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都市空巢青年、冥想應用年度會員小然每晚的日常。 隨著失眠焦慮逐漸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甩不掉的包袱,為解決這些需求而產生的產品、服務源源不斷。 冥想應用 Calm 在今年 2 月宣布完成 B 輪 8800 萬美元融資,這家創(chuàng)立于 2012 年在美國舊金山創(chuàng)立的公司,通過 app 向用戶提供冥想課程,年費為 59.99 美元,終身訂閱則需要 299.99 美元。 Calm 還與美國航空公司合作,通過飛機上的娛樂系統(tǒng),向乘客提供冥想課程服務。從去年開始,Calm 投資了機場水療連鎖店,開始向線下擴張。目前已擁有超過 100 萬付費用戶,下載量已超 4000 萬。 Google、Facebook、高盛、麥肯錫、埃森哲、蘋果……這些主流大公司都設有冥想相關的課程或者培訓。冥想在美國已經是一個價值 12 億美元的產業(yè)。 近些年,冥想在中國也開始流行起來。起初多是存在于小群體的冥想,隨著一些智能硬件、app、小程序開始提供冥想課程,這種訓練開始在國內慢慢流行起來。其中冥想應用「潮汐」在最近也完成了融資。 看似冥想是從硅谷到國內,若要從它流行的起源說起,則是六十年代美國反文化潮流時,嬉皮士對東方哲學的學習和借鑒。 硅谷對東方神秘力量崇拜,源自反文化潮流 源自宗教的冥想,已經出圈到世俗世界,被人們進行科學實證的改造,風靡硅谷并在美國盛行。 美劇《生活大爆炸》里 Sheldon 用冥想緩解了焦慮,《硅谷》里的科技大佬 Gavin 也經常向他的印度精神導師請教。 在現實中,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云計算公司 Salesforce 創(chuàng)始人貝尼奧夫都曾前往印度拜訪禪師。在這些名人的帶動下,冥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模仿。 事實上,冥想是美國加州科技圈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這種活動在硅谷的流行,與 1960 年代美國的反文化運動密切相關,而硅谷正是當年反文化運動與計算機熱潮共同影響下的一個產物。 美國學者 Theodore Roszak 在《從禪悟到硅谷》(From Satori to Silicon Valley)一書中,曾講述從佛教衍生而來的嬉皮精神。 ▲《從禪悟到硅谷》 在反文化潮流席卷全球時,美國西海岸一股奇特的禪宗自然神秘主義閱讀潮流一直貫穿其中,一種意欲與自然及其規(guī)律歸一的思想,以舊金山灣區(qū)為中心席卷反文化的追隨者們。冥想、禪修也隨之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種解決方案。 反文化潮流的追隨者們,關注主流工業(yè)經濟模式所漠視的價值,比如他們會去相信自然中自發(fā)的秩序、信賴有機生態(tài),去感知自然生命力。 那個年代最具有標志性的一個出版物就是 1968 年出版的《全球目錄》(The Whole Earth Catalog),這本書細致地教讀者如何自給自足、制作工具等等,堪稱 Google 誕生之前的 Google。 ▲ 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有學者認為,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其中一個正面意義是,讓青年發(fā)現了后工業(yè)時代的財富和幸福新標準,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借鑒自東方哲學。因為這些禪-道的價值觀與他們當時所需要的價值觀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而佛教徒喬布斯在年輕時也曾是一個嬉皮士。舊金山灣區(qū)已成為美國禪-道研修水平最高的地方, 冥想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已經流行了 50 年。 反文化潮流的產物在流行 與「冥想」一次共同出現的還有「正念」,兩者有所區(qū)別并且相互重疊。 一般來說,兩者一開始的基本訓練都是放松身體,去察覺自身的呼吸、感覺等細微的感受,都是一種大腦訓練。 冥想的英文為「Mediation」,主要指不同形式的心性訓練,其中包括佛教的打坐、禪修,瑜伽中的呼吸冥想放松等,概念相對廣泛。 