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我國古老的節(jié)日之一。清明一到,大地呈現(xiàn)春和景明之象,是掃墓祭祖和踏青春游的好時節(jié)??v觀古代詩歌史,詩人們也紛紛在清明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詩歌作品。譬如,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黃庭堅的“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白居易的“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等等。 除了這些知名詩人所留下的清明詩外,還有一些詩人,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但他們所寫的清明詩,沒有大部分詩中的愁苦,而是具有節(jié)氣特色,展現(xiàn)了清明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一面。如南宋詩人吳惟信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蘇堤清明即事》。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詩人對清明時節(jié)西湖春景的喜愛與贊美。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吳惟信的這首《蘇堤清明即事》: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jié)令正在清明。即梨花盛開,春風吹拂的時候,便是清明時節(jié)?!袄婊L”,源自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風,是中國節(jié)氣用語,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而清明前后,正是春意盎然,踏青春游的好時節(jié)。所以詩人緊接著便描寫了一幅游人爭相踏青的情形。 次句“游子尋春半出城”,即游人們?yōu)榱藢ふ掖阂獯蠖喽汲龀翘で唷念}目中的“蘇堤”二字,可以得知游人們爭相踏青尋春的地點,便是杭州西湖。“蘇堤”,是蘇軾就任杭州刺史期間在西湖所建。雖然這里吳惟信沒有詳細的描寫西湖蘇堤的春景,但是其美麗的畫面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卻早已浮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 最后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游人玩到日暮時分,歡樂的笙歌和熱鬧的場面已經(jīng)結束了。被驚擾了一天的流鶯,此時便回到了湖邊堤岸上的萬株楊柳中,享受此刻的靜謐。這兩句詩的獨到之處便在于,詩人將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都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首先,白天有情的游人們,紛紛來到西湖堤岸便尋春問柳,享受著清明時的大好春光,好不歡樂。其次,到了日暮時分,沒有人再和流鶯爭奪這萬株楊柳,即整個春光都屬于流鶯,它自然也非常快樂。而詩人通過對游人和流鶯的情感刻畫,則是為了從側面來說清明景色。心情好,自然景色就佳。 綜觀吳惟信的這首詩,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一幅美妙的畫面。即游人們結伴出城,前往西湖堤岸邊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加上上梨花風拂面,楊柳依依,一派令人心醉的景象。所以說吳惟信名不見經(jīng)傳,這首詩卻堪稱史上最美的清明詩。當然,關于清明的美麗詩詞還有很多很多,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