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社會或者說長久以來,留存在我們國人腦海里關于好孩子的形象是這樣的;首先要聽話,其次要懂事,再次要對于父母所要求的每一個具體項無條件完成。這是一個好孩子必要的三個條件,一旦達到了其中一個條件,這個孩子就會被父母定義為好孩子,如果這個孩子有幸同時達到了三個條件,那么他在被父母夸獎的同時,還會受到學校的特別眷顧。
但是上述條件都滿足的孩子,大都被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而那些最廣大的,最為普通的,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在自己看來,是那么的不堪,是那么的頑皮,是那么的不懂事。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盡然吧。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關于孩子懂事的事。小孩彤彤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因為家庭教育的殘缺,彤彤比別的孩子更加的懂事,但是在少年時代,他依舊是有著別人家孩子一樣的頑皮。有一次因為考試不過關而被抓包之后,彤彤跟自己的爸爸打賭,下回考試如果考95分,那么爸爸就會給他買一臺電腦。
有了這個約定,彤彤學習突飛猛進。終于在考試中,彤彤如愿的考了95分,但是前一天晚上,他聽到了父親向別人借錢,準備給自己買電腦。彤彤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第二天他和同班同學交換了試卷,不明真相的爸爸對彤彤體罰,而在這個時候,同學的家長趕了過來,說明了真相。彤彤的爸爸錯怪了自己的孩子,第二天,彤彤終于見到了自己的“電腦”。
這個故事并不曲折,但是卻有點讓人難過。感動的淚水自然不必說,但是感動之余,對于家庭教育來說,似乎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彤彤是一個好孩子嗎?顯然是的,本質(zhì)上的彤彤遠比同齡人更加的懂事。他得知自己的父親生活不易,并沒有嫌棄。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孩子,對于父母有的只是索取,而彤彤非但沒有索取,而且與父親相處的非常好。當鄰居叔叔生病住院,父親從彤彤身邊走過,在同學面前,彤彤沒有任何的難為情。這本身就已經(jīng)超出了一個正常小孩應有的感情反饋。導演安排這一幕,顯然是為了著力于刻畫彤彤懂事的形象。但是事實上,彤彤的這種反應是反常的。
因為很多時候,一個正常的小孩是有著虛榮心的,彤彤更是如此。當同學嘲笑自己沒有電腦的時候,彤彤那種難為情顯然是淡化處理后的結果,正常的小孩那個時候是非常窘迫的。但是彤彤是需要懂事。因此,他的那種情緒是不該有的。顯然,導演在此樹立了一個不一樣的形象。
很顯然,本片最明顯的就是觸動我們的淚點,但是在淚點之余,我們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哪里呢?彤彤這樣的小孩真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小孩嗎?顯然不是,我們之所以會被彤彤感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彤彤本身具備了我們一般小孩沒有的潛質(zhì)。這個潛質(zhì)因為我們的小孩并不會都具備,所以我們才會在心里有所期許。但是真的當小孩具備了“懂事”這個潛質(zhì)的時候,那時候的小孩還是小孩嗎?
一個被強行磨滅了天性的孩子,本身就是畸形的。彤彤具備了同齡人不該有的成熟,從而將自己本應該有的活潑的天性消耗殆盡。這看上去是我們的家長取得了勝利,但是其實是用一種自以為的勝利為將來的失敗埋下禍根。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成長空間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孩子在自己的年齡段本應該順著自己的天性成長的(這里的順天性成長并不指放任自由)。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大是大非的判斷輔助,但是真正應該放逐的是在他那個年紀本應該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思考問題的思維。而不是強行的將自己都沒有完成過的事情或者是期待,強行架到孩子的頭上,這是不公平的。即使是自己完成過,孩子也不應該單純的復制粘貼。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著屬于自己的童年。但是很遺憾,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沒有思考過。
而片中的結尾看似很美好,其實是另一種欺騙。本來已經(jīng)借來了錢,但是最后依舊是對于孩子進行了口頭上的空白保證。自己本來已經(jīng)做錯了,但是結果的導向卻是一錯再錯。承諾不是狡辯,承諾是需要完成的。而這一次或者是下一次,即使彤彤真的的考了一百分,只怕還是距離自己的電腦越來越遠吧。
作為大人,讓我們給孩子一個真正適合的成長空間吧,孩子啊,我們真的不需要你這么快長大。 |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