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故宮博物院之六

 hsgzlgg 2019-04-10

    紫禁城東北部有一組自成體系,占地4.6萬平方米的建筑群,稱為外東路,統(tǒng)稱寧壽全宮。

    明朝時寧壽宮一帶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空曠區(qū)域,只有零星幾座建筑,住的是過世皇帝的嬪妃。清朝康熙年間,為了給皇太后養(yǎng)老,開始對這組宮殿進行大規(guī)模營建,將其改建為比較完備的宮殿區(qū)。乾隆年間,乾隆帝弘歷為了給自己歸政后找個養(yǎng)老的地方,用了4年的時間對這組建筑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葺改建,增建了寧壽宮等建筑。但乾隆皇帝退位后并沒有過來居住,此后這組建筑空置了一百多年。光緒年間,為了給慈禧太后養(yǎng)老,花費銀兩60萬兩對寧壽全宮進行了修繕。慈禧太后晚年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里,在這里過的60歲生日;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慈禧是從這里出逃的;慈禧死后也是在這里停靈并從這里出殯的。
    寧壽全宮這組建筑實際上是微縮的紫禁城,皇極殿、寧壽宮為前朝;養(yǎng)性殿、樂壽堂、頤和軒為后廷;寧壽宮花園(乾隆花園)為御花園,此外其東側有紫禁城內最大的戲臺暢音閣。目前,寧壽全宮的養(yǎng)性殿、樂壽堂等宮殿已辟為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蕵O殿于2012年五一重新對外開放,以“原狀陳列”的形式向公眾展示其中的皇家宮殿原貌。


    從錫慶門開始。錫慶門乃聯(lián)系寧壽宮與紫禁城各處的重要樞紐。錫慶門西向,為3座分立的隨墻琉璃門,當中一座略高。漢白玉須彌座,朱紅色門垛,當心嵌黃綠相間的琉璃盒子,盒子內為立體的纏枝西蕃蓮紋;門樓上覆黃琉璃瓦廡殿頂,其下梁枋、斗拱、椽飛等均為琉璃燒制的仿木構件,檁、枋上還有旋子彩畫,制作十分精美。門內外均設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





    東側有斂禧門與之相對。北為寧壽宮之正門皇極門,南為九龍壁。

東側的斂禧門。


北側的皇極門。


皇極門掛匾的架子尚存。牌匾不知去向。


    龍壁位于皇極門前,是寧壽全宮的照壁。整座九龍壁是用270塊各色琉璃燒制拼接而成,高3.5米,寬29.4米,壁面長71.6米。九龍壁上面的九龍,形體有正龍、升龍、降龍之分,每條龍都翻騰自如,神態(tài)各異。為了突出龍的形象,工匠們采取浮雕技術塑造燒制,富有立體感;并采用亮麗的黃、藍、白、紫等顏色;使得九龍壁的雕塑極其精致,色彩甚為華美。有關專家認為,故宮九龍壁之所以看起來活靈活現,是因為工匠們在配制色調的時候,采用了色彩補償的原理,十分令人贊嘆。


本組的九條龍編號是從西向東順次數:

1,  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tài)刻畫生動。


2, 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


3,升騰狀,與左6藍龍背道而馳。龍舉云興,龍升水起。


4,下降狀,與左7白龍背道而馳。潛龍得珠,云起龍驤。


5,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huán)抱狀,后爪分撅海水,龍身環(huán)曲,將火焰寶珠托于頭下,瞠目張頷,飛龍在天,威風凜然。正面直對皇極門,目光順著御路凝視著皇極殿,烘托出這一區(qū)域的莊嚴肅穆和至高無上。


6,下降狀,與左3白龍相對。蛟龍得水,潛龍在淵。


7,升騰狀,與第4條藍龍相向,張牙舞爪,矯若驚龍。


    根據網絡資料提示,這塊應該是是楠木雕刻的。我看了半天也沒看出破綻。


8,  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


9,  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后伸。






    走入皇極門。眼前是一個中小型的廣場,廣場北側正中的建筑不叫皇極殿,而是叫寧壽門。一般情況下,門的名字和院中殿的名字是對應的,在這里卻出現了不同。

    這一區(qū)域原為明代一號殿舊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為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門制依乾清門制度改建,門名仍沿舊稱。


    寧壽門為屋宇式建筑,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前檐正中3間建為敞廳,兩梢間下砌檻墻,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檻窗各4扇,中安方格風窗。兩側山墻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為界,明間和左、右次間設門,兩梢間以墻封堵,墻為素面飾砂綠邊。


門建于漢白玉石臺基上,中設丹陛,三出階。


    左右置鎏金銅獅各一。


   寧壽門彩畫曾發(fā)生過較大變異。根據應有制度并參照門的歷史遺跡考察,早期建筑為金龍和璽彩畫,光緒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時,恢復為乾隆時期風格。


廣場東西側是圍墻,東圍墻之后有整排通脊房屋。


廣場南側的皇極門


廣場東北角有個井亭


 寧壽門兩側的八字形影壁,和乾清門兩側的影壁相似,建筑規(guī)制低于乾清門的八字形琉璃影壁。主要區(qū)別在于影壁中心的花紋(影壁盒子)以及四角的紋飾(岔角)有所不同,另外,影壁的高度,長度和厚度也有所不同。

油松,冠徑達15米。



  穿過九龍壁北面的皇極門、寧壽門,就是皇極殿。 皇極殿只在旅游高峰期對外開放:每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假期各開放5天;十一黃金周開放10天,為每年9月29日至10月8日;暑假期間,時間為每年7月1日至8月26日。 

