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匯
紀念校長 上海市第二批優(yōu)秀歷史建筑
一波三折的哲生館。上海交大科學館原名哲生館(孫科號哲生),該樓建筑總面積2162平方米,為三層樓實驗室用房。 哲生館的建成,還頗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時期的 1936年,學校就開始動工興建此幢工程試驗室。但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開工并于當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 4月 8日 ,在學校 51周年校慶之際舉行了授鑰典禮。
紀念前校長孫科的“哲生館”。1937年5月21日,為紀念前校長孫科(字哲生)對學校建設的功績,學校將即將落成的工程試驗室定名“哲生館”,并函請近代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了館名。 孫科(1891.10.20—1973.09.13),字連生,號哲生。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鎮(zhèn)翠亨村)。曾任中華民國考試院、行政院、立法院長。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2歲。請點擊:孫中山獨子 孫科 生平 “尊聞行知”是漢語詞匯,其意為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出自東漢文學家班固的《漢書·董仲舒?zhèn)鳌?/span> 孫科為交大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國民政府為加快建筑鐵路和路政管理,將交通部內(nèi)鐵道處獨立擴建成鐵道部,將交大劃歸新設的鐵道部,并任命孫中山之子孫科(1891~1973年)為首任鐵道部部長,以實現(xiàn)其父筑路10萬英里的宏愿。 第24任交大校長孫科。鐵道部接手交大后,由首任鐵道部部長孫科兼任校長(第24任校長),孫科抱著滿腔宏愿、決意繼承父志,準備干一番大修鐵路的宏偉事業(yè),因此對延攬人才和交通教育相當重視。 上任之初,他把“整理人事、培養(yǎng)人才”確定為發(fā)展鐵道建設的四大方案之一。改訂交大組織系統(tǒng),增設副校長,以總務部、訓育部分掌事務、訓育事宜;鑒于科學教育的重要,和副校長黎照寰決定將數(shù)學、物理、化學三個系擴充為科學學院,經(jīng)過一年多的積極籌備,于1930年9月正式成立了科學學院。
被湮沒59年的“哲生館”重見天日。“哲生館”真正被外界所知曉,卻不是在1937年,而是在2008年。 2008年,學校決定對其維修,以恢復其原貌。修繕過程中幾個工人在科學館正面清理墻面,并摘下“科學館”鐵牌時,鐫刻在石板上的“哲生館”三個大字豁然顯現(xiàn),其右方刻有“民國二十六年”字樣,左下方刻有“于右任”字樣,上面所貼的金箔殘底猶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經(jīng)校史博物館專家鑒定,“哲生館”就是科學館建成時的館名。被歷史湮沒多年的“哲生館”重見天日! 交通部直屬,是國立大學唯一例外。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比較著名的是民國五校:1、國立中央大學(現(xiàn)為南京大學)2、國立武漢大學(現(xiàn)為武漢大學)3、國立北京大學(現(xiàn)為北京大學)4、國立清華大學(現(xiàn)為清華大學)5、國立浙江大學(現(xiàn)為浙江大學)。唯有一所學校例外,就是國立交通大學,是交通部直屬。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至1938年東部地區(qū)淪陷,鐵道部被撤銷,交通大學歸教育部管轄,滬校部分西遷于陪都,平唐兩校大部遷于貴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