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鴻門宴上的座次談古代座次禮儀 鴻門宴上,司馬遷著意描述了宴會上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就是說,項羽和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侍奉、陪席。這一描述看似尋常之筆,實則大有深意,它對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古代,人們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講究的,它顯示著人們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表現(xiàn)著主人待客的不同態(tài)度。因此,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處所,有著不同的禮節(jié)規(guī)范。 就宮室內(nèi)的座位來說,有著堂上和室內(nèi)的區(qū)別。我國古代宮室的主要建筑物一般為座北朝南,通常是堂室結(jié)構(gòu),前堂后室。其內(nèi)部空間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兇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cè)是房,分東房和西房。如《禮記·問喪》中有“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的句子,可見其堂在前,室在后的位置。 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為尊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這相對“南面”就有些低下。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古代師生在課堂上教學,老師面朝南坐,學生則面朝北聆聽老師的教誨。如《漢書·于定國傳》:“北面,備弟子禮。”也就是說,面朝北對老師行學生敬師之禮。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見君主時則面朝北,所以,對君主稱臣則為“北面”。如《史記·田單列傳》:“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面于燕。”這里的“北面于燕”就是對燕國稱臣的意思,王蠋雖然是個普通的平民,但他有強烈的愛國之心,誓死不對燕國稱臣,也就是不向燕國投降。 以東向為尊,在史書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候田蚣專橫跋扈,妄自尊大,他做了宰相后,“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向,自坐東向,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田蚣以漢相自居,連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也是王太后的親哥哥)也不放在眼里?!妒酚?/span>· 周勃世家》周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自居東向的座位,很不客氣地跟儒生們談話?!稘h書· 王陵傳》項羽取王陵母置軍中,王陵的使者來,項羽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打算用對王母的這種禮遇來招降王陵。 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內(nèi)而言,如在車騎上則與此不同。車騎上的位次是以左為尊的。如《史記·信陵君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這里的“虛左”就是空出車騎左邊的位置,以表示對人的尊敬。今成語有“虛左以待”,本意即如此,不過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邊的位置,而不單單指車騎位置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