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被一條新聞震驚了! 埃及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忘帶鑰匙,竟然被親媽硬逼著爬上三樓陽臺。 視頻中,男孩懸在10米高的半空中,尖叫大哭。 而他的媽媽卻還強硬地抓著他的腿,把他往陽臺上推。 后來,男孩終于夠到了陽臺邊沿,一直哭喊,但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力氣爬上去。 由于男孩沒有成功爬上陽臺,事后還被媽媽打了一頓。 整個視頻看得我是心驚膽戰(zhàn),這一不留神是會送命的??! 網友們紛紛留言吐槽:“這個媽媽怕是瘋了!” 家長情緒不穩(wěn)定,遷怒于孩子的事情,并不鮮見,“發(fā)瘋”的還有下面這幾位父親。 一位因為二胎經濟壓力大,把僅三個月大的孩子摔成顱內出血: 重慶的這個新聞就更讓人震驚了。 去年4月,在重慶一處人行天橋,一位父親因為心情不好,趕上孩子又惹到了他,一時沖動竟把親生兒子從天橋上扔了下去,致其當場死亡。 雖然事后該男子表示十分后悔,但是卻已經于事無補。 擁有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孩子就如同在成長過程中有了溫暖的臂膀和港灣。 而那些總是被壞情緒所掌控的父母,不僅會阻礙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更容易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 電影《狗十三》里有一句臺詞說: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nbsp;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你對孩子發(fā)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p>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作為父母,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壹 “ 你的穩(wěn)定情緒,就是最好的教育 ” “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腦袋里裝的是什么?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時慣常會說的話。 小陶虹在綜藝節(jié)目《耐撕爸媽》中表示,她和徐崢都不是對孩子發(fā)脾氣的人,當孩子有問題時,他們會跟孩子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順利解決矛盾。 陶虹回憶說,有一次女兒一直看電視忘了寫作業(yè),徐崢要求女兒先寫作業(yè),孩子很不情愿地向媽媽求援。 這時,小陶虹沒有給出任何批評或意見,只是輕輕地反問了一句:“你這樣對嗎?” 女兒說:“我不對?!?/p> 隨即又撇著嘴說:“每次吵架,你都支持爸爸不支持我?!?br/> 小陶虹總結說:“我不支持你也不支持爸爸,誰對我支持誰?!?nbsp; 小陶虹認為:“我覺得孩子的毛病不是一朝養(yǎng)成的,改變一個毛病也不是一朝能成就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對她要有信心,要給她時間,讓她一點一點地改變?!?/p> 忍不住為小陶虹的教育方式點贊。 父母不帶著情緒處理問題,做到不嚴厲,也不驕縱,和善堅定地指出孩子的問題,才能引導孩子向良向善發(fā)展。 貳 “ 處理好情緒避免拆臺式教育” 上周閨蜜跟我吐槽: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之后,她負責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而老公卻總是在她管教孩子的時候,在旁邊“拆臺”,讓她崩潰不已。 比如:她安排孩子在家寫作業(yè)自己出去買菜,剛走出家門,就聽到屋子里老公喊:“兒子,你媽出去了,來一起玩會兒游戲?!?/p> 而以往閨蜜在家,孩子必定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桌前寫作業(yè)。 孩子字寫得不好閨蜜讓孩子重新寫,老公在旁邊說:“剛上小學要求這么嚴格干什么,孩子的字嘛,長大了自然就寫好了,我們小時候都沒練過字,現在誰的字寫得別人看不懂了?” 類似的種種情況太多, 按照傳統教育方式: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父母雙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如同“互相拆臺”。 “拆臺式”教育,不僅讓孩子無所適從,還會引起家庭矛盾, 所以父母控制并處理好各自的情緒,相互尊重、不在孩子面前互相貶損,就顯得尤為重要。 叁 “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 有時候,影響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的解讀。 一次,女兒和好朋友蘇珊一起在小區(qū)樓下玩。結果女兒在十分鐘之內跑回家三次,換了3套裙子。 每次換裝后,她都要站在鏡子面前,左瞧瞧右看看才出門。 媽媽看見衣柜被翻得底朝天,非常生氣。 但是她并沒有直接對女兒發(fā)脾氣,而是在女兒第三次離開家前心平氣和地問了一句:“出去玩為什么要換三件衣服呢?” 沒想到女兒竟昂起小腦袋,不服氣地回答道:“大家都夸蘇珊漂亮,我也想讓別人夸我漂亮?!?/p> 知道女兒的心思之后,媽媽給女兒準備了繪本《不跟別人攀比》,打算等女兒回來之后讀給她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父母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肆 “我很抱歉,你可以原諒我嗎 ” 《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中,陳小春帶兒子Jasper做活動,因為嫌Jasper走得慢,一把將他拽得直趔趄,氣鼓鼓地說了句“走!” Jasper一臉茫然,無奈地跟著走。 在崎嶇的山路上,Jasper再一次跟不上陳小春的腳步,陳小春不耐煩地擺手大吼:“趕緊,快點!” Jasper被吼得呆住了,沉默了幾秒后,他鎮(zhèn)定地用電喇叭對陳小春說:“你能不生氣了嗎?”
趾高氣揚的陳小春這才發(fā)現自己做得不對,他低聲向兒子道歉:“好,對不起!” 晚上回到住所,陳小春再次跟Jasper道歉:“我很抱歉,你可以原諒我嗎?”
看到兒子輕輕地點頭了,他才如釋重負地笑了。 父母發(fā)脾氣后,要及時向孩子表達歉意,說出你當時的感受,以及為什么會做出沖動的事。 誠心地道歉和解釋,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依然是愛著他的。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么也不懂,常在他們面前肆無忌憚地發(fā)著脾氣。 殊不知孩子對外界情緒的感知十分敏感,無論是家庭氣氛還是父母的情緒變化,孩子往往都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到。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理解、認可、關愛和溫暖,父母也曾當過孩子,相信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渴望從父母那里得到這些。 十分贊成一句話:家長的壞情緒,讓孩子來買單,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但千萬別讓無辜的孩子成了出氣筒。 對此,您怎么看?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2019鄭州幼升小微信交流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好友 →備注“2019幼升小” →邀請進微信群 干貨獲取 家長幫鄭州站 專注鄭州本地升學教育 圖文來源:河南省教育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