故宮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nèi),原為宮中普通水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兩側(cè)鑿小洞,用以穿入鐵棍上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倉惶西逃。臨行之前,慈禧太后將幽禁在景祺閣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頤和軒,命太監(jiān)崔玉貴等人將她推入貞順門內(nèi)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鑾駕回京,珍妃被追封為貴妃,其家人獲準(zhǔn)將尸體打撈出來,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園寢。清
末宣統(tǒng)皇帝遜位后,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側(cè)之懷遠(yuǎn)堂東間為珍妃設(shè)小靈堂,立牌位,以示哀悼。






從懷遠(yuǎn)堂向北正對一個后門,這個后門叫貞順門。

    養(yǎng)性殿位于寧壽宮后的養(yǎng)性門內(nèi)。為寧壽宮后寢主體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內(nèi)廷養(yǎng)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養(yǎng)性殿為黃琉璃瓦歇山頂,面闊3間,每間以方柱支撐,隔為9間,前接卷棚抱廈4間。明間、次間開門,原為三交六菱花扇,現(xiàn)為玻璃門窗,明間4扇,余各2扇。




    養(yǎng)性殿作為太上皇帝寢宮,原為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樂壽堂時,曾在養(yǎng)性殿東暖閣進(jìn)早、晚膳。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為和璽彩畫外,其它均改為蘇式彩畫。

    明間前后開門,原中設(shè)寶座,現(xiàn)在陳列編鐘和編磬。


金編鐘

    金編鐘,清乾隆,架高350cm,寬340cm;鐘高23.8cm,徑16.1cm。

    編鐘是清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十六枚為一虡(音巨,指懸掛編鐘的木架),陰陽各八,外型和尺寸均相同。編鐘以鐘壁的厚薄來區(qū)分音之高低,以應(yīng)十二本律及四倍律。鐘名由低至高依次為: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倍應(yīng)鐘、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倍夷則(重約4703克)壁薄音最低,而應(yīng)鐘(重約14,317克)壁厚音最高。

    此套編鐘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鑄造的,共用黃金13,600多兩。 


碧玉描金編磬  

    碧玉描金編磬,清乾隆,架高350cm,寬340cm,磬短股23.3cm,長股35cm。

    此套編磬為碧玉質(zhì),正反兩面均飾描金龍紋。

    編磬,清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16枚為一虡(音巨,指懸掛編磬的木架),外形和尺寸均相同。編磬以磬壁的厚薄來區(qū)分音之高低,磬體愈薄發(fā)音愈低。其律名與編鐘相同。


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片金升降龍?zhí)旎ā?/span>


    左右置板墻與東西次間相隔,墻各辟門,對稱而設(shè),門楣之上置毗廬帽。


東次間前廳內(nèi)陳列的是金器制品。

金“奉天之寶”璽  

金“奉天之寶”璽,清初,通高17.5cm,邊長12cm。

此璽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而成。方形,雙龍鈕,并附“奉天之寶”圓形牙牌。

“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訓(xùn)》“奉天法祖”之典,清入關(guān)前制此印璽,有欲與明朝爭天下之意?!胺钐熘畬殹睘槭⒕┗蕦m收貯的十方寶璽之一,位列第五。


金云龍紋提爐  

金云龍紋提爐,清同治,爐高23cm,口徑17.2cm,桿長103cm。

提爐以黃金制作。圓形,帶鏤空蓋,爐身有三獸耳,下置三象首足。三耳系有三條金鏈,與紫檀木嵌金鏨龍首桿相連。提爐底刻“同治十一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12兩9錢”。

提爐為皇帝鹵簿儀仗中陳設(shè)的器物。陳設(shè)時以皇帝升座處為中心,與啐壺、水瓶、香盒、盥盆等分左右置于紅漆描金托盤和金杌之上。 


金亭式香熏  

金亭式香熏,清同治,通高112cm。

    香熏為一對,以黃金制作。頂部為六角形重檐帽;中部為圓筒,其上鏤空“卍”和團(tuán)壽字;下連五角形帶欄基座。這對香熏上分別刻“142兩6錢”、“同治十三年二兩平八成金重142兩3錢”,基座分別刻“111兩4錢”、“同治十三年二兩平八成金重109兩8錢”。

    香熏一般用金、玉、琺瑯等材料制成,為焚香之用。此對香熏應(yīng)是陳設(shè)在皇帝御座之前。

 

金立雙鳳盥盆  

    金立雙鳳盥盆,清,盆邊徑43cm,底徑32.7cm,高9cm。清宮舊藏。

    八成金胎,以錘鍱、鏨鐫之法制成。折沿平底。平沿鉚焊金鍱鏨花隱起的雙角、寶瓶、銀錠、石榴、祥云、寶珠、法輪、雙卷、雙錢、華蓋、金杵、魚等十二雜寶吉祥圖案。底內(nèi)后嵌之金錘鍱鏨鐫花紋中立雙鳳和三朵寶相花。

