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這個女科學家國內(nèi)鮮為人知,國際天文學會卻用她為小行星命名。國外明信片上的清朝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國內(nèi)卻鮮為人知。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誰言女兒不英雄?嘗擬雄心勝丈夫! 在世界天文學界,一個人的名字能用來為新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命名,那些有幸被選中的名字,都是世界級大伽,比如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Zhang Heng)。張衡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發(fā)明地動儀,開創(chuàng)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是中小學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人物。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發(fā)現(xiàn)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就用了我國一位古人的名字為它命名——Wang zhenyi。
Wang zhenyi是誰?為何能獲得如此殊榮?Wang zhenyi就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女家王貞儀。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王貞儀,祖籍安徽天長,出生于江寧(今南京),其祖輩為宦為醫(yī),十六七歲曾隨父宦歷楚粵,出塞省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王貞儀聰明好學,通星象、精歷算、工詩文、通醫(yī)理、善詩文,是位學貫可中西的著名女學人。她是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后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shù)學,而且都是在她18~24歲完成;她是一位可以頂尖全球的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但是,正當她迎來科學事業(yè)的峰巔之際,卻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不幸因病去世,年僅29歲。
雖然她在這個世上只度過了短短的29個春秋,但是,王貞儀的影響是世界級的,她的形象曾被國外制成明信片,廣泛宣傳,遺憾的是,現(xiàn)在國內(nèi)的許多年輕人,對她的名字和事跡都非常陌生。那么,王貞儀的人生到底有著怎樣的精彩傳奇呢?
18歲以前的王貞儀,一直是隨著父輩過著宦游的生活的,由于她的家族有著強大的“學術(shù)背景”,她的父親是清代學者王錫琛,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輔。她的父親是清代學者王錫琛,祖父是宣化太守王者輔。父親是一名醫(yī)術(shù)精湛的醫(yī)生,出版了四本醫(yī)學專著,傳授予她醫(yī)學、地理和數(shù)學。祖母教她閱讀詩歌文學,她從祖父那里學習了天文學,還經(jīng)常在祖父的圖書館里研讀大量書籍。早期的思想啟蒙為她此后豐富多彩的教育奠定了基礎(chǔ)。
王貞儀是個興趣愛好廣泛的女孩子,在隨家人輾轉(zhuǎn)于全國各地生活期間,她學習射箭、武術(shù)和馬術(shù),并獨自學習天文學和數(shù)學。由于受父親的影響,她還是當時有名的醫(yī)學家,20多歲的年紀就被稱為“女中華佗”。由于家庭歷來對天文學的重視,她逐漸形成了自己關(guān)于天空運動和事件的假說,尤其對“月食”著迷。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家,日算星辰,日積月累,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第一個天文數(shù)據(jù)資料。
她經(jīng)常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廢寢忘食地搞試驗。沒有科學儀器,她就卷起衣袖,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地制造。有一天,王貞儀關(guān)緊門窗,一個人躲在屋里進行天文學方面的實驗。不知不覺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她母親在房門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見她出來吃飯,就非常好奇地從門縫向內(nèi)張望。只見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她一邊移動著反復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guān)系,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現(xiàn)象。
她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fā)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她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xiàn)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現(xiàn)在我們說起她的地圓說和日月食解釋,很簡單,也就一兩句話的事情,但對于當時的王貞儀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可以說是劃時代性的。