     皇極殿和其后的寧壽宮分別與乾清宮、坤寧宮相同。康熙年間叫寧壽宮,乾隆改建后更為皇極殿,而將其后殿定名為寧壽宮。過去,皇宮中有各種類型的宴會。內廷筵宴、宗室筵宴、御殿大宴、婚嫁賞賚筵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千叟宴。千叟宴屬于內廷筵宴,清代共舉行過4次。第一次是康熙60大壽時,在暢春園,參加者為65歲以上的老人近2000人。第二次是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在乾清官,730多人參加。第三次,乾隆五十年(1785),仍在乾清宮,參加者為60歲以上的老人3000多人。第四次,乾隆六十一年(1796),地點就在我們面前的皇極殿,3056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參加,這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也是最后一次。

    殿坐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余各次間下砌檻墻。后檐明、次間辟為殿后門,可達寧壽宮,余各間砌墻。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品級僅次于太和殿。




匾聯(lián)“仁德大隆”


外面對聯(lián):

寶祚鞏黃圖環(huán)瀛介嘏
祥雯輝紫極璇閣凝厘

里面對聯(lián):

八表被慈徽,梯航景化

百昌徵圣壽,萱萐書祥



     大殿建于青白石須彌座上,前出月臺。正前方御路與甬道相接,直達寧壽門。四周通飾漢白玉石欄板。


月臺左右及甬道兩側各設臺階。


月臺之上陳設的石座兩個。


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




     皇極殿兩側接短墻連接兩側廡房,中間開設垂花門,分別與東、西廡房相接,將院落隔為前后兩進。

東側:




西側:






    御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鐫篆體壽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鑄鐵膽,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則改立燈桿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實例,今僅存其座。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月臺之上安設銅龜、銅鶴各一對,鼎爐兩對,今皆不存。

    和乾清宮院落相似,皇極殿的兩廡也都是廡房,兩側對稱。

東廡房,南側靠近寧壽門處的廡房5間,中間開門,拐角1間,共6間。東廡房凝祺門南側6間,每三間設有一門。目前這個區(qū)域是珍寶三室。

東廡房中間設院門門叫凝祺門。


    凝祺門北側廡房6間,每三間中間設門。和寧壽宮東廡房9間相連,目前的東廡房是石鼓館。


西廡房和東廡房對稱。


    西廡房中間設院門叫昌澤門:昌澤門以南至寧壽門之間的廡房目前是珍寶一室。


昌澤門南側的廡房有6間。


    昌澤門的北側有廡房6間,連同寧壽宮院落西廡房9間,目前是珍寶二室。


殿內布置示意圖



匾聯(lián)示意圖


 明間有光緒題匾聯(lián):"“仁德大隆”;“日之升 月之恒八表同登仁壽域”;“天所覆 地所載萬年常鞏海山圖”。正中是地平床、寶座、屏風(三件均為復制品,原件在沈陽故宮)。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于沈陽故宮內文物缺乏,大政殿地平寶座不知所蹤,為了充實展覽,將故宮博物院皇極殿內的全套寶座屏風地平床運到沈陽大政殿,并且為了配合大政殿八角形的形狀,還將地平床割了幾塊。真是敗家子!


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


地平床、寶座、屏風。
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金龍和璽彩畫。






梁架

寶座前擺設。






東二間北內檐慈禧題匾額:“圣膺嘉佑”

東次間南內檐

東次間北內檐光緒題匾聯(lián):“九如凝厘”
合萬國以承歡 萬葉仙蓂周大甲
衍九疇而錫福 九州賦貢暢由庚

藍色的是壁式書柜。


東壁紕廬帽和光緒題匾額“淑風嘉祥”

西次間北內檐光緒題匾聯(lián)

璚管添籌
慶六豒之延洪 丹冊揚化崇盛典
侔二儀以悠久 彤闈介福頌長年


西次間南內檐


西二間北內檐慈禧題匾額:“億齡祉?!?/span>

西二間南內檐慈禧題匾額:“仁涵芝草”

西壁紕廬帽和光緒題匾額:“永受嘉福”

屏門背面慈禧題匾額:“永綏多佑”


    以上四匾額均鈐朱文印三方,由左至右依次為“數點梅花天地心” “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

明間南內檐光緒題匾額:“隆萬化”


      觀眾經過的路段都鋪設了地毯,陳設處都有半人高圍擋攔住。這個殿也是故宮惟一一座游人可穿殿而過的宮殿。   

    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通過皇極殿兩側的垂花門進入第二個院落。


    現在的寧壽宮是原來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


    寧壽宮建于單層石臺基之上,臺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墻。寧壽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云龍?zhí)篆h(huán),枋下云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墻,上安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墻、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



    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后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后檐設仙樓,東山墻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于南數第3、6間開門。


    寧壽宮兩側各有三間廡房,中間開穿堂門。亮的分別于正殿和廡房相通。


   

    皇極殿院落中東廡房中間有個門叫凝祺門,凝祺門以南共有12間廡房,這里就是珍寶一室。凝祺門以北有六間廡房加上寧壽宮院落的東廡房9間共計15間,這里是石鼓館。西廡房中間的門叫昌澤門,昌澤門以南的12間廡房是珠寶二室,昌澤門以北6間加上寧壽宮院落的9間西廡房共15間是珍寶三室。

珍寶一室的文物



 翠蓋碗,清,通高8cm,口徑11.6cm。 碗為翠玉質地,有綹。圓形,撇口,圈足,有蓋。蓋及碗皆光素。

    制作這樣一個翠玉蓋碗需要使用很大的一塊翠料。此碗所用料綠白相間,色澤鮮艷。器壁很薄,并帶有優(yōu)美的弧度,做工精致,當出自治玉高手。 蓋碗是清代宮廷的飲茶用具,其泡茶量小,適于細細品味。碗蓋略小于碗,是為品茗時刮茶葉所用。