   《欽定大清會典》載,皇太后、皇后儀駕、盥盆。范金為之,形圓,十二棱,高三寸九分,口徑一尺二寸九分,邊鐫花紋八寶。底徑一尺一寸,钑花紋,中立雙鳳。此盥盆形制、花紋與上述記載不同,所以不是乾隆時代的盥盆。細(xì)查此光素金盆系明代范鑄,而吉祥圖案、雙立鳳、寶相花應(yīng)是順治時后嵌,用于皇太后、皇后儀駕。在現(xiàn)存宮帷金器中誠屬罕見,也反映了清初宮內(nèi)儀駕的不完善及其草創(chuàng)情況。 


金甪端香熏  

金甪端香熏,清同治,通高49cm。

    甪端為一對,以黃金制作。其造型為獨角,雙耳,長方形鼓腹,昂首后仰,四足直立,下置鏨花長方形座。這對甪端內(nèi)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5錢”、“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4錢”,底座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70兩7錢4分”、“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69兩9錢1分”。

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jù)說能日行18,000里,好生惡殺。御座前陳設(shè)一對甪端是為彰顯皇帝的圣明。清宮遺存的甪端以金、銅鎏金、碧玉、掐絲琺瑯的為主。 


金滿漢文成嬪冊  

金滿漢文成嬪冊,清咸豐,長22.3cm,寬10cm。

    冊為黃金質(zhì)。共四片,每片為長方形,由金環(huán)相連。左為滿文,右鐫漢書。

    妃嬪是皇帝妾侍的統(tǒng)稱。清文宗奕詝(1831—1861年)是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即位,年號咸豐,在位11年。此金冊為咸豐元年(1851年)封其妾侍成嬪時所發(fā)。


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高12.5cm,口徑8cm。 

    杯金質(zhì),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lán)寶石為主。兩側(cè)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龍耳作品,且式樣頗多,但這種以象鼻為足的作品卻很少。這件金杯的設(shè)計及加工皆屬上乘,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金云鶴紋水瓶  

金云鶴紋水瓶,清,高28cm。

    水瓶為黃金質(zhì)。圓形,有蓋,通體鏨云鶴紋。水瓶與提爐、啐壺、香盒、盥盆等組成“金八件”,是皇帝、皇后、妃嬪等的鹵簿儀仗中的重要禮儀器物。據(jù)檔案記載,此器應(yīng)為妃嬪鹵簿中的一件。

東次間展室


形態(tài)各異的蝙蝠。



  西次間前廳內(nèi)展出的是二十五寶璽。具體內(nèi)容已在前面博文中詳細(xì)介紹。分為5個展柜展出,每個展柜有五枚印璽。






    東暖閣分為前后兩組空間,前曰明窗,后曰隨安室,室東懸「儼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筆。西暖閣隔為數(shù)間小室,北室為佛堂,建仙樓兩層,內(nèi)置佛塔、佛像,肅穆有制;南室稱長春書屋。盡間仿養(yǎng)心殿三希堂制辟為墨云室,因畢沅進(jìn)古墨而定名。




    西山墻外耳房仿養(yǎng)心殿梅塢而建,與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內(nèi)以白石依墻堆砌山景,南面開窗,西、北、東三面彩繪壁畫,西山墻辟小窗可觀寧壽宮花園一角。
養(yǎng)性殿前的日晷,嘉量已不知何處。


東配殿


西配殿

    樂壽堂位于養(yǎng)性殿之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嘉慶七年(1802)修葺,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后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lián)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


    樂壽堂面闊7間,進(jìn)深3間,周圍廊。通面闊36.15米,通進(jìn)深23.20米,建筑面積839平方米。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樂壽堂明間前后檐為五抹步步錦槅扇4扇,余各間均為檻窗,檻窗分三層,下為玻璃窗,上二層步步錦支窗。樂壽堂的御道旁兩側(cè)有銅缸兩對和香爐一對。


    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guī)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




    院內(nèi)在養(yǎng)性殿之后階旁兩側(cè)各有四個露陳墩。東側(cè)游廊之后有個小房子是東路尋沿書屋的西配殿。










    室內(nèi)明、次間以東西向閣道分隔成南北兩廳。東西稍間南部和靠北墻通道為單層,余為兩層,第二層面積達(dá)341平方米。大廳仙樓和東西稍間南部、北廊以及夾層、閣道的裝修式樣風(fēng)格統(tǒng)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間飾玉石、琺瑯等飾件。樂壽堂仙樓為乾隆時期建筑裝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為木雕,與整個室內(nèi)裝修相襯托,雍容華貴。


樂壽堂匾額

    明間有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lián)句。下面是大型玉雕“蓬萊仙境玉石仙臺”。

