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非常的現(xiàn)實,自古至今很多書家都曾被此困惑,學著學著就出不來了,當然如果說你就是喜歡這樣,那另說。幾乎每個學書法的人都希望能自成一派,而不是步別人后塵。這也是很多前賢教育我們說的“師古而不泥古”。 啟功《臨玄秘塔》 首先我們先說說為什么要臨帖?如果怕臨帖出不來,那為什么學書法還必須臨帖呢?臨帖就是拿古人的碑帖為我們學習書法的榜樣,然后我們對照著范本摹仿、練習,這是學習書法的不二之路。每一門藝術都有它自身的學習規(guī)律,有不同其它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和方法。書法也是這樣,與一般的寫字不同,它是要求有一定的法則和技巧在里面的。而這種特殊的法則和技巧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懂的,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 趙孟頫《臨圣教序》 我們學習的對象就是古人的法帖,臨摹古人法帖就要學習這個法帖在用筆、結字和章法方面的法則、規(guī)律,然后再學會古人表達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這就需要我們第一忘掉以前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第二從頭學習書法藝術要求的法則和技巧。說白了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好的書寫習慣,就像學鋼琴一樣,練得熟了就能彈奏了。任何藝術的學習,剛開始都是摹仿,在摹仿中細心觀察、領悟其中的奧妙(法則和技巧)。 臨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一書寫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不失掉我國書法的傳統(tǒng)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chuàng)新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 啟功先生臨《米芾苕溪帖》 臨摹初期我們總是要求要盡量和原帖一樣,當時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會了范本中的技巧和法則之后,就要學會運用它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去。很多人臨帖很容易陷入牛角尖,非要臨的和原帖完全一模一樣,這就走入了誤區(qū)。臨摹的目的不是為了作復印件,不是為了作假,是為了熟練手下的功夫,學習古人的優(yōu)點,這才是目的,這要把握一個分寸的問題。 臨帖時,啟功先生的那句話“透過刀鋒看筆鋒”非常有道理,因為我們初期學習書法的范本,很多都是碑帖,你用軟軟的毛筆非要去表現(xiàn)那種“刀斬斧齊”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入誤區(qū)。另外你像顏楷的“捺腳”是很有特色的,另出了一個小道,這是跟唐代的制筆工藝有關的。唐筆主鋒較硬,旁邊的副豪漸外漸短,因此容易形成顏楷的這種“燕尾”效果。而臨帖的時候,很多人刻意就去模仿這種效果,最后往往陷進去就出不來了。 臨摹的過程一定要動用心觀察,多用腦子思考,這樣才不會深陷進去,最后造成不能“出帖”。另外就是多臨摹一些名家的法帖,不要抱著一家從小學到老。只有遍臨諸家,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