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斷想 來自畸筆叟 00:00 17:47 清明小長假,好歹也有三天。 這三天做點啥?尤其是一家門一道,與小孩一道做點啥。 掃墓好像是中老年人的事情。 前天我出門掃墓去了,很少看到四十歲以下的。十歲以下的兒童更是少見。至于十幾二十歲的孩子,更是幾乎看不到一個。 踏青自然很不錯,春光正明媚。不過,清明踏青與其他春日郊游乃至夏秋遠足又有多少區(qū)別呢?大人分不清,小孩更加分不清。 所以老早的清明習俗,有采薺菜花放在灶頭上,摘柳樹枝插在門上。唯薺菜花和柳樹枝是新春的象征,于大人是“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無聲的關(guān)照,于小孩則是“東風吹柳日初長”的靈動的提醒。 江南地方志還多有記載,小孩子甚至把柳枝做成圈戴在頭上,女孩子還用細柳枝做成球,插在鬢角呢。所謂“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這句“紅顏成皓首”,分明在提醒我們,“行樂須及春”。 我們這一代,小辰光還是玩過柳枝圈的。春游到長風公園,男同學都會做來戴上。不過,說法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的了,而是改成了“游擊隊員的隱蔽物”,與時俱進嘛。 老實講,清明節(jié)的民間盛況,我們小辰光已經(jīng)看不到了。 像康熙進士沈朝初所描寫的那種“群廟旌旗壇裹盛,十鄉(xiāng)臺閣山塘迎”的蘇州人傾城而出去山塘看會的景象,只留在了傳說中。至于小鬼居然屬于城隍老爺管轄,清明節(jié)還要到城隍廟燒香拜城隍,更是聞所未聞了。 老早清明節(jié)也不放假。放假也歸無用。 上海是移民城市,大多數(shù)人的祖墳都在外埠。那時交通也不發(fā)達。再說,窮人,又有幾家還留有祖墳的?富人,又有幾家敢去掃墓的?劃清界限都唯恐不徹底。在家里對著祖宗遺照,偷偷燒一炷香,磕幾個頭,就算是孝子賢孫了。 這一斷,就是幾十年。再撿回來,很多已經(jīng)走樣了。 講得不客氣,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在習俗方面,基本上“聽風就是雨”,否則,也不會淪為無可爭辯的“線下傳銷主力軍”和“線上轉(zhuǎn)帖狂魔”了。他們反正吃飽飯沒事做,任何儀式都是越復雜越好,“kill time”嘛。直弄到現(xiàn)在民間紅白喜事包括清明掃墓的繁文縟節(jié)已經(jīng)登峰造極,空前絕后。 不幸的是,他們的孩子一輩已經(jīng)成年,對老一套向來是面順心不從的。因此,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新風俗,我看是傳不下去的。你們玩完了,沒人接著玩。 但是,清明節(jié)還是要過的。清明淪為國定假期,還只是2008年的事呢,方興未艾啊。更何況,80后很多都已經(jīng)是“老母親”、“老父親”了,如何跟孩子一道度過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清明小長假,恐怕也會成為新的焦慮了吧。 其實,傳統(tǒng)的清明習俗里,一直有與孩子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只是這些年來,我們做大人的太自私,不去發(fā)掘、不去繼承而已。 有一種叫“放斷鷂”。 江南民俗是,“正月燈,二月鷂”。正月里,陪孩子一起拉拉兔子燈,二月里,陪孩子一起放放鷂子(風箏)。 清明在陰歷三月(今年為三月初一)。老底子來講,春耕在即,要大忙了,孩子也要幫幫手的。那么鷂子就不要再放下去了。 不放了,也不是“刀槍入庫”,而是大人小孩再一起放最后一次鷂子。放到一半,將線拉斷,讓鷂子飛走。是為“放斷鷂”。 正如歌中唱到,“他會自己長大遠去,我們也各自遠去,我給你寫信,你不用回信,就這樣吧?!?/span> 很有詩意,也很有禪意。 另一種就是“野火米飯”。 《清嘉錄》有記載:“是日(注:指清明),兒童對鵲巢支灶,敲火煮飯,名曰‘野火米飯’。”這原是江南人家的功課。 讓孩子燒飯,本來已不簡單。而清明燒“野火米飯”就更不容易。因為,燒野火米飯,先要“敲火”。“敲火”,也稱“鉆火”,就是鉆木取火。用最原始的辦法,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人類祖先存活的不易。 人類鉆木取火,至今有6000多年歷史。有了火,人就開始吃熟食,并因此與其他動物有了明顯區(qū)別,尤其在腦發(fā)育方面。 人又是健忘的。所謂“久久為功,撂下稀松”。所以,每年都來溫習一下,很有必要?!遁傁職q時記》里說,“清明,尚食內(nèi)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疋,金椀一口”。