東暖閣外套間


東暖閣內(nèi)套間,慈禧的寢室。

博古架

陳列的寶物。   
 
    銀鍍金累絲長方盆穿珠梅花盆景,清中期,造辦處造,通高42cm,盆高19.3cm,盆徑24-18.5cm。清宮舊藏。

    銀鍍金累絲長方形盆,盆口沿垂嵌米珠如意頭形邊,每個小如意頭中又嵌紅寶石。盆壁累絲地上飾燒藍(lán)花葉紋和各式開光,燒藍(lán)花葉上又嵌以翡翠、碧璽、紅寶石做的果實、花卉等圖案,開光內(nèi)則以極細(xì)小的米珠、珊瑚珠和翡翠等寶石珠編串成各式花卉圖案。盆上以珊瑚、天竹、梅花組成“齊眉祝壽”景致,銀累絲點翠的山子上滿嵌紅、藍(lán)、黃等各色寶石。山子后植銀燒藍(lán)梅樹、珊瑚樹和天竹,梅樹上以大珍珠、紅寶石、藍(lán)寶石穿成梅花,天竹為纏金絲干,點翠葉,頂端結(jié)紅珊瑚珠果,纖秀華麗。

此盆景鏤金錯玉,穿珠壘銀,遍鋪寶石,特別是一樹梅花珠光寶氣,共用大珍珠64顆,紅藍(lán)寶石216粒,精雕細(xì)作,鬼斧神工,令人目眩。  


    金鏨花如意,清中期,長58cm,首寬16.5cm。

    器身上部弧凸,背部扁平,首、中、尾三部分外膨呈橢圓式,其形制是仿照清中期宮廷流行的三鑲?cè)缫獾氖綐佣?。通體鏨刻鏤雕纏枝花,花紋繁復(fù),玲瓏剔透。其內(nèi)中空,首、中、尾三部分分別設(shè)隨形橢圓蓋,以合頁與器身相連,可以放置香料,設(shè)計極為巧妙。三個蓋面均以碧璽為花瓣、珍珠為花芯、紅寶石為花瓣、翡翠為葉片組成花卉圖案。在蓋上一周、整器上部邊緣一周和背部邊緣一周均滿嵌碧璽、翡翠、藍(lán)寶石、料珠等,形成顏色相間的寶石裝飾帶,其用量超過百顆。配黃色壽字結(jié)并下連絲穗。  

    金嵌珍珠天球儀,清乾隆,球徑29.5cm,架高61.5cm。

    金嵌珍珠天球儀是清代乾隆年間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模型。天球儀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組成。天球球體用珍珠鑲嵌28星宿、300個星座和2200多顆星,并陰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圍繞球體裝有赤道環(huán)和地平環(huán),北極還有時辰盤。九龍環(huán)繞的四足金支架支撐著球體。下置四獸足環(huán)座,座上有東、南、西、北四象字,座心為羅盤(指南針)。天球儀又稱“渾天儀”或“天體儀”。此器是流傳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黃金制成的天球儀模型,彌足珍貴。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4cm,長26.5cm,厚0.7cm。

    磬翠玉質(zhì)地,翠綠色中有部分白斑。片狀,一面隨形淺浮雕巨象,象呈向右回首狀,長鼻、長牙抵于臀部。象尾細(xì)而短,甩向右前方。象腿粗壯,前腿向前,后腿向后,似行走跑動狀。另一面雕云氣紋,中部凸起一雙圈圓,圈內(nèi)凸雕篆書“太平有象”四字,以釋正面圖意。磬上部雕五個松球,中心一個有孔,穿銅環(huán)及掛鉤。

    中國古書中常見所謂“金鐘玉磬”之說法。“金鐘”的“金”當(dāng)時是指青銅,至清代才出現(xiàn)真正用金制作的金鐘。古之玉為“石之美者”,故古代的“玉磬”從廣義上說也即用美石制作的磬。金鐘玉磬皆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典禮時所用的樂器。此件翠玉磬上端有鉤環(huán)可懸掛于木架之上,既可做樂器,又不失為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陳設(shè)品。 


    水晶兕觥,清,通高22.6cm,腹寬8.5cm,口徑6.5×12cm。

    觥水晶質(zhì)。無色透明,光潔純凈。橢圓形體,通體光素。有蓋,蓋面雕角獸首,獸首雙角。器口前高后低,呈坡狀。觥后側(cè)中部透雕夔式柄。橢圓形高足,底配以嵌銀絲紅木座。

    兕觥為古代酒器,主要見于青銅器。此件水晶兕觥的造型、紋飾都是仿造于古代青銅器,材料難得,雕琢精美,為清代中期乾隆時仿古器物之珍品。 


    水晶球,清,徑7.8cm。 球為圓形,水晶制成,通體透明,無任何雜質(zhì)瑕斑。球下有呈鏤空雕花紅木座。

    在天然水晶中很難有完全透明、一點雜質(zhì)都沒有的晶體。水晶晶體內(nèi)通常含有大量的細(xì)小固體或氣液包體,像棉絮一樣分布在晶體內(nèi)。無色水晶以晶瀅美麗、潔凈透明而著稱。這件作品毫無裂紋和包裹體等瑕疵,是極其珍貴的藝術(shù)品。世界上最大而又透明無瑕的水晶球直徑達(dá)21cm,重約十幾公斤,晶瀅剔透,純凈如水,價值連城,現(xiàn)收藏于美國史密斯博物館。


