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卷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xiāng)。 就從巴峽再穿過巫峽,經(jīng)過了襄陽后又直奔洛陽。 注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guān)以南,這里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qū),是安史叛軍的根據(jù)地。 涕:眼淚。 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卷起。是說杜
創(chuàng)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42-544 賞析 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1371篇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