    翠玉盤,清,高3.3cm,口徑7.5cm。盤為翠玉質。翠綠色中間有白斑和綹紋。器形為圓形,淺敞口,通體光素,底為淺圈足。

    古人對玉盤非常珍愛。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盤流行。清代宮廷使用玉盤較多,此盤的造型較為常見。


    金鑲寶石燭臺,清,高34.6cm,寬15.6cm。燭臺為一對,金質。上部為四個插筒,一主三副,插筒下承花葉式托盤,三蝶形足。其裝飾除鏨金為花外,還運用金累絲和鑲嵌工藝塑造出花葉,各色寶石裝點其間,尤以葉蔓處的鑲翠更為奪目。器底部有“足赤”、“寶華”戳記。

    清代金器承襲了明代金器多鑲嵌的特點并有所發(fā)展,工藝更為精湛,紋飾也較明代繁縟復雜。


    白玉三羊執(zhí)壺,清,通高10.2cm,口徑8.2cm,足徑6.5cm。執(zhí)壺白玉質地,玉如凝脂,潔白無瑕。壺體為圓形。腹部一側雕壺柄,另一側凸雕羊首為流,羊昂首,張口,口部即為壺嘴,腦后雙角與壺身相連。壺肩部另凸雕二羊首。蓋頂有圓形紐。

    玉執(zhí)壺是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品,樣式極多。將三只羊組合的藝術造型和紋飾圖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了玉器,陶瓷、青銅器和繪畫中往往亦以三羊作飾,俗稱“三陽開泰”。古時“羊”通“陽”,據《易經》記載:“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后人因“陽”、“羊”諧音,用三羊喻三陽,取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多用于歲首祝頌之辭。


    瑪瑙葵花式托碗,清乾隆,碗高4.7cm,口徑11.3cm,足徑5.4cm,盤高2.7cm,口徑16cm,足徑9.7cm。

    托碗花瑪瑙質地,呈現白、灰、紅、紫紅等幾種顏色。碗為六瓣葵花式,圈足。內底陰刻雙豎行“乾隆年制” 四字篆書款,其下另刻有“甲”字。盤亦為葵花式,中心凸起圓形碗托,內刻“甲”字,底為圓形撇口足,足內陰刻雙豎行“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碗的顏色以淺色為主,間或有紅斑、紫斑,而盤則與之相反,以深色為主,顯然碗與盤使用的不是同一塊料。兩者相互搭配,色彩上淺下深,活潑中不失穩(wěn)重。 


    水晶雙獸耳八角杯,清,高5.3cm,口徑8cm,足徑4cm。杯為水晶制成,略呈茶色,質地透明。體呈八角形,兩側凸雕獸吞式雙耳。杯身通體光素。底部中心陰刻“乾隆年制” 四字篆書款。下配以鏤空雕花八角形紅木座。杯的晶瑩與紅木底座的沉穩(wěn)顏色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茶色水晶是晶石中的一種,因似茶水的顏色而得名。與茶色水晶類似的還有墨晶。它們的顏色深淺有異,是其中有機質碳的含量不同所致。有機質碳含量少即呈現茶色,含量多則呈現墨色。茶晶、墨晶遇高熱顏色會減退。我國山東即墨是茶晶、墨晶的著名產地,但產量不大,內蒙、甘肅亦有出產。 


    瑪瑙單螭耳杯,明,高6.8cm,口徑9cm。底部琢陰線“乾隆年制”四字隸書款。此杯為花瑪瑙質地,灰白色瑪瑙中有黃褐色斑紋。而匠師利用瑪瑙天然的紋路,在杯側凸雕一螭龍為杯柄,而螭下肢及尾部,巧妙地與器外壁淺浮雕的桃花枝葉,相互連接纏繞并形成器足。此杯的形制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亦為明代琢玉常用的浮雕技法。

    瑪瑙又稱玉髓,內含不同顏色的層、帶或條紋相間疊積而形成的多種美麗花紋,如纏絲瑪瑙、苔紋瑪瑙、云霧瑪瑙等等,素有“千樣瑪瑙萬種玉”的美稱。


    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清乾隆,通高39cm,寬25.5cm。執(zhí)壺以黃金為胎,葫蘆式。銅鍍金龍首流,如意形曲柄,執(zhí)壺下置銅鍍金鏨蓮花紋底座。壺通體以藍色琺瑯為地,飾掐絲琺瑯纏枝蓮花紋并作多處開光,內施畫琺瑯,分別彩繪仕女以及山水、花蝶圖等。壺身多處鑲嵌珍珠和珊瑚。底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執(zhí)壺的制作同時運用了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工藝,掐絲線條規(guī)整,圖案繪飾精美。加之以黃金做胎并鑲嵌珍珠和珊瑚,使該器盡顯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


    金鏨花扁壺,清,高20.3cm,寬14cm,厚0.5cm,口徑4cm。扁壺金質,八成金。體為扁圓形,圓口,直頸,扁圓腹,扁方足。頸以回紋為地,上飾三周弦紋,兩側飾夔龍耳。腹部兩面紋飾對稱,均以寶相花和夔龍為主體紋飾。壺身側面及足部亦以回紋為飾。工藝技法以鏨刻為主。

    此為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金壺上鏨刻圖案使其愈顯豪華富麗。鏨刻是金屬工藝的一種,方法是鏤鏨成地,使紋飾花樣的輪廓線凸起。鏨刻工藝早在商代即已出現。清代,鏨金工藝被較多地運用在各種金器工藝品上。