    水晶雙魚花插,清,高14.8cm,最寬11cm。

    花插圓雕雙鯉躍起,張口向上,身體直立,滿飾鱗紋,尾部交叉相搭作為支撐點,腹空,用以插花。配以紫檀木座,雕成水波狀,似雙魚在波濤中嬉水而上。此花插質(zhì)地純凈,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為難得佳作。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清中期,通高18cm,盆口最長23.5cm,最寬16cm。

    盆木胎,略呈橢圓形,四出海棠式,凸沿,斂腹,四如意足??谘伧劢鹌?,盆外部于淡藍(lán)色地上以金漆描繪冰梅紋,花朵用紅色勾邊,色彩鮮明悅目。盆內(nèi)以碎料塊為盆土,點綴點藍(lán)金屬葉片,上立翠竹三竿,綠色明快,質(zhì)地純凈,用金屬絲纏裹綠色絲線彎折而成的枝條嵌于竹竿中,頂端系翠葉子,錯落有致。竹竿旁放置青玉湖石三具,并翠竹筍一只。竹竿相擁而立,湖石、竹筍距離稍遠(yuǎn),繁簡高低相映成趣。這件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材質(zhì)名貴,制作細(xì)膩,風(fēng)格清雅,是案頭清供中的佳品。 


    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清中期,造辦處造,通高30cm,盆徑18-13cm。清宮舊藏。

    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雙葉菊花形,菊花上嵌紅寶石、綠料,盆下腹又雕葉紋,上嵌綠料并錯金線為脈絡(luò)。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并植5株染牙葉水仙,雕象牙為根,白玉為花,黃玉為心。

    水仙主題的盆景取“芝仙祝壽”之意,宮廷慶帝后壽誕之時,地方官多有呈進(jìn)。據(jù)《宮中進(jìn)單》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來京呈進(jìn)碧玉水仙盆景成對?!?此件很可能即為其一。此盆景風(fēng)格清雅,玉盆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fēng)格,盆中景致牙葉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雕刻業(yè)盛期的工藝水平。 


    金瓶珍珠花樹景,清,通高56.5cm,最寬27cm,瓶高20.7cm。

    瓶金質(zhì),九成金。扁方形,兩側(cè)飾獅耳銜環(huán),以鏨刻的菱格紋為主體紋飾。銀質(zhì)內(nèi)膽。瓶中插黃金樹,以碧玉為葉,珍珠作花,金絲為蕊。這種將金與珠、玉結(jié)合的工藝同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金器制作可能有著內(nèi)在的文化傳承關(guān)系。 


    犀角雕槎形杯,明末,高8cm,最長處長16.8cm,最寬處8.2cm。

    此器以亞洲犀角雕成。槎形,槎首蒸栗色,槎尾部呈棕黃色。作者采用圓雕、浮雕等技法,將犀角斜切,內(nèi)部掏空。槎杯造型為癭節(jié)累累的枯樹形舟,舟首枝杈穿孔,流在枯木舟的尾端。一長髯老者背倚枯枝端坐于槎中,身著長衫,頭戴素巾,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捻胡須,面帶微笑,向左觀望,神態(tài)極為祥和。人物左側(cè)的枯枝上掛一拂塵,雕刻細(xì)微,似隨風(fēng)擺動。槎下水波翻涌成漩,似在激流中航行,水浪紋層次分明,細(xì)入末毫,雕工精細(xì)。此題材出自張騫乘槎尋河源的典故。槎杯造型別致,用刀流利,打磨精細(xì),雕功簡潔流暢,通過作者細(xì)膩的刻畫,將老人雖是險水行舟,但胸有成竹,猶如閑庭信步的神態(tài)細(xì)致入微地展現(xiàn)出來,是犀角雕刻中的珍品。 

    金胎珊瑚桃式盒,清,高19cm,長22.5cm,寬20cm。

    盒為桃形,分為器和蓋兩部分。盒內(nèi)為金胎,外為紅珊瑚面,滿琢紋飾。頂中部琢一篆書團(tuán)“壽”字,字上面凸雕一展翅的蝙蝠,寓福壽之意。盒上半部琢云氣紋,云氣中有9條龍游弋其中,龍身輾轉(zhuǎn)騰躍,時隱時現(xiàn),極為生動。下半部琢海水托云氣紋,海水湍急。此盒造型生動,金胎外面的珊瑚系由多塊珊瑚粘接而成,嚴(yán)絲合縫,毫無破綻,工藝復(fù)雜,技藝精湛,珊瑚成色上佳。此器既可做清代后妃們盛放珍寶的首飾盒,又可做精美的工藝陳設(shè)品。此盒藏有一對。

    金嵌松石雙耳扁方瓶,清,高25.5cm,口徑10×8cm。

    瓶金質(zhì),八成金。方形口、足,口外飾卍字紋,器兩側(cè)飾獸耳銜環(huán)。瓶身廣泛運用累絲和鑲嵌工藝,組成玉蘭、梅花、菊花、松枝、鶴、鳥、蝶等圖案。清代金器工藝在繼承明代多嵌飾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為將金與其他材料混合制作器物。


紅珊瑚枝蜜蠟苗石盆景:


白珊瑚盆景:


    蜜蠟鶴鹿同春雙孔花插,清,通高18.7cm,長16.5cm,寬6.3cm。

    花插為蜜蠟制成,雕作松竹椿形,為雙孔,大孔是松樹椿,松枝茂密,小孔為竹椿,并有鶴、鹿及靈芝。底配以鏤雕染牙紅色桃花枝座。

    蜜蠟屬白松脂,由松脂在地下埋藏多年后受高溫高壓的影響而形成,黃色,不透明。色彩艷麗漂亮的蜜蠟非常珍貴,檔次也高。它的硬度很低,用普通小刀即能雕刻。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性脆易碎,極不易雕刻好。此件花插顏色純正,雕琢精巧,圖案吉祥,實屬上品。


    紅白瑪瑙巧做雙魚龍花插,清,通座高23cm,最寬12.5cm。

    花插瑪瑙質(zhì)。為紅白雙色瑪瑙,做成雙魚式,魚口張開,空腹可實用。二魚身尾相連,紅白分明,雙雙呈身體向上躍起狀。魚身不僅有鰭還有雙翅,口外雕火珠,表明是魚龍。魚尾部開叉形成器足,身側(cè)凸雕靈芝多個。下配以紫檀紅木雕海水紋座,海水浪花翻卷,兩只小水螺浮在浪尖上,二魚身置于座上,似兩條剛從水中躍起的欲跳龍門的錦鯉。紅魚尾部內(nèi)側(cè)有陰刻橫行四字篆書款“乾隆年制”。此為清中期瑪瑙俏作的代表性作品。 

    紅白瑪瑙蝙蝠桃樹花插,清,高19.3cm,寬22cm。

    花插用料為紅、白、粉三色瑪瑙,立體圓雕。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顏色巧琢出古樹干、山石、立鳳、蝙蝠和靈芝。樹干中有孔可插花。

    此件花插是清代俏色作品之佼佼者,也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shè)器?;ú鍖訇愒O(shè)用品,內(nèi)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宮廷文房用具中花插樣式較多,其中樹樁形花插較為典型。此時花插的用料也較為廣泛,青玉、白玉、水晶、瑪瑙和翡翠等均見使用。


    青金石御制詩山子,清,高14.7cm,長30.3cm。

    山子為青金石質(zhì),石色深藍(lán),山峰形。正面山路崎嶇,水道蜿蜒,蒼松奇石,小院叢竹。近山頂處為一絕壁,上刻隸書填金乾隆皇帝御制詩:“觀象為乾數(shù)合陽,奇形古貌郁蒼蒼。攝山擬作香山喚,九老居然會會昌?!北趁鎽已赂鼮槎盖?,林間疏影深處隱見雙鹿。下承青玉鏤雕松石座。

    山子是清代后宮中常見的陳設(shè)品,乾隆皇帝稱其為“玉……圖”,多福祿壽的寓意,或漁樵耕讀類的傳統(tǒng)題材,表現(xiàn)手法則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想象力。這種青金石御題詩山子非常少見。


    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清乾隆,高14.5cm,寬19cm,厚8.6cm。

    山子青金石質(zhì)。石色深藍(lán)并帶有金星。整體雕作山形,一面雕刻出山石、松樹,一條石階小路通向山頂?shù)耐ぷ?,二老人立于山間,似在觀賞、品評瀑布。另一面雕有大松樹及倒掛的藤蘿,山間溪水湍急,直瀉山腳,并翻起兩朵大水花。山頂有流云飄繞。

    清代宮廷制作的山形景觀極多,但青金石的作品很少,特別是如此大塊的原石,選料優(yōu)良,色藍(lán)如靛,不雜白石,雕刻精致,是清代乾隆時極其珍貴的代表作品。


    青玉云龍紋甕,清乾隆,高70cm,寬119cm。重約2500kg。

    俗稱“福?!?。玉山原料來自新疆和闐,由揚州玉工經(jīng)四年時間精心雕琢,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甕雕九龍,底鐫乾隆皇帝書《玉甕記》。甕下配海水紋銅座。象征“福如東海長流水”。此甕玉料重大,雕琢精細(xì),代表著乾隆時期揚州玉器的工藝水平。


    秋山行旅圖玉山,清乾隆,高130cm,底寬70cm,厚30cm,銅座高25cm。

    此作亦稱關(guān)山行旅圖玉山。以產(chǎn)自新疆的玉料制作,原料石性很強,中間雜有淡黃色斑紋,通體重綹,猶如冰裂。經(jīng)過匠師們的精心設(shè)計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藝,變不利為有利,利用玉材本身縱橫起伏的綹紋雕琢成宛若天工斧劈的嶙峋巨石,而淡黃色的瑕斑正好表現(xiàn)出深秋時節(jié)山林落葉、草木枯黃的景色。玉山整體遠(yuǎn)近景物曲折有序,層次分明,將玉料的特點與雕琢的題材自然地融為一體。

    據(jù)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檔案記載,此玉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開始制作。初期在北京制作,后因進(jìn)度遲緩,遂被運往兩淮,由揚州承做。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為此玉山所題的七言御制詩可知其告竣的時間當(dāng)不晚于此年。秋山行旅圖玉山進(jìn)入內(nèi)廷后,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1774年)曾先后兩次作詩對其贊美。詩中描述了此玉山做工之巧、琢磨之精,贊頌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藝。