獎品很豐厚啊。 其實,有時我在瞎想,現(xiàn)在農(nóng)家樂那么多,空地上壘幾個灶,支幾口鍋,讓踏青游春的大人陪孩子在清明長假里一起燒燒“野火米飯”,也是不錯的商機啊。還“國學”了一把呢。 終于要說到,為啥要在清明讓孩子鉆木取火呢? 那是因為,歷史上,清明前有個重要的節(jié)日叫“寒食”。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的物事。所以,青團肯定是只吃冷的。為啥,禁火唄。順便說一句,粽子老早也只吃冷的。因為到端午,天已暖和。火也要珍惜,能省則省。 寒食節(jié),一直有個美麗傳說。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落難,介子推曾割股與公子食。日后,公子做成了皇帝(即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帝),便要給他重祿。介子推不要,寧可與母親一起逃入綿山躲藏?;实垡粫r性急,令人放火逼他出山,介子推依然堅不肯出,結(jié)果母子都被燒死。晉文公悔甚,遂下令,今后此日,不許生火。 兩千多年來,這個節(jié)日,曾經(jīng)長達一個多月,甚至有說,過了年后就禁火了的。也曾只禁三天、五天、七天的,后來只禁一天了。所以,江南民諺講,“冬至百六是清明”(即冬至后第106天是清明),寒食節(jié)就成了“百五節(jié)”。又叫“禁煙節(jié)”、“冷節(jié)”。 宋人蘇轍寫過一首《新火》詩:“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詩名“新火”,里面又提到“昨日”“寒食”,這說明,過了寒食,到了清明,就可以重新燒新的火了。 不燒新火也不行,上墳要點香燭燒紙錢的啊。唐人王建《寒食行》有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老早寒食也有上墳之俗)。 這新火舊火怎么區(qū)分? 前天有讀者在網(wǎng)上問我,寒食那天,他老婆正好一天沒開煤氣灶,兩家頭吃了小火鍋,這算不算碰巧也禁火了呢? 當然不是。 其實,“洋火”即“自來火”傳世不過二百年。此前,民間雖有些急辦法(如用松木削薄片,上面涂硫磺),并不廣為人知。還是以鉆木取火為主。 當然,人們也并不需要天天鉆木取火。一般的情形是,傍晚爐灶要熄火了,先點亮油燈;到天亮,為省油要吹燈了。先點引火柴生爐灶。如此循環(huán)不已,當然只能算舊火了。 不過,到了寒食,要“改火”了。舊的火種一律熄滅,到清明重新鉆木取火。 為啥要“改火”?一說,初春容易引發(fā)山火,所以要先禁后改。另一說,每個季節(jié),鉆火的木材不同。春天要用春天的。我倒更愿意相信年年溫習祖法的說法,也算不忘初心。 
 事實上,也并不是家家人家到了清明都要重新鉆木取火,火種大多還是靠傳的。宋人王禹偁自幼家貧,清明夜要點燈讀書,就問鄰家去討。有《清明》詩為證: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span> 有趣的是,詩中也有一個“昨日”。 這說明,寒食禁火,并不像現(xiàn)代人所想象的,要禁到子夜。就像過陰歷年還要愚蠢地倒計時一樣。 差不多就行了嘛。寒食日天一黑,就可以點新火了。 
 民間是這樣,官家乃至皇家,好像也是這樣。請看唐人韓翃寫的《寒食》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span> 差不多的好處是生活自由自在。壞處則是法度不嚴,科技難以精進。所以,1918年,胡適先生寫過《差不多先生傳》;2008年,MC Hotdog寫rap《差不多先生》,雖搖滾,諷刺力并未勝過老胡。 
 有的清明傳統(tǒng)倒是怎么斷也斷不了。 《清嘉錄》里有記載:“又以餕余(注:祭祀剩下的物事)燕(同宴)諸族人,親友互相庀具(擺家生),壺觴騰涌,歡呼鼓腹。” 我真是太歡喜“壺觴騰涌,歡呼鼓腹”這八個字了。太有畫面感了。 本來嘛,“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span> (完) 我最近還寫過: 情人節(jié)談?wù)勍鉃┣槿藟Γㄉ希?/strong> 情人節(jié)談?wù)勍鉃┣槿藟Γㄏ拢?/strong> 告示:我2018年出的兩本拙著《上海名堂經(jīng)》和《上海有聲色》已上架(均為有聲讀物,用手機掃描每篇題目下的二維碼即可收聽我讀那篇文章的滬語音頻)。 需要購買簽名本的請掃描下面任何一個二維碼加入“畸筆叟簽名售書群”,然后按群內(nèi)客服的要求去做即可。謝謝各位捧場。 
 |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