另外,在王貞儀生活的時代氣,以梅文鼎、梅玨成為中堅骨干的安徽數(shù)學學派成為當時的學術(shù)中心,身為安徽人的王貞儀,也成為這一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shù)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nèi)的中西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論述:“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
據(jù)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xiàn)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guān)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jīng)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于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
王貞儀所處的時代,正值西方科學涌入。當時的中國對于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貞儀卻主張兼容并包,認為應當拋棄門戶之見,以真理為先。 她對西洋傳入的天文學是一分為二的,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薄坝兴校从兴恍?;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彼e極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她所處的時代,正值西方科學涌入。當時的中國對于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一味鄙夷,王貞儀卻主張兼容并包,認為應當拋棄門戶之見,以真理為先。王貞儀是位名符其實的“奇女子”,除了科學家的身份外,她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早期同父親的旅行、游歷山水期間,她結(jié)識了當時南京地區(qū)優(yōu)秀的女學者,這段經(jīng)歷更激發(fā)了她對詩歌的興趣,也獲得了那個時候大多數(shù)女子無法擁有的豐富見識。“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span>這樣直抒雄心壯志的詩文完全不輸其他男性。與其他女性詩人不同,王貞儀的詩風直截了當,不加修飾的語言能更有力的抨擊社會的不公和歧視。當抨擊婦女歧視時,她在詩中說道:“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
王貞儀19歲時結(jié)束了流浪生活,隨家人回南京定居,25歲時嫁給安徽宣城秀才詹枚,婚后夫妻感情融和。王貞儀在宣城時,也留下不少傳奇佳話:有一年她對農(nóng)家說,今年將有澇災,應該種高桿作物。隔了一年她又對農(nóng)家說,今年將會有旱災,應該種早熟作物。后來她的話果真應驗了。農(nóng)家不解,她就解釋:她看見螞蟻群從洼地紛紛移往高阜,推測這一年有澇災;觀察到天空中的云常常呈現(xiàn)魚鱗狀,沒有出現(xiàn)圓錐形的雨云,就推測將會有旱災。此后,她的鄰居外出,或者要做什么事,常常問她天氣情況,她回答是晴是雨大致沒有差錯。
清嘉慶戊午年( 1797年)中秋,這本是一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但在宣城詹家卻是一片壓抑氣氛,因為才過門4年的兒媳王貞儀病重。王貞儀對天文、數(shù)學、氣象、地理、醫(yī)學、文學等頗有研究,著作有50多卷。她在病重期間,囑丈夫詹枚把自己所寫的文稿托付好友錢九英籌資刊印。錢九英也是當時的才女,她不負所托,將王貞儀的大部分著作印制出來。
病重期間的王貞儀,為自己將要出版的《德風亭初集》作序,詹枚則在給她整理書稿,已經(jīng)裝滿了好幾大箱子了。雖然很想將畢生的心血都留存下來,但是除卻周圍人的非議,王貞儀還擔心自己涉獵了男子都不允許學習的天文歷法,恐給家人帶來不幸。而且有很多觀點只是她自己的個人見解,未曾與人探究,她又是一個對待學問極其認真的人,所以她的很多著作要么被刪了,要么燒了,要么藏起來,只留了一部分刊印。她將一切打點妥當之后,年僅29歲的王貞儀離開了人世。
王貞儀,生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女子無疑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和岐視,然而她卻獨樹一幟,大膽提倡男女平等,熱心傳播科學知識,她那才華橫溢又英年早逝的傳奇人生,常常為后人贊頌不絕,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稱她是“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由于王貞儀在天文學及數(shù)學上的貢獻與影響是世界性的,所以,在她去世200余年后,世界科學界仍然沒有遺忘她。世界最權(quán)威的科學學術(shù)期刊《自然》(Nature)中,王貞儀曾入選“為科學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的女性科學家”。2016年,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榜上有名。2018年,美國數(shù)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了《數(shù)學的力量:數(shù)學的反叛女性》一書里,也專門介紹了王貞儀在數(shù)學上的貢獻。她在科學領(lǐng)域上的卓越貢獻,雖深受西方學術(shù)界和社會的推崇,但在國內(nèi)卻無任何聲響,這不能不說是件非常遺憾的事。
王貞儀雖然29歲就英年早逝,但是,她的人生是絢麗的,就像一顆奪目的流星,在世界科學的天空上留下了耀眼的一瞬。尤其是在那個重男輕女、重文輕理的封建時代,王貞儀的出現(xiàn)就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黑夜,向世界與后世傳遞出女性力量和勇氣。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