    清代大型玉雕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皆不以玉料的好壞作為衡量作品優(yōu)劣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有些作品的質(zhì)地雖并非很精美,但經(jīng)過工匠們恰到好處的藝術(shù)處理,遂成為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珍品。

    會昌九老圖玉山,清乾隆,通座高145cm,最大周長245cm。重832kg。

    玉山以新疆和田玉料制作。作品完成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立體雕刻,以鏤雕、深淺浮雕和陰線刻等多種手法琢成四面通景的山水人物圖。山間的文人雅士有的在小橋上交談,有的在亭臺內(nèi)對弈,有的在撫琴,有的極目遠(yuǎn)望,還有的策杖攀登。小童子們或燒火煮茶,或捧包跟隨,或在一旁洗耳恭聽。玉山正面頂部有陰刻篆體“古稀天子”四字,左面有隸書“會昌九老圖”五字,亭子下部有“乾隆丙午年制”款。背面頂部陰刻乾隆御題七言詩一首。

   “會昌九老圖”描繪的是唐代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等九位著名文人和士大夫會聚于河南香山游宴的故事。清代琢玉匠師運用高超的技藝把這一引人入勝的故事設(shè)計成令人向往的優(yōu)美場景雕琢在這件大型玉山上。玉山整體造型古樸渾厚,圖案極富詩情畫意,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丹臺春曉玉山,清乾隆,高105cm,寬150cm,厚77cm。重約1500kg。

    俗稱“壽山”。玉山原料來自新疆和闐。玉山左上角刻“丹臺春曉”隸書。右下角有詩:“一幀堂門囗若屏,琢磨寫較筆還靈。丹臺圖出曉春麗,石室名傳季道馨。青質(zhì)白章如沒色,鏤峰刻樹自成形。仙童揉藥云衢返,太乙爐前守六丁。”署:“乾隆辛丑仲春月御題?!?/span>此玉山由清代宮廷畫家方琮設(shè)計畫樣,揚州玉工歷經(jīng)四年時間精心雕琢,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象征“壽比南山不老松”。


    蓬萊仙境玉石仙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北京制造,高130cm,長117cm,寬96cm。

    此仙臺前窄后寬呈梯形,坐落在紫檀嵌銀絲的臺桌上。它以“群仙祝壽”為題材,用紫檀木雕成“蓬萊仙境”、“洞天福地”、“玉宇瑤池”三仙洞,由近及遠(yuǎn)上升排列,或位于峻峭的山峰上,或巍然屹立于海水中。西王母手持如意端坐在“玉宇瑤池”洞內(nèi),二侍女手持宮扇侍立于兩側(cè)。洞外的蟠桃樹碩果累累,白猿正在給西王母獻(xiàn)壽桃。八位仙人手持寶物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西王母祝壽。高巖深谷中植被繁茂,梅花鹿雀躍其間,蝴蝶翻飛翩翩。

    史傳,西王母為長壽仙人,她在所居之地種植蟠桃,三千年開花、結(jié)果。每逢蟠桃成熟時,王母召集群仙大開壽宴,稱“瑤池集慶”。西王母遂以長生不老的象征世代相傳。

    匠師用玉石、金星石、綠松石、翡翠、瑪瑙及各色晶石等貴重材料雕琢出白猿、老壽星、八仙、童子、梅花鹿以及翠柏靈芝、奇花異草,表現(xiàn)出仙境之神奇美妙。

    此為慈禧六十壽辰時大臣恭進(jìn)的壽禮。 


    翠雕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cm,長24.7cm,寬10.5cm。

    山子翠玉質(zhì),帶翠玉玉皮顏色。山子上圓雕人物山景。一面利用翠色的深淺表示色澤的不同,采用深雕、凸雕等技法琢出山景,山間有溪流、松樹、石階路和亭臺。兩老人立于亭前交談,一童子肩扛小鋤及花籃隨后。另一面保留了玉皮的顏色,琢成山石、松樹、流水、飛鶴與雙鹿等紋飾。

    此器既有玉皮的黃色,又在翠綠中含有白色,綠白分明,黃綠相間,色彩鮮艷。全器構(gòu)圖合理,景物比例適當(dāng),透照感強,是非常珍貴的山形陳設(shè)品。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chǎn)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致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jié)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dāng)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制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后,乾隆皇帝欽定用內(nèi)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fā)往揚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fā)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欽定,案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nèi),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

大禹治水圖玉山局部:








    故宮頤和軒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次重修。


    頤和軒面闊7間,進(jìn)深1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檐出抱廈5間,后檐出抱廈3間。除前檐抱廈外,余各間均出廊。前檐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yuǎn)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墻,南面為檻墻、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方玻璃屜窗。稍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后檐抱廈次間、山面軒稍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3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shè)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


進(jìn)門后門上方有匾。


開間正中匾額與楹聯(lián):