    金胎鏨胎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清乾隆,通高18.8cm,口徑2.8cm,足徑3.9cm。執(zhí)壺黃金為胎,銅鍍金龍首紋流,如意曲柄,蓋頂置紅珊瑚珠鈕,圈足。通體鏨花填綠色琺瑯,腹部兩面開光,內彩繪西洋仕女圖。蓋、頸、足等部位亦作開光處理,內分別繪飾折枝花卉、胭脂色山水風景圖。足底鍍金,雙方框內屬“乾隆年制”陰文宋體款。

    執(zhí)壺的制作同時運用了鏨胎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工藝,其花紋圖案以西洋人物為主題,并間以傳統(tǒng)的山水花卉紋,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金屬琺瑯作品。


    金嵌珠杯盤,清,通高7.3cm,杯口徑7.1cm,盤高2.2cm,盤徑18cm。金杯為圓形,敞口,圈足。內壁光素,外壁鏨刻雙龍,間飾寶相花,近底處有海水紋一周。杯兩側分別鏤空透鏨篆書“萬壽”、“無疆”為耳,雙耳頂端均飾蓮花托,上嵌東珠。金盤亦為圓形,折沿上鏨寶相花一周,等距嵌飾東珠4顆。盤內鏨朵云紋、蓮花紋,嵌珍珠4顆。盤心起杯托,其上鏨刻云龍紋。

此杯盤金質上乘,造型端莊,裝飾華麗,工藝極其精湛,應是清代中期皇帝壽辰時所使用的酒具。


    金鏨云龍執(zhí)壺,清,高31.5cm,口徑6.6cm,足徑9.9cm。執(zhí)壺八成金質。束頸,鼓腹,通體鏨刻龍戲火珠紋,頸部為10條龍,腹部為20條龍,頸、腹之間以兩道玄紋間隔。彎弧形獸吞式長柄及長流,柄端與蓋頂之間有金鏈相連。蓋呈四層圓形尖塔狀,每層均飾雙龍戲珠紋,共8條龍。底足為外撇形高圈足,其上飾有龍戲珠紋和海水江崖紋。

珍寶二室


    青玉嵌紅寶石爐瓶盒三式,清,一套三件,爐通高10.5cm,足徑6.5×8.9cm;瓶高11.8cm,口徑2.6×1.9cm;盒通高3.2cm,口徑6.7cm,足徑3.8cm。爐、瓶、盒均為青玉質。

    玉爐仿古代青銅盨制成,器身趨近于橢圓,口部長方形,有蓋,蓋上有橢圓形環(huán)狀鈕,圈足。爐腹部及蓋面上均琢夔鳳紋并有幾組出戟,兩側凸雕雙龍為耳,龍眼嵌翠玉及紅寶石。在爐的

口沿下、圈足上、龍耳兩側、蓋近邊緣處和蓋鈕上均鑲嵌紅寶石一周。 玉瓶為扁平式,口、足均為橢圓形。肩部凸雕兩獸銜環(huán)耳,頸部鏤空凸雕一螭,螭雙眼嵌紅寶石。腹部鑲嵌紅寶石兩周,兩周之間淺浮雕兩兩相對的夔龍紋。

    玉盒呈扁圓形,圓形口、足。蓋頂中央凸雕蓮瓣紋一周,中間嵌紐形紅寶石一粒,每個蓮瓣上嵌水滴形紅寶石一顆。盒蓋邊沿及盒底沿均嵌紅寶石一周。爐、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組被稱為“三式”,是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用品,在書房、廳、堂的幾案上均可設置。爐可燃香,瓶插銅鏟、箸,盒可貯存香料或盛放印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質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紅寶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上鑲嵌著顆顆鮮紅色的寶石,盡顯華麗與富貴。 


    翠白菜式花插,清,高24.3cm,口徑12.8×7cm。花插為翡翠質地,圓雕作一整顆白菜,菜葉碧綠,葉片肥碩,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橢圓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為足,下配以鏤雕山石、靈芝、竹葉紋的紅木座。

    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現,但多為佩飾、首飾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雖為翠根琢制而成,質地一般,干綠色中有褐色的綹紋,工匠利用了這褐紅的翡色雕琢成葉脈紋,層次

更加分明,立體感極強,一些葉片邊緣的黃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狀況。


    翠臥牛,清,高6.6cm,長15.1cm,寬7.7cm。臥牛翠質,微透明,頭、角及身體的一側留有深黃色玉皮,黃綠相襯,色澤極美。牛呈臥伏狀,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則搭于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紋紫檀紅木座。此作品雖然素身而不琢紋飾,但牛之身體肌理明顯,神態(tài)刻畫生動。

    翠為礦物質,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綠色鮮亮者價值最高。因其質地堅硬,故多不琢紋飾。翠在清代中晚期開始盛行。


    翠鼻煙壺,清,高6.6cm,口徑1.7cm。鼻煙壺翠質。器呈扁圓形,坡肩收底,橢圓形圈足,通體光素。煙壺蓋為紅碧璽制成。此煙壺風格素樸簡約,紅色壺蓋則為作品的點睛之筆。

    芙蓉石雙耳三足爐,清,通高11.2cm,口徑9.8cm,足距4.3cm。爐為芙蓉石制成,粉紅色。圓形口,口沿凸雕二橢圓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體光素。其下配有紅木秋葵葉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爐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爐卻極少,這是因為做爐需要較大塊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紋很多不宜使用。中國芙蓉石的產量小,顏色與質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爐顏色艷麗,用料

