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氣清新,充滿信心!” 很熟悉的廣告詞對不對? 反之,如果有口氣,就像公共場合中遞上一張尷尬的名片,一開口就“杯具”了, 不管外表有多光鮮,形象都會大打折扣。 長期的口氣,不僅影響社交和心理健康,同時可能暗示著某些疾病。 所以及時確診和治療非常重要。 醫(yī)學上,有口氣就是我們說的口臭,是指呼吸時出現(xiàn)臭味的癥狀,是一種很常見情況,患病率在22%-50%不等。雖說口臭并不致命,但嚴重的口臭會影響人的生活質量, 所以口臭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收錄在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中。 一般來說,口臭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口臭指人們在生活中產(chǎn)生的一種短暫現(xiàn)象,如饑餓時、食用某些刺激性食品(洋蔥、大蒜等)后、抽煙后、晨起未刷牙等時候。 病理性口臭又分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其中80%-90%的口臭患者都是由口腔局部因素誘發(fā)的。 此外,還有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懼癥。 1 病理性口臭是怎么引起的? 口腔疾病 牙周病、齲病、黑毛舌病、口腔壞死性炎癥、冠周炎、口腔癌腫壞死等疾病都可能會導致口臭的發(fā)生; 鼻咽部疾病 化膿性上頜竇炎、萎縮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峽炎、小兒鼻內異物等也可能會引起口臭; 全身性疾病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腎疾病和代謝性疾病都與之有一定關系:所以頑固性口臭往往會提示一定的疾病信息。 藥物/飲食等 此外,服用某些含硫藥物、長期吸煙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引起口臭。 菌群失衡 口腔菌群失衡及胃腸道菌群紊亂也會導致口臭的發(fā)生。 幽門螺桿菌是臨床常見的口臭誘因,但很多患者即便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口臭仍舊無法緩解。 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牙齦卟啉單胞菌、中間普氏菌、福賽斯坦納菌和具核梭桿菌等厭氧菌會對口腔中的食物殘渣、破損的口腔細胞、血液、唾液等進行腐敗作用,從而產(chǎn)生過多的揮發(fā)性硫化物,如硫化氫和甲硫醇,引發(fā)口臭。 此外,當人體益生菌數(shù)量下降時,腐敗菌可能會在上消化道內大量繁殖,導致食欲不佳、挑食、厭食,甚至出現(xiàn)口臭;當腸胃得到保護、處于健康狀態(tài)時,口臭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改善。 2 口臭怎么檢測和確診? 臨床上,診斷口臭的金標準就是感官法,也叫鼻聞法。因為口腔中有250多種氣味物質,而人的鼻子的感覺是各種氣味物質綜合全面的感知,通常對真性口臭的患者通過感官法就可以明確診斷出口臭。 對于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懼癥的患者,要用一些科學客觀的手段來提高認知能力。比如,硫化物檢測儀,這個儀器主要檢測的是揮發(fā)性硫化物中的硫化氫,但鑒于硫化氫是一種微量氣體,所以硫化物檢測儀需要相當高的敏感度。 因此,對于自覺明顯口臭的患者,建議首先去口腔科排除口腔炎癥(如齲齒、牙周炎、口腔潰瘍等),再到消化科做幽門螺桿菌的呼氣檢測。若以上檢測都為陰性,可以進行呼氣分析儀測試,通過一種便攜式的呼氣分析儀可以檢測患者呼出氣中氫氣、甲烷、硫化氫及一氧化氮的濃度,從而進行診斷。 常規(guī)就診流程,供參考 若口呼氣硫化物超過規(guī)定閾值時,提示患者存在口臭的現(xiàn)象,指標越高則提示口臭越嚴重。若口呼氣陽性伴鼻呼氣陰性,則提示口臭為口源性;若口呼氣及鼻呼氣均陽性,則提示口臭為胃腸道菌群紊亂所致可能大;若口呼氣及鼻呼氣硫化氫均為陰性,則提示假性口臭或口臭恐懼癥。 3 口臭怎么治療?
一般經(jīng)過漱口、刷牙及進食后可以減輕或消除。
首先建議患者去口腔科進行治療,撥除無用的殘根、殘冠及阻生齒,治療口腔黏膜病等;積極進行系統(tǒng)的牙周治療和菌斑控制,此外還要加強口腔衛(wèi)生。 對于其他口腔外的不同因素引起的病例,應給以不同的對因治療,如飲食調整,全身疾病的治療,耳鼻喉手術及心理治療等。就像之前所提,口臭往往會提示一些重要的疾病,千萬不能小瞧。 除此以外,益生菌對口臭也有一定治療作用,采用益生菌調節(jié)口腔微生態(tài)菌群平衡,可為各種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口腔菌群是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菌群作為人體微生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被關注。目前已經(jīng)證實發(fā)酵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唾液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等是健康人群口腔內的優(yōu)勢菌種。 益生菌一方面可以通過代謝產(chǎn)物發(fā)揮抑制致病菌作用,另一方面,益生菌在進入口腔后,還可與口腔病原菌競爭口腔粘膜上皮細胞或牙齒表面的結合位點以減少口腔致病菌自身的黏附。也有學者認為,益生菌可以降低口腔微環(huán)境中的pH值,從而抑制口腔致病菌的生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口臭癥狀出現(xiàn)很長時間了,請及時去醫(yī)院評估,明確原因,積極治療,從而更好地解決口臭這一“難言之隱”。 ![]()
陳堅,華山醫(y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yī)師,中華消化內鏡學會老年內鏡學組委員。主要從事胃腸道動力性疾病及腸道微生態(tài)研究。2013年起開展高分辨率食管測壓及24小時pH監(jiān)測用于診治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賁門失遲緩等,同時擅長胃腸道良惡性腫瘤的內鏡下診療。曾主編《小細菌大健康—現(xiàn)代社會慢病微生態(tài)健康管理》一書。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
|
|
來自: 昵稱32226502 > 《頭5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