 現(xiàn)在頤和軒因為陳列文物已經(jīng)改變了室內(nèi)的布局,東西此間的墻壁上有乾隆御筆抄寫的佛經(jīng)。




室內(nèi)的文物陳列也與佛教有關(guān)。

白玉藏文碗  

白玉藏文碗,清,通高25.5cm,口徑16cm。

這是一件藏傳佛教中常見的供碗,碗以白玉雕成,蓋、座以金成造,合而為一,更顯名貴。蓋上有藏文咒為飾,其余部分均嵌飾松石,表現(xiàn)出濃厚的藏族文化的風(fēng)味。

    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  

 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清乾隆,通高30cm,徑16cm。此碗高足并帶托,通體飾金絲為邊,內(nèi)鑲紅藍(lán)寶石組成的花朵紋。碗心金圓圈內(nèi)刻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款。此器材料貴重,制作精工。

    此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額爾德尼(法名羅桑貝丹益西)到承德避暑山莊恭賀乾隆皇帝七十壽辰時所敬獻(xiàn)。
 

    金嵌珍珠松石樓式龕  

    金嵌珍珠松石樓式龕,清,通高66cm,長53cm,寬23cm。

    清宮中佛龕的形式有很多種,樓閣式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其形制仿漢地傳統(tǒng)的樓閣式建筑,分上下兩層,各開三間作為佛龕以供奉尊像。此龕不僅與建筑形制完全一致,而且用金成造,嵌松石、珍珠為飾,十分豪華。
 

    金嵌寶石藏經(jīng)盒  

    金嵌寶石藏經(jīng)盒,清乾隆,高7cm,長21cm,寬8cm。

    經(jīng)盒是用來存放佛經(jīng)的匣子。此兩件經(jīng)盒以金成造,嵌珍珠、紅寶石、青金石等珠石為飾,顯示出皇家的富貴之氣。經(jīng)盒蓋里彩繪釋迦牟尼佛與二弟子圖,色澤鮮艷,當(dāng)是宮中畫師所繪。經(jīng)匣中供滿文寫經(jīng)——《大悲正經(jīng)》,為梵夾裝。

    金佛瓶  

    金佛瓶,清,通高20.5cm,最大徑14cm。

    此種形式的瓶是藏傳佛教中非常典型的供器。在密教儀式舉行過程中,此種瓶往往供奉在高大的佛、本尊的供桌前,瓶中插著吉祥草或孔雀翎,下面的盞中盛放谷物,作為供神和舉行儀式中不可缺少的法物。
 

    金嵌寶石釋迦牟尼像  

    金嵌寶石釋迦牟尼像,清,通高96cm,最寬處55cm,底徑40cm。

    佛陀雙手施轉(zhuǎn)法輪,全跏趺坐于高蓮花上,表情嚴(yán)竣,鼻梁高挺,頗有中亞人的特征。身上袈裟厚重,衣褶呈規(guī)則的棱條,蓮座以繁復(fù)的蓮花繞座,表明此像具有明顯的仿古代喀什米爾風(fēng)格的特點。

    此像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宮中造辦處奉特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背光嵌玻璃,是當(dāng)時很時髦的做法。

    金宗喀巴喇嘛像  

    金宗喀巴像,清乾隆,通高58cm,底徑19×28cm。

    宗喀巴像金質(zhì)。面相慈祥安寧。座、背光、左右一對掛燈上遍飾綠松石、珊瑚、珍珠等貴重裝飾物。六世班禪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從西藏來京為乾隆皇帝七十萬壽祝壽時進(jìn)獻(xiàn)一尊精美的宗喀巴大師像,后清宮仿照六世班禪所獻(xiàn)之像用黃金成造此像。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本名“羅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因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稱為宗喀巴。 
 

    金鑲東珠菩薩立像  

    金鑲東珠菩薩立像,清乾隆,通高49.5cm,寬32cm。

    菩薩立像面相端莊,神態(tài)自若。直鼻,細(xì)眉,雙目微睜,兩頰豐潤。頭戴蓮花冠,冠頂置寶塔一。上身袒裸,腰肢纖細(xì),下蔽長裙,赤足,立於蓮瓣紋的底座上。頭部飾項圈、瓔珞,瓔珞長垂及腹,其上鑲嵌珍珠。肩披一條長帶,兩端自然垂至足下,猶如細(xì)紗,線條流暢。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於食指之端,作說法印。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於胯下。雙臂飾珍珠手鐲和臂釧;足上佩帶腳鐲。像之兩側(cè)各立忍冬一株,枝壯葉厚,纏繞而上,至頂端花枝內(nèi)傾,各盛開一朵蓮花?;ㄈ锾幧鲆惠喴还?,宛若透空的背光,分外精美華麗。

    菩薩像以黃金鑄成,工藝精湛,色彩燦爛奪目,全身鑲東珠共182粒,更顯豪華富麗,是乾隆年間鑄造大批藏傳佛教造像中的珍品之一。

    以珠光寶器飾佛像菩薩,亦為清廷佛教藝術(shù)之風(fēng)尚。東珠,產(chǎn)於東北松花江,是滿族的發(fā)祥地,所產(chǎn)之珍珠被視為吉祥物,為清代王族的御用品,其他人不得配用。 