多,雖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紋,但已實屬不易。 


黃玉佛手花插,高16.3cm,口徑8.2×4.5cm,足徑5.2×5cm。
花插為黃玉制作,質地極佳,瀅潤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圓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側凸雕盤繞的枝葉并形成為足。底配鏤雕梅花紋木座。此物選材精良,造型豐潤鮮活,與深色器座相配更顯出了莊重大氣的藝術效果,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黃玉是玉石中最名貴的品種之一,其色澤由淡黃至深黃,最名貴的黃玉色澤純正,材料極其難得。此件黃玉佛手花插,黃玉質地極佳,瑩潤如脂,是玉中的佼佼者。匠師將黃玉圓雕為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側凸雕盤繞的枝葉,花插底部配有鏤雕梅花紋木座。佛手本是植物,因其名中的"佛"字與"福"諧音,被當作吉祥物,常與桃及石榴一同出現并被稱為"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


    珊瑚獅子,清,高14.3cm,長23cm。獅子紅珊瑚質。圓雕,立式,三足著地,右前足抬起,頭向左側,雙目圓睜,張口露齒,尾呈花枝狀。其下配以鏤雕山石狀紅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蟲分泌出的石灰質骨骼堆積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樹枝狀。在古代,珊瑚與黃金同價,極受人們的珍視。珊瑚蟲分雌雄,可活十幾年。珊瑚干徑一寸、高一尺者即為好品種

,徑二寸、高三尺者便很名貴。珊瑚細膩柔韌,可做非常纖細的飾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階的頂戴標志。珊瑚還可以入藥。


    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清,高13.6cm,寬8.5cm,厚2cm。插屏為孔雀石制,長方形,片狀,配木質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圖,畫面中崇山披綠,溪水蜿蜒,石階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臺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隨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漁翁頭戴斗笠,穩(wěn)坐船頭似在垂釣。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鶴及靈芝等圖案。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質地細密無孔,顏色鮮亮純正,深淺不同的條帶狀紋理清晰奪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點,使一片郁郁蔥蔥、富有生機的山景躍然屏上。


    田黃三連印乃是乾隆皇帝喜愛之物。據記載,此石在康熙年間進貢入宮,直到乾隆年間,才有幸呈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對其一見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成三連印。于是工匠將石體刻成相連的三條石鏈,每條石鏈連一方印章,左邊的印為正方形,刻有"乾隆宸翰"字樣,中為橢圓形,刻為"樂天",右邊亦為正方形,上刻"惟精惟一"。在乾隆皇帝上千方私印中,這枚印體現了他的施政思想,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其后歷代皇帝的珍視。后來,此印被末代皇帝溥儀縫在棉衣里夾帶出了紫禁城,之后又隨其輾轉長春、遠東、撫順等地。后來溥儀將這枚珍貴之印捐獻給國家。



    青玉十二生肖,清,玉件高5.9cm,寬4cm,玉盒高5.7cm,徑10.4cm。十二生肖放置于紫檀木盒內,青玉質地,圓雕。生肖為獸首人身坐像,身著交領長衫,手中或執(zhí)書卷,或揮羽扇,或提花籃,或捧寶珠,或持弓箭,或攥棍棒,或握拳并舉起,或雙手攏于袖。它們的底部打磨平整,是用來制作玉印的。坐像下均配紫檀木座。在盒內,十二生肖圍成一圈,中間有青玉雕十二章方形玉盒(現盒內已空)。玉盒蓋面谷紋錦地上凸雕四螭及夔龍紋

,正中琢“?”字紋。玉盒四側面飾谷紋錦地,上有圓形開光,共計12個,內淺浮雕十二章紋。盒的每面邊緣都有淺浮雕卷草紋花邊。盛放玉器的紫檀木盒為十二角形。盒蓋面中間為陽文篆書“萬年甲子”,外圍篆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周,再外圍是兩圈各種篆體組成的“萬壽”字樣。盒蓋內為填金隸書

“用十二辰本事題四庫全書”,末署“乾隆乙未夏御制”,并陰刻“幾瑕怡情”篆書四字方印。盒外側十二面有隸書填金乾隆御制詩。木盒底座為鏤空雕花十二面圍欄,并出十二云形足。故宮收藏了多套此類成套的玉十二生肖,此套的個頭稍大,有的則更加精致小巧。玉獸的底部均磨平,可作印章。玉盒放過什么已不可知。這類十二生肖的玉質亦是上佳,多為上好的青玉和羊脂白玉,所雕琢的動物神態(tài)各異,十分生動有趣。


    瑪瑙臥蓮鴛鴦,清,高8.5cm,長15.2cm,寬10.7cm。作品為白、褐雙色瑪瑙質。運用鏤雕、巧作等技法將料中的白、褐兩色分別進行圓雕,形成兩只鴛鴦銜蓮嬉戲的喜慶圖案。下配荷葉形紅木座。 巧作,也稱俏色,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顏色進行加工。玉俏色最早見于商代,如安陽小屯商代遺址曾出土兩件俏色玉龜。唐代以后,特別是清代,巧作技藝更加成熟。由于瑪瑙自身具有豐富的紋理和色彩,施以巧作,魅力更顯獨特,所以歷代留下不少瑪瑙巧作的作品,如唐代用纏絲瑪瑙雕成的牛首杯、明代紅白瑪瑙李白像以及清代的本件作品,均展示了瑪瑙俏色作

品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


    芙蓉石雙耳三足爐,清,通高11.2cm,口徑9.8cm,足距4.3cm。爐為芙蓉石制成,粉紅色。圓形口,口沿凸雕二橢圓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體光素。其下配有紅木秋葵葉形三足底座。清代的玉爐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爐卻極少,這是因為做爐需要較大塊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紋很多不宜使用。中國芙蓉石的產量小,顏色與質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爐顏色艷麗,用料多,雖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紋,但已實屬不易。


