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候交通并不便利,普通人大多只有兩種出行方式,即走路和渡船。但江湖險惡,出行之余,往往也存在著諸多避諱,老一輩人為此還總結(jié)出了很多經(jīng)驗教訓,并以俗語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來看看其說的是否在理。 比如說這一句:“五人三姓莫走路”,話說得很直白,就是說出行的時候,如果同行五人中存在著三種姓氏,那么就不要一起前行了。
顯然,在老一輩人眼中,同行人姓氏的數(shù)量和出行安全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那么這么說有沒有道理呢?要想弄清楚這句話,我們還得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社會治安不好,而出行的地方大多荒無人煙,所以很容易在路上發(fā)生意外。比如說遭遇山賊、野獸,或是同行人行不軌之事,這時候大家必須團結(jié)起來一直對外,才能化解危機。
但老一輩人覺得,這團結(jié)得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同行之人必須是自家人,即同宗族同姓氏的人。確實古時候人們的宗族觀念很強,有血緣關(guān)系做紐帶,同姓氏的人在面對危機時,往往會選擇聯(lián)合在一起,畢竟大家是一家人。 但不同姓氏的人在一起,如果沒有共同利益,那么就很難團結(jié)起來,遇到危機時往往是一哄而散。還有一點,如果大家同宗同姓,在路上就不用太過防范,畢竟親人之間很少有嫌隙。但不是一家人,路上還必須時刻提防對方。
由此說來,這句話放在當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除了出行,人們在很多方面也都存在著相似觀念,比如是經(jīng)商做買賣,便是家族壟斷。不過到了今天,古時候存在的諸多風險已經(jīng)被各種高科技裝備化解,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也隨著溝通交流的深入以及觀念轉(zhuǎn)變,有了很大提升。 這句話其實還存在著下半句,盡管鮮為人知,但卻非常經(jīng)典。來看這句:“三十六人莫過渡”,意思也很明了,說的是渡船時的避諱,如果船上坐滿了36個人,那么就不要再坐上去,最好等下一班再渡河。
古時候渡船都為木質(zhì),體型較小,往往只能坐36個人。如果超載,船的穩(wěn)定性就會受影響,如果遭受意外,比如說因為大風大浪而翻船,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所以這里的“莫過渡”其實是一種危機防范意識,畢竟出行時安全是首要因素。
而且在這么多人中,難免有些人會渾水摸魚,以行不軌之事。如果在船上遭遇到強盜或是小偷,往往得不償失。因此老一輩人覺得,如果船滿載以后,最好還是在岸上等待下一班。其實這種觀念放在當今也依舊適用,生活中,我們都應(yīng)該有防范危機的意識,小心駛得萬年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