    金累絲嵌松石壇城  

    金累絲嵌松石壇城,清,通高37cm,壇城高20cm,徑18cm。

壇城,梵文音譯“曼荼羅”或“曼陀羅”。用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圖形繪塑神像、法器,表現(xiàn)諸神的壇場和宮殿。壇城是密教修習(xí)和供奉的重要法物。此件壇城以金累絲工藝將外圍的火焰墻、金剛墻到中心的經(jīng)閣、本尊均嚴(yán)格地依照藏傳佛教儀軌中的規(guī)定一一表現(xiàn)出來,繁而不亂,反映出宮廷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金嵌珍珠寶石塔  

    金嵌珍珠寶石塔,清,通高129cm,底邊長62cm。

    塔座木質(zhì),方形,為金漆蓮瓣須彌座,鏨刻鈴杵紋、寶相花紋,束腰飾獅子紋。三層圓形塔基,鏨刻蓮瓣紋、梵文,嵌寶石。塔身肩部飾獸面,獸口銜瓔珞。塔身正面設(shè)龕門,門沿上鑲嵌珍珠兩周。塔剎十三層,滿刻梵文。鼓形華蓋,周沿懸垂由一千多顆珍珠、珊瑚珠、青金石組成的瓔珞。頂部為紅珊瑚和白玉制日、月,寶珠為貓眼石制。

    此塔原供奉于重華宮崇敬殿佛堂中,重華宮是清乾隆皇帝做皇子時的居所。塔共用黃金8.5萬克,大珍珠293顆,綠松石、紅珊瑚、青金石等各種寶玉石500余塊。整座塔運用了鏨刻、錘揲、鑲嵌等多種工藝,細(xì)膩精湛,各類寶石點綴其間,更顯得其高貴、華麗,是清宮造大型佛塔中的精品。





    金累絲嵌珠寶塔  

    金累絲嵌珠寶塔,清,通高70cm,底徑38cm。

    此塔有三大特色:一是用材名貴,塔身通體為黃金質(zhì);二是裝飾華麗,遍身嵌飾珍珠、綠松石、青金石等,具有明顯的西藏風(fēng)格的裝飾風(fēng)味;三是形制獨特,正中為中心塔,四周圍繞著八座小塔,分別代表四方四維八個方向,是藏傳佛教空間觀念的體現(xiàn)。此塔是典型的勝樂金剛形式。
 

    金嵌寶石八角塔  

    金嵌寶石八角塔,清,通高122cm,底邊長23cm。

此塔是典型的藏式塔(和歡塔)形式,但其腹部八方開龕,七層塔輪上復(fù)開小龕供奉小像,構(gòu)思頗有創(chuàng)意,顯然借鑒了漢地建筑中墻龕和塔龕的思路。塔身遍飾珍珠、寶石,顯示出皇家工藝品的特色。

八角塔是相當(dāng)獨特的塔形,在西藏極為罕見,故宮的佛堂中保存數(shù)量也不多。此塔兼具漢、藏兩種風(fēng)格,更為難得。



    金嵌珠七珍  

    金嵌珠七珍,清,高44cm,底徑16×11.5cm。

七珍,亦稱七政寶,為佛前供器,原為古印度神話中轉(zhuǎn)輪王福力所生之寶。一為輪寶,降伏四方惡魔;二為白象寶,佛以形象教人;三為紺馬寶,驅(qū)馳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為神珠寶,凈濁水;五為玉女寶,為轉(zhuǎn)輪王之供養(yǎng);六為主藏臣寶,掌寶藏;七為將軍寶,是轉(zhuǎn)輪王的護(hù)法神。此七珍用金成造,滿嵌珠石,做工精細(xì),是宮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下圖中,上層是七珍,下層是八寶:




 金嵌寶石八寶  

 金嵌寶石八寶,清乾隆,高49cm,長15cm,寬12cm。

八寶為佛教中的8件法器,按照《國朝宮史·卷十八》“恭進(jìn)”中的排列,依次為金花、金蓋、金螺、金輪、金傘、金腸、金罐、金魚。每件法器的上部分別用金累絲制成蓮花、華蓋、法螺、法輪、傘、盤腸、罐、雙魚,其頂部有一火球,兩側(cè)有綬帶。法器之下為荷花蓮子托,托亦為金制,上面嵌有各色寶石,再下為支柱,支柱兩側(cè)有琺瑯、點翠裝飾,支柱之下為圓形金座,鏨海水江崖紋,最下為紫檀木座。

    此金八寶為宮廷使用的供器,是皇太后做壽時地方官員恭進(jìn)的壽禮。  
 

    頤和軒后有三間抱廈,后抱廈的正中設(shè)后門,從此出來加一個圓形月亮門洞。


    門洞之后為三間穿廊。通過穿廊,連接景祺閣的正中的前門。


    緊貼景祺閣東側(cè)有假山一座,山頂原有翠環(huán)亭,后于道光年間拆除。山頂平臺與景祺閣二層之間飛架漢白玉小石橋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竇”。


    景祺閣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7間,進(jìn)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