    金嵌寶石葫蘆式盒,清,高6cm,長15cm,最寬10.5cm。盒九成金制,累絲工藝,為葫蘆形狀。蓋面嵌玉質大葫蘆一個,大葫蘆上嵌一青金石小葫蘆及枝葉。蓋面另嵌有粉色碧璽葫蘆、翠玉小葫蘆各一,并有青金石、綠松石制作的枝葉和藤蔓。盒內附藍寶石一塊、銅鍍金小如意一枚。葫蘆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結食累累,籽粒繁多,故被視作象征和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葫蘆蔓上結著數個葫蘆的圖案被稱為“子孫萬代”。葫蘆又諧音“福祿”,有福祿萬代、喜福無邊之寓意。 


    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角盒,高6.9cm,長15cm。此盒用金成色較高,盒上以鏤雕、累絲及鑲嵌三種工藝組成不同的紋飾,共鑲翠、藍寶、紅寶、碧璽等上好的各色寶石318粒。


    水晶天雞尊,清,通高14.2cm,口徑2.3-3.6cm。尊以無色透明水晶圓雕而成。天雞翹首直立,雙翅貼體,長尾卷曲支地,背負螭耳尊,尊的蓋紐亦為一直立小天雞。天雞尊在隋代已出現,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241號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雞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雞尊的造型已趨成熟并且廣泛流行,用各種材質制作的天雞尊層出不窮。此天雞尊利用水晶晶瑩剔透的質感,運用了挖空、透雕、圓雕多種工藝手段,其效果清透靈動,光彩奪目。


    水晶帶鏈花籃,清,通高5.1cm,鏈長12.7cm,口徑8.3×6.1cm,足徑2.4×3.1cm。水晶質,無色透明,無瑕無綹。雕作花籃狀,橢圓形海棠花式口、足,口沿外折并凸起。腹部

隨形琢四開光,開光內分別淺浮雕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竹及靈芝等植物??谘靥幫沟褚粚?/span>橢圓形環(huán),其上各套6個活環(huán)為鏈,兩鏈有橫梁連接,梁上套一夔龍環(huán),夔龍的口足相連處有孔,以銅鉤穿孔將整個花籃掛于木架上。花籃系一塊整料制成,設計精巧,琢磨圓潤,為清中期水晶制品之佳作。 

珍寶三室文物陳列


    金鑲珠寶帽頂,清,高14.2cm,底徑4.5cm。
帽頂金質。所分三部分均累絲制成。上端為一朵花形頂托鑲嵌大紅寶石一,中部東珠之下是累絲四龍戲珠,再下端東珠之下圓形底座之上亦為四龍戲珠,底有螺旋圓托。


    金龍形帽頂,清,長6.5cm,寬3.4cm。 帽頂橢圓形。鏤空鏨一龍紋,龍回首,口銜東珠一顆,四足立于云中,尾部高高翹起,身前及兩側各嵌東珠一顆。座及邊沿均鏨云紋。 


    金累絲花囊,清,長5.6cm,寬5cm。花囊圓形,分為器與蓋兩部分。器、蓋均以細金絲鏤空累制而成,飾為五瓣花形錦地,其上均有三組點翠花葉紋。花囊上下用黃絲繩穿系大小珊瑚珠及米珠?;业拈_關位于下部?;铱?/span>開合,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鮮花等,香味從鏤空的孔中溢出,是懸掛于腰帶上的飾物。


    碧璽珠翠手串,清,周長30cm。手串由18顆粉色碧璽珠穿成,間有翠質結珠兩個,俗稱“佛頭”。其中一佛頭下接佛塔一,系絲線及一珊瑚杵,下連翡翠盤腸背云,上下各系珍珠一,再下為果實形深綠色翠墜角兩個,墜角上有小珍珠二。共有紅白米珠10組。碧璽的顏色柔和清澈。此手串為十八子手串。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種飾物,可以佩帶于衣服上、挽

在手腕上或閑暇時把玩,由18顆珠子組成,故而得名。其材質一般為翡翠、珍珠、碧璽、蜜蠟、珊瑚、伽楠木等。


 金鑲寶石蜻蜓簪,清,長14.8cm,寬5.4cm,重15g。簪為銀質。簪柄以金累絲制成蜻蜓形。蜻蜓須端嵌珍珠,腹部、翅膀鑲嵌紅寶石共5粒,尾部及裝飾飄帶等處點翠。此簪累絲工藝細膩精工。裝飾題材蜻蜓取其諧音寓意“大清安定”。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清,長18cm,最寬4.5cm。簪銀質鍍金,單針。簪柄飾蝴蝶。蝴蝶的身體以銀鍍金累絲為托,頭部嵌紅寶石一枚,蝶翅為金托點翠,上嵌紅寶石及淡粉色碧璽各兩塊。蝶須嵌珍珠各一顆。這支簪造型生動,工藝細膩,彩蝶似翩翩起舞,且“蝶”與“耋”同音,是延年益壽的象征。


   孝端皇后鳳冠,明萬歷,高35.5cm,徑20cm,重2.95kg。 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qū)定陵出土。鳳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顯皇后。孝端皇后是萬歷皇帝的元配,生前當了42年皇后。鳳冠是皇后的禮帽,是皇后在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時所佩戴的。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當時規(guī)定皇后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框,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珠,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此鳳冠以髹漆細竹絲編制,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huán)繞其間。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制的金龍3條,其中左右