正念的英文則為「Mindfulness」,源自印度佛教巴利語「Sati」。正念在 1970 年代前后被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卡巴金(Jon Kabat Zinn)提出,他同時也是一名長期禪修者。 ▲ 卡巴金,圖片來自:《天下》雜志 卡巴金通過弱化「冥想」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將佛學哲理應用在心理學領域中,并新提出一個理念——「正念」。 他作為正念減壓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后續(xù)在馬薩諸塞州大學醫(yī)學院創(chuàng)建醫(yī)學正念中心,接受治療的人群包括工業(yè)生產受害者、癌癥病人、慢性疼痛病人等。 而中文詞語「正念」,出自佛教經典《四念住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佛教的「正念」,與卡巴金所推廣的「正念」(Mindfulness)并不一樣。 我們常說的「正念」,多是指卡巴金所推廣的這個。此時的正念,已然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案??ò徒饘λ亩x是: 不帶批判、有意識地去覺察當下(身體和內心)。 蘋果在 iOS 10 的「健康」功能中加入了「正念訓練」(Mindfulness),Apple Watch 也加入了深呼吸的功能。蘋果設備所記錄的個人健康數據主要有四類別,分別是:健康記錄、健康訓練、營養(yǎng)攝入和睡眠狀況。 你也可以理解為,蘋果這家站在消費科技山頂的公司,認為正念訓練是讓人們獲得健康生活的關鍵點之一。 此外,圍繞冥想、正念等心理活動的研究也相當多。心理學上針對冥想、正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些心理訓練的腦機制,以及所能達到的心理恢復、心理發(fā)展功能等。 冥想是一個關于面對壓力的命題 縱使冥想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研究方向,甚至數得上名字的冥想測量量表都有十多種,但這些來自科學界的研究成果也沒法從很深層、根本的層次來解釋這種心理訓練行為。 腦電波掃描的結果顯示,「冥想時段里的伽馬波的振幅超高,并且會出現長程伽馬波的同步現象」。 也就是說,在冥想時,大腦中是一種「寧靜又緊張的專注」,神經組是和諧、協(xié)調的,與進入睡眠時大腦精神放松的腦電波并不一樣。 另外有研究表明,長時間冥想的人,大腦前額葉皮層和腦島體積都會更大一些。然而這會對人體和思維造成什么確切的影響,科學家還沒能說清。 畢竟我們對人類大腦的理解,實在是少得可憐。人腦約有 50-100 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神經突觸與其他細胞連接,人類至今弄懂的部分如沙漠中的一捧沙子。 盡管腦科學還比較初級,但現代科學研究依然對冥想的方式、效果,總結出了完整的操作規(guī)范??上У氖?,這些操作規(guī)范依然沒法讓這套本就源自古印度,跟隨佛教經典而傳世的理論擺脫神秘主義。 那些打著洗滌心靈、包治百病等等旗號的禪修、靈修班騙局,在人群之間流行開來。
▲ 卡巴金在達沃斯論壇教參會者冥想 歸根到底,這些活動的流行,源自人們需要面對和釋放壓力的需求。按摩、瑜伽、冥想在美國衛(wèi)生部的眼里,屬于「補充醫(yī)療方法」。 最初提出「正念減壓療法」的卡巴金,在去年接受國內媒體采訪的時候,解釋了如何用正念解決焦慮。他認為: 在思考(Thinking)之前,先要覺知(Awareness)。比起行動(Doing), 我們更要關注存在(Being)……在面對壓力時,如果你能聚焦于當下,察覺情景的壓力和自身反應的沖動,你就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 冥想、正念依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事物。 有人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去證明它有效,也同樣有人通過統(tǒng)計冥想的治療效果,證明其無效。 愛范兒詢問了身邊幾個有個冥想、正念經歷的朋友,有人表示冥想讓自己更清醒、專注,想要去清靜的地方嘗試下禪修,也有人表示跟著應用上練習沒有什么效果。 |
|
|