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書法,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如果按照書體來劃分,中國的書法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下面,就每種書體的分類,分布遴選出它們分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與大家分享。 一、先說篆體。 篆體書法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的使用文字(也稱為大篆),到秦國時候,由丞相李斯將秦國的小篆作為官方文字。不過兩漢之后,篆體字就很少再被使用了。直到唐宋之后,興起了復(fù)古篆體字書風,清朝是篆體書法的一個高峰。 秦代李斯《嶧山碑》
相傳是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nèi)容是歌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為李斯的作品。 會稽刻石
史籀篇
唐代李陽冰《三墳記》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 還有秦朝之前的《石鼓文》,為大篆字體。
還有毛公鼎上的大篆銘文
另外,還有近代篆書書法集大成者吳昌碩的作品。
二、隸書 隸書又稱為漢隸,主要使用時代為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 隸書傳世至今的代表作,主要有:《曹全碑》、《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華山廟》、《張遷碑》、《衡方碑》、《西狹頌》、《鮮于璜碑》、《石門頌》、《開通褒斜道石刻》等。 曹全碑
史晨碑 蘇東坡 寒食帖
王珣 伯遠帖
王獻之 鴨頭丸貼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柳公權(quán) 蒙詔帖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五、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 草書主要代表作有: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東漢張芝的《冠軍帖》、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東晉王獻之的《中秋帖》、唐代孫過庭的《書譜》、唐代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唐代張旭的《古詩四帖》等。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代表作: (1)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
(2)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
(3)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
(4)明代宋克的《急就章》
今草代表作: (1)東漢張芝的《冠軍帖》
(2)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
十七帖局部
(3)東晉王獻之的《中秋帖》
(4)唐代孫過庭的《書譜》 (5)唐代懷素的《小草千字文》
狂草代表作: (1)唐代張旭的《古詩四帖》
(2)唐代懷素的《自敘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