兩條口銜珠寶流蘇。冠后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制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冠口沿鑲嵌紅寶石組成的花朵一周。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徑23cm。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只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只,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后部飾金翟一只,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制成的墜角。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裝飾所用的珠寶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裝飾與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絲鳳變成金鑲樺皮鳳。


 點翠嵌珠寶五鳳鈿,清,高14cm,寬30cm,重671g。鈿以鐵絲、紙板為架,其外纏繞以黑絲線編織成的網狀紋飾,表層全部點翠。前部綴5只金累絲鳳,上嵌珍珠、寶石,口銜珍珠、寶石流蘇。金鳳下排綴9只金翟,為銀鍍金質,口銜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紅藍寶石等貫串的流蘇。鈿后部亦有幾串流蘇垂飾。鈿又稱鈿子,是皇后、妃、嬪們平時戴的便帽。這種帽子一般用藤絲編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細鐵絲上纏繞黑色絲線為胎并編成方格紋、錢紋、盤腸等形式,再用各種寶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組成各種吉祥圖案。此鈿子用大珍珠50顆,二、三等珍珠幾百顆,寶石二百余塊,珠光寶氣,珍貴豪華,主要是在吉慶場合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戴用的。 


 金珀光素扳指,清,高2.5cm,口徑3.2cm。扳指圓柱形,通體光素無紋飾,深桔黃色,全透明,內含多道冰裂紋。金珀與琥珀、蜜蠟都是指松樹的脂液被埋藏于地下多年后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形成的固體。金珀因其顏色為金黃色而得名,金珀形成的年份較短,琥珀形成的年份較長,所以有“千年的金珀,萬年的琥珀”之說。扳指的前身是古代所稱的“韘”?!墩f文》云:“韘,射決也,所以拘弦。”可知韘是一種專供射箭拘弦時以保護手指的器具。商代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韘,圓筒狀,一端平齊,一端為斜口,一側面有一凹槽。漢代時玉韘已變成了韘形的雞心佩,到了清代玉韘又演變成圓筒狀、無凹槽的扳指,一般套在大拇指上,僅起到裝飾的作用。扳指在清代大量制作,非常盛行,質地以白玉、青玉、翠玉為多,有的還飾有紋飾和詩句。用金珀制作的扳指極少,且如此晶瑩剔透,非常珍貴。


 金鑲翠戒指,清,戒面長1.5cm,寬1.1cm,戒圈口徑2cm。戒面為翠制,長方隨形,翠綠色,鮮碧通透,水頭很足。18開金戒圈,戒圈為死口。戒圈內里鐫刻“善記”、“18”等戳記。


 貓睛石,清,高0.69cm,長1.44cm,寬1.06cm。重11.77克拉。貓睛石呈橢圓形,在光照下可清晰地看到光帶閃動,成色上佳。貓睛石,礦物名稱為金綠寶石。由于其內部含有金紅石的針形內含物或羽毛狀的流體內含物,從適當的角度看,折射光會形成一條明亮的光帶,并可隨光線的移動而發(fā)生變化,似貓的眼睛,故名。貓睛石是五大珍貴寶石之一,主要產于斯里蘭卡、巴西和中國等地。


 金嵌珠寶圓花,清,直徑7cm。此花為圓形,金質底托上鑲嵌珠寶。中心為一顆大塊的祖母綠寶石,外圍嵌兩圈小顆的祖母綠與紅寶石,每圈各15粒,寶石皆隨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圍皆有可系綴的套環(huán)。圓花中心及外圈寶石中所選用的祖母綠寶石號稱“綠寶石之王”,它晶瑩通透,碧如新柳,肉眼可見祖母綠寶石內部天然生成的包裹體,這些俗稱“蟬翼”的綿綹紋等天然雜質是其他寶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絲毫不影響其本身的價值,也為鑒別其真?zhèn)翁峁┝酥匾囊罁?/span>


 碧璽帶扣,清,長5.5cm,最寬5.2cm。帶扣為銀累絲托上嵌碧璽制成。碧璽粉紅色,全透明,局部有棉綹。銀托累絲雙錢紋,環(huán)環(huán)相套。銀托背后鏨刻小珠紋“萬壽無疆”、“受命永昌”,旁有“鴻興”、“足紋”戳記,中間為細累絲繩紋雙“壽”及雙“蝠”。碧璽為礦產品,原礦石為六角形的透明柱狀晶體,玻璃光澤,顏色以粉紅色為多,以桃紅透明者最珍貴。帶扣是腰帶上的裝飾品,元、明時期盛行,但多以玉飾,到清代已很少用。以碧璽制成帶扣尤為少見,更顯珍貴。


 翠翎管,清,高7.4cm,徑1.5cm。翎管圓柱形,中空,一端有半圓形鈕,中穿孔,光素無紋。翠料顏色均勻,水頭足。翎管是清代官員禮帽上插飾花翎的飾物。清代官員以及宗室成員,如有功勛,皇帝都賜以花翎以示榮譽?;釣榭兹赣鹈瞥?,插入管內,戴在腦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等,三眼最高。翎管的質地有翡翠、白玉、碧璽、琺瑯、陶瓷等多種,以翠、玉為最優(yōu)。


 東珠朝珠,清順治,周長137cm。朝珠由108顆東珠穿成,以四個珊瑚結珠(亦稱分鑲)等分,結珠兩側穿有青金石結珠共8粒。其中一珊瑚結珠連接綠松石佛頭,以黃絳與背云相連,背云上嵌金鑲貓眼石一顆,并將珊瑚雕成蝙蝠形狀制成結牌,有東珠結珠四粒,墜角以金累絲為托,下墜紅寶石一顆。朝珠有紀念三串,每串穿綠松石10顆,墜角為紅寶石,上系東珠結珠各一。清朝典章制度規(guī)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宮中舉行大典時才能佩戴。清代皇室非??粗貣|珠這種產于東北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的淡水珍珠,曾作出規(guī)定,只有宮中可以支配,王侯大臣不得隨意使用。其大而圓者飾于皇冠或朝珠之上,異形珠則用于鑲嵌。據宋蔡滫《鐵圍山叢談》記載,這種珍珠在北宋時期就非常名貴,徑寸者價值二三百萬。


 青金石朝珠,清康熙,周長150cm。朝珠由108顆青金石珠穿成,有珊瑚結珠四個,上端結珠(亦稱分鑲)下有小珊瑚佛頭相連,佛頭有孔,用黃絲帶與銀鍍金托嵌碧璽結牌相接,下有銀鍍金托嵌碧璽墜角。以珊瑚珠組成紀念三串,墜角分別嵌紅、藍寶石?;实墼诓煌膱龊吓宕鞑煌|地的朝珠,祭地時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時佩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時佩戴綠松石朝珠,祭天時佩戴青金石朝珠,并著青色袞服,戴熏貂皮冠。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huán),清,一對,長2.7cm,寬0.6cm。耳環(huán)翠玉質地,半圓形,一半為綠色,一半為白色,綠白分明。綠色一端部有銅鍍金質蜜蜂及長彎針,蜜蜂腹嵌粉紅色碧璽,翅膀由兩組米珠組成,余皆點翠,兩根長須之須端各有珍珠一粒。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清,長19.5cm,寬5.5cm,重69g。鈿口長條形,稍有弧度。主體為金累絲二龍并嵌東珠4顆,二龍中間飾以紅寶石為火珠。二龍以點翠朵云鑲邊。鈿口下為11串珍珠,每掛分別為7顆,以紅藍寶石作墜角。鈿口是裝飾在冠帽鈿子上的飾物,鈿子上除了鈿口還有鈿花、鈿尾等裝飾物。這種二龍戲珠紋飾的鈿口為清代皇后所使用。 


    銀鍍金點翠串珠流蘇,清,一對,通長27.5cm,釬長20cm。流蘇由銀釬和三串珍珠構成。銀釬頂端為銀鍍金點翠云蝠紋飾,兩端嵌紅寶石。云蝠有孔穿環(huán),與三串珍珠相連。三串珍珠每串為34顆,共計102顆。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喜字結珠兩枚,珠下端有紅寶石墜角。兩塊結牌將三串珍珠相連,結牌作銀鍍金點翠云蝠紋,兩端各嵌紅寶石一塊。流蘇為清代后妃的首飾,俗稱“挑子”,屬于“步搖”一類。每逢宮中帝后大婚或吉慶節(jié)日,

后妃的頭上都要佩戴流蘇。

    故宮石鼓館主題為“秦國石鼓專題系列”。在幽靜的寬大展廳里,乍原、而師、吾水、吾車等10尊石鼓依次排列,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石鼓上的書法藝術,研讀其中生動詩篇。據我國著名的金石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在其《石鼓文秦刻石考》一文中論證,石鼓文為東周秦國的刻石。為突出主體,展廳里營造了一個秦文化的氛圍,系統(tǒng)展示了與石鼓時代相近的秦國銘刻,以期觀眾對石鼓文的遞嬗之跡有概括性認識。


本人對石鼓文實在沒興趣。故沒進去參觀。

    養(yǎng)性門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三間開門,前有漢白玉石欄桿,金龍合璽彩畫。養(yǎng)性門的造型與乾清門、寧壽門、慈寧門相仿,但體積略小,臺基較低。



    門外有鎦金銅獅兩座。就是這對銅獅用了黃金三百三十四兩。造型別致,連同頸部的項圈都非常逼真。


養(yǎng)性門東西兩側都有數顆老樹。樹后有值房。


    暢音閣和扮戲樓是一體建筑,只不過后半部分的功能是演員穿戴化妝的場所,而暢音閣則是表演場所。


    暢音閣三重檐,臺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上層稱“福臺”,中層稱“祿臺”,下層稱“壽臺”。  


戲臺

    閱是樓位于暢音閣大戲樓的北側,為清宮觀戲場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樓座北面南,前有月臺,初建時東西有配樓。嘉慶十三年(1808年)拆去月臺,改安踏跺,二十三年拆東西配樓,改建廂廊。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慈禧四十壽辰觀戲曾修整此樓。

    閱是樓單檐二層,卷棚歇山頂,覆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繪金龍和璽彩畫。樓面闊5間,進深3間,前出廊。下層明間開玻璃門3扇,次、稍間為檻墻、支摘窗,上支窗為雙步步錦格心,下為玻璃窗。上層明間安槅扇6扇,次、稍間裝修與下層相同。


    閱是樓下層東西次間靠南窗均設有寶座床。樓東西辟門與兩側轉角廡房相通,再與東西廂廊相連,經南部轉角廡房可直達暢音閣南扮戲樓。


    閱是樓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觀戲處,廂廊是王公大臣陪觀處。  

在閱是樓的兩側廡廊墻壁上,每側有五副壁畫:

西廡廊:










東廡廊:










閱是樓內現在是“清宮戲曲陳列”的場所。



頤和園德和園戲臺

重華宮漱芳齋戲臺

暢音閣結構模型。臺內不設立柱,采用抹角梁。臺面后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臺,上樓梯可抵達祿臺。
臺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臺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鉆出來的戲劇效果。臺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臺、福臺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臺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祿臺